最近几天,大儿子糖糖经常半夜从睡梦中惊坐起来,手里胡乱挥舞一通,嘴里咕哝着几句听不清楚的话;小儿子豆豆,这几天因为跟着哥哥看《植物大战僵尸》,也有时说梦话,偶尔还会抽抽嗒嗒哭几声。早上醒来,摸着我的脸说,他昨晚梦到了僵尸……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当时电视正热映《聊斋》,我跟着爸妈一起看,尤其是《画皮》中女鬼撕下血淋淋的面具要吃人时的那个片段,对童年的我来说,堪称触目惊心。二十多年过去了,具体的情节画面已经模糊,但是那种感觉却依然清晰,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还有一部电视剧,也是我的童年阴影,名字叫做《紫藤花园》。其中一幕是:电闪雷鸣的夜晚,一个小女孩在深宅大院中奔跑,推开一扇门,床上躺着一个满身是血的女人……直到现在,我依然对深宅大院题材的影视剧莫名抵触。
容易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的电视剧画面,并不都是恐怖血腥暴力的,很多情节画面也许在家长看来平平无奇,但却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这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比成年人要弱,想象力却比成年人要丰富的多,因而更加敏感,很容易将看过的画面和体验到的感受带入睡梦中。所以,家长在给孩子们看电视或手机的时候,还是要留心一下,一定要挑选适合孩子当下年龄段的动画片或影视剧,否则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或情绪上的困扰。
现在想来,对童年的我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那些恐怖的画面或噩梦,而是深埋心中、如影随形的恐惧和不被大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孤独。我小时候做噩梦不敢睡觉的时候,刚开始会鼓起勇气跟妈妈说,妈妈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常常安慰我:“电视上都是假的。”有时妈妈睡觉正香,被我突然打断会很不耐烦,就骂我几句:“活该,谁让你看呢!赶紧回去睡觉去!”
慢慢地,即便做噩梦了我也不再跟妈妈讲,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熬。长大后,回想起我那种不敢开灯也不敢关灯的纠结,很是可笑,但在当时却给我实实在在的困扰。大学毕业后我早早就恋爱结婚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黑、怕孤独。现在我已三十多岁,依然不敢晚上一个人在家,不敢走夜路。
最近,在综艺节目中看到曾经红极一时的琼瑶剧女主刘雪华10年来一直独居生活,家里的电视是24小时开着的,她说: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不那么孤独。我特别能理解她的这种感受,那种没有人理解和回应的感觉是很让人绝望的。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创伤,内心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坑洞,我们一生就带着这些坑洞在经验这个世界。如果这些坑洞没有及时被发现、被补足,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一些匮乏,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屡屡受挫。
幸运的是,这些坑洞里面的负面情绪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是可以被疗愈的。心理学家Clifford N. Lazarus在《今日心理学》中写道:“一味的恐惧只会制造巨大的、不必要的障碍,阻止我们在生活中前进。”而摆脱恐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曝光,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的: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近日,和闺蜜闲聊时,她说了一件听上去云淡风轻,实则惊心动魄的事。她下车后给坐在后排的女儿送水杯,顺手把车钥匙放在后排座椅上,之后关上门去驾驶室时,发现车门死活打不开了,4岁的女儿给关在了车里。闺蜜赶紧打电话给老公来送备用钥匙。20分钟后,老公把备用钥匙送来,顺利打开了车门,孩子没啥事,闺蜜因为自责和担心忍不住哭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年幼的女儿不但没哭,看到妈妈落泪,还笑着安慰妈妈:妈妈我没事,你不要难过,给我买块巧克力吃就好了。
虽然嘴上说不怕,晚上睡觉时孩子还是做噩梦了,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堆梦话。闺蜜很担心这件事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第二天早上,闺蜜认真地跟女儿聊了聊。她说:“昨天的事情确实是妈妈大意了,妈妈向你保证以后尽量不再犯这种错误。妈妈觉得很后怕,很内疚,所以哭了出来。如果你觉得害怕,也可以哭出来,不用憋在心里。”女儿扑在妈妈的肩膀上,使劲地亲了亲她,认真地说了句:“我是害怕了几分钟,后来就真的不害怕了。妈妈我原谅你啦!”听到这里,闺蜜松了口气,晚上又观察女儿,确实没有再做噩梦惊醒,这才彻底放心。
不得不说,闺蜜真是个很细腻温暖的妈妈,能够敏锐地留意到孩子的变化,并且及时反思自己,努力行动去弥补。但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这么心思细腻,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被父母看见心里的伤痕。
那么,当孩子做噩梦或者受到惊吓的时候,父母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从而避免留下心理阴影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接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孩子做噩梦、梦游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有时难免会打扰父母睡觉,父母也尽量多一些耐心和包容,不要批评指责孩子。
以色列心理学家Avi Sadeh教授研究发现,儿童分辨“虚幻-现实”的能力,与孩子在夜里害怕惊醒的程度存在相关性。儿童对于梦的害怕情绪,是因为他们以为梦是真实的,梦里的事物给他们带来了真实的恐惧。年龄越小,越难分清梦境和现实,大多数孩子会伴随着成长慢慢摆脱这种影响。
我儿子有段时间晚上老是做噩梦惊醒,孩子奶奶很担心,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我看儿子白天精神还可以,就没太在意,过了几天,孩子晚上睡觉就恢复正常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经常做噩梦或梦游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大脑休息不够,又会加剧梦游,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如果父母不及时干预,噩梦频繁的孩子,将来会有更高风险形成焦虑紧张的人格特质。
以前我从来不强行要求儿子午休,爱睡不睡。后来我尝试着让儿子午休半小时,我发现孩子晚上的睡觉时间并没有因此推迟,而且梦游的次数也减少了,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孩子会主动提出周末睡半小时午觉,看来已经尝到了午休的甜头,孩子亲身体验过后,会更容易配合父母提出的要求。
其次,父母在孩子做噩梦受到惊吓后尽量去共情孩子的感受。共情,不等于安慰和评判。
举个例子,孩子做噩梦了,半夜哭了起来。
妈妈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梦都是假的,明天就好了。”——这是安慰。虽然妈妈也理解和接纳了孩子哭这件事,但是对于处于恐惧中的孩子来说,效果并不好,根源在于妈妈并没有触碰到孩子的真实感受。
爸爸说:“大半夜的哭什么哭,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男子汉大丈夫,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的。”——这是评判,言外之意是孩子哭是不对的,男孩子不应该哭,更不应该在半夜哭。
而真正的共情应该是描述事实+验证情绪或感受。
比如说:刚刚我听到你哭了,是不是做噩梦了?(描述事实)
你感觉很害怕对吗?(验证情绪或感受)
如果父母语言表达不够好,可以尝试用肢体语言表达关心,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也有很好的治愈和安抚作用。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独立的孩子,让孩子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因此,父母在共情孩子的时候,不要着急地替孩子想各种解决的办法,尽量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可以在描述事实和验证情绪感受之后,再问一句:“怎么做,你可以感觉好一些呢?”通常情况下,孩子自己会想出各种解决的办法。
如果孩子很小,或者情绪很激动,父母可以多给出几种方案让孩子选择,比如问孩子:“你想开着小夜灯睡觉,还是让我陪着你睡一会儿?”这样,既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恐惧的情绪中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也能让孩子明白,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孩子面对恐惧时的勇气和智慧。
第三,父母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父母可以利用平时的机会,教给孩子识别不同的情绪,比如恐惧、伤心、紧张、焦虑……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具体地描述出这种感受,比如儿子曾经在做噩梦后告诉我:“恐惧是一种被掐住脖子的感觉,感觉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听完他的描述,我陪伴他一起做了几组腹式呼吸,帮助他快速平复情绪。
此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疏导负面情绪,比如睡觉前来段温馨的亲子阅读;做个舒缓的冥想;傍晚放学后酣畅淋漓的运动会儿;漫无目的的涂鸦……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助益安眠。
最后,父母要帮孩子做好睡前工作,不在睡前看过于刺激的影视作品,晚饭不要吃太饱,不要在睡觉前批评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期间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关系是一切疗愈的前提,包括孩子做噩梦的问题和其他成长中的冲突。和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的第一份关系,也是孩子塑造自我、发展各项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亲子关系,像一扇门,孩子可以进来,也可以离开,要确保他拥有随时可以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不要把孩子关在门外,让他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的感受。
在那些惊恐难眠的夜晚,你是不是在我身边陪伴我?
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听完我的哭诉?
是不是愿意信任我,尊重我的感受……
在孩子最弱小的时候,父母的每一次温柔回应,都会给他们带来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如果能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就能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未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2950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047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089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71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386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