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作者:西米露 2021-09-21 19:16:37 心理百科

电影是人类思维的表现

小时候跟父母看露天电影,我认为是带着使命去的。在拥挤嘈杂的人群里找到位置刚一坐下,我就在荧幕上努力分辨,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把这些好人坏人的角色分辨清楚,我的使命才算完成。

剩下的休闲时刻,一边等着电影里好人把坏人收拾干净,一边偷眼看看周围有没有好吃的零食。遇见小贩在卖棉被包裹的冰棍,仗着有两个零花钱,在邻座小姑娘眼馋的目光中,买一个慢慢舔着,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那时候的电影角色,好人坏人是脸谱化的,即使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也能分得清楚。好人一般白面无须,眼光坚毅,背景音乐优雅抒情。坏人一般长相猥琐,嚣张跋扈,喜欢“桀桀桀”的怪笑。好人只想平静的生活,坏人要来搞破坏,好人迫不得己奋起反抗,最终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现在的电影,如果出现这样脸谱化的剧情,观众会把最好的嘘声送给你。电影在发展,不断向现实靠近: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好事坏事也可以相互转化,我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轻易的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思维的发展和成长

1、婴儿思维发展规律

空间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条直线就是一维,一个面就是二维,一个体构成的空间就是三维,我们的现实世界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所以是三维世界。

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混沌思维,自我意识还不完备,分不清楚我和非我,把照料他的妈妈以及整个世界都当做他自己的一部分。他认为,他是世上的唯一,只有他一个个体存在,没有其他个体,连一维思维都算不上。

10个月时,婴儿的自我意识初步发展起来,他能分清楚我和非我,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来。在他的意识世界里,出现了两个点,这就是二元一维思维。

在一个心智成熟的成人意识世界里,有我,有你,有他,还有光与暗,是与非,爱与恨,这些对立与统一的多要素,构建在宽广包容的胸怀上,支撑他们的是多元多维思维。

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2、僵化的一维思维方式

遗憾的是,很多人的思维,发展到一维就停滞了。

他们的世界,只有黑和白,没有灰;只有对和错,没有变通;只有好人和坏人,没有转化。这样僵化的思维,不能反应现实世界的复杂,也给自己和他人的相处,带来了绝对化的要求。

一维思维者,内心信奉绝对化的信念,表述中常常使用“应该”、“必须”、“绝对”这样的词。他们认为,事物只有两个状态,没有中间状态,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当遇到好人背叛的时候,总是特别伤心,特别难过。他们的伤心难过里,只有一小部分是被背叛伤害,更多的部分,是自我认知破碎带来的创伤。

他不是好人吗?好人怎么可能背叛?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肯定是哪里搞错了。

如果在这个部分,他们能勇敢承受思维模式破碎带来的痛苦,审视自己内心的错误信念,接纳真实世界展现的复杂,他们就可以成长。

遗憾的是,他们逃避成长。宁愿不断被现实伤害,也死抱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放。

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里讲了一个故事: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一维思维者责怪为他们传递坏消息的人,因为他们只能接受好,不能接受坏。也不能指望他们去解决复杂一点的问题。因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承认有问题。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事物是固定的,不变的。静止的世界,哪里会有什么问题发生?

这样的人,非常渴望权利。一旦手中拥有权利,他们就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就行了。

同样,一旦认定一个人有罪,一维思维者也绝对不会相信他们会变好。仿佛犯了错,脑门上就要一直贴着“我有罪”一样。

最近热映的“舌尖3”第二集里,乐山市牛华镇麻辣烫店主女婿A被爆出曾经是强奸犯,有网友质疑强奸犯怎么能上电视推广美食?

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他们认为,强奸犯就该一辈子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让A活着已经是一种慈悲,上电视宣传自己是大逆不道。先不说擅自在网上公布当事人的服刑经历是否侵犯隐私权(不论是美国梅根法案还是中国杭州法院判例,只支持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个人信息),就说八年前,他强奸别人,法律已经做出了判罚,他服刑三年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八年后的今天,他做出了好吃的麻辣烫,靠自己的双手合法致富,分享美食,这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如果看不到他为改过自新付出的努力,只看到他曾经犯下的错误,这会大大增加社会上“恶”的力量,削弱“善” 的力量。

不能包容错误的道德洁癖,央视春晚是最大的代表。经年除夕收看的央视春晚,明确表示不录用“污点”艺人,对犯过错的艺人一棒子打死。这种片面看待问题的方式,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维思维方式的表现。

我很佩服A的老婆和岳父,能接纳这样一个名声不好的人。有网友提到:

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当然,“舌尖3”节目组没有细细考究,讲解中说到A是为爱放下手术刀,这种违背事实的美化,是应该修正的。

3、如何成长?

我们说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更多的是指他生理上进入青春期,有了大人的个子,性繁衍的能力,这是容易观察到的。而他的内心,那种小孩子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到底有没有改变,很难直接看出来,人们也并不关心。

真正的成长,是从一个孩子简单的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二元一维思维模式,向多元多维思维模式迈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勇敢直面痛苦的过程。

现代社会,物质富足,一个婴儿在身体上长大成人,并不困难,也没有什么痛苦。然而,思维方式的成长,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痛苦,都需要把已经建立好的思维模式,打烂了揉碎了,重新一片片拼接起来。

事情的发生,并不遵从我们的意志,自有它运行的规律。生活绝不会一路顺风顺水,困难和挫折是上天给每个人的试卷。面对试卷,如果应对水平不够,人旧有的自尊和认知会被撕得粉碎,带来直达灵魂的痛苦。

这种痛苦,代表旧我的死亡。另一方面,碎成一地的旧有自尊和认知方式,也为新我的诞生,腾出了空间。

在重建新我的过程中,有人为图省事,把旧的思维模式重新捡了起来,吹吹上面的灰尘,接着用;有人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依靠别人的帮助安慰,只想坐享其成。

这两种做法,不叫成长,因为他们没有采用挫折提供的素材,扩大自己的思维模式维度。只有把那些令自己讨厌的、抗拒的、排斥的事情,统统接纳进自己的内心,再把破碎的自尊和认知方式缝合进去,重建出来,这才是成长。

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成年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维思维者,生活就像踩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在两个极端游荡,没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

这样的人在恋爱中,特别容易用力过猛。如果再加上暴力倾向,就成了“要不爱死你,要不弄死你”。追求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死缠烂打,下跪自残,不答应跟他在一起就不起来;追到后嫉妒怀疑,人身控制,家暴频频。

多维思维模式,让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往大了说,能更好的改造我们的世界,往小了说,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单维决策

思维模式追求多元多维,决策则相反,要么行,要么不行,干脆直接,最忌拖泥带水,黏黏糊糊。

以企业家为例。成功的企业家,在一路奋斗拼搏的征程中,面临无数次的抉择。

影响抉择的因素有很多,市场瞬息万变,想兼顾所有的方面,好处吃尽,显然是不可能的。搜集齐全信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只是为了在最后做出一维决策:这个产品是上还是不上?这个CFO是用还是不用?这家店是开还是不开?

我们形容一个企业家有魄力,敢担当,意思是他能凭借繁琐复杂的信息,勇于做出决策,给下属清晰明白的目标,主动承担失败的责任。

另一些企业家,做决策时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即使最后定下决心,也因为耽误了太多时间,在竞争中失去了先机。

失败决策的表现

1、犹豫

电脑收费杀毒时代,瑞星是当之无愧的市场霸主,在董事长王莘的带领下,2007年,赚了8亿元,这是它历史最高点。

到了2008年,当360免费杀毒来袭时,王莘既没动力推动免费,也没想到如此致命。据王莘回忆,当时的瑞星根本不把360当一回事,年底结算,受360免费业务影响,瑞星收入减半。

这时瑞星的管理层已经坐不住了,但又想再等等看,不愿意主动去颠覆自己。

2009年,形势急转直下,瑞星开始出现亏损。2010年,瑞星仅占到20%的市场份额。2011年,当瑞星迫于压力终于宣布免费,已成明日黄花,被排挤出主流杀毒软件市场。

犹豫和等待,让瑞星在重要的决策关口,一再错失机会,最终兵败如山倒。

2、随意更改

我有一个同事,和他出去吃饭特别痛苦。大家AA制,一个吃饭地点,他能改好几次。说好去吃火锅,车都开到一半了,他想起去吃沸腾鱼。到了沸腾鱼店门口,他看到旁边烧烤不错,又改说吃烧烤。反复几次之后,没人愿意跟他一起吃饭。

还是在外吃饭,我妈是另一种情况。她不主动点菜,一般让我点,说吃什么都行。我刷刷刷点完菜,喊小妹上菜时,她开始发表意见:这个鱼太辣,孩子吃不了,换个清蒸的;这个红烧肉不好吃,我上次在这吃过,换回锅肉。咦?你没点炒鸡蛋啊?加一个加一个,炒鸡蛋下饭。

我把菜单给她:那干脆你来点?她说:不不不,我点不好,你来你来。

合理人生=多维思维+单维决策

因为学生时代长期担任班长的关系,工作后我经常通过同学群组织聚会。我体会,组织聚会最大的忌讳,莫过于随意更改既定安排。根据经验,不管怎么定时间,总有到不了的同学,大部分能到就不错了。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群里广泛征求意见,定下一个时间地点后就不再改动。如果组织者为了个别人改时间地点,反而会伤害其他已确定好时间的同学,让群的凝聚力降低。

决策需要承担责任

决策时做不到简单清爽的一维选择,是因为背后潜藏着对选择的恐惧。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到:我们想要自由,又在逃避自由。害怕自由带来的孤独、怀疑与不安,为了寻求安全感,我们选择被束缚。

做出决策,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可能面临失败,意味着要负担起周围人的期望。

这些无形中的压力,都需要决策者扛起来。特别是面临个人或者企业的重大抉择时,选择的压力更大。

不愿意对自己选择负责的人,在选择面前就会退缩。我妈点菜时让我点,点完后又不断挑刺,就是这种表现。她怕点的菜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所以推脱点菜;别人点了后又忍不住指责,不断修改菜单。

实际上,主动承担起决策压力的人,他的勇气已经荣耀了所有结果:不论成功或失败,勇敢的站出来,本身已经是一种引领。

生活的复杂和简单,对应的是思维过程和决策结果。现实中,我们常常把它们弄反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治疗反社会人格职业价值观外貌焦虑智力测试存在主义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心理效应叛逆期PUA九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恐惧心理绿帽情节心理咨询心理学社交恐惧症桃花运产后抑郁测试焦虑社交恐惧分院测试心理抑郁症控制情绪MBTI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