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当你想喊上朋友去尝试新开的餐厅,当你为了毕业论文而给实验找被试,当你要完成KPI去和客户谈合同……
生活中这些各式各样的场景都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说服”。
不管是求助还是发起活动,那些需要别人协助或共同完成,花费了对方时间、精力、抑或金钱的任务,常常都需要通过说服来完成。
但我们对自己影响力的判断往往比较模糊。
一个人可以较为轻松地辨别出自己内向还是外向,有哪些喜好,是否爱犹豫,或者易怒等,但却很评价自己是否擅长说服别人。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出的影响有限,面对陌生人时尤其如此。
但实际上,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说服力。
谁能被你说服?
假设你要劝说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提前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或许我们会想到和对方的关系远近,要进行的活动性质如何,这件事是否对他人有负担,说服需要采取的策略等等。
这些考虑固然有其道理,但过度思考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很多人在说服别人之前,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成功,便在开始之前就放弃了。
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人们比你想象中更愿意配合,也就是说你的影响力范围比自以为的要大。
1. 朋友 or 陌生人
我们都理所应当地认为,说服朋友比说服陌生人更容易。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情况似乎更为明显。因为关系亲密加之彼此了解,朋友确实更愿意施以援手。
但陌生人也并非想象中那般冷漠。
在2019年的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204名被试去找到3个人,帮助完成简短的问卷调查。研究者要求部分被试找自己的朋友完成,而另一部分被试则需寻求陌生人的配合。在找别人填问卷之前,所有被试要进行预测,估计他们要问多少个人才能获得3份填好的调查表。
那些要找朋友填问卷的人猜测的平均值为3.9人,而需要找陌生人的被试猜测的平均值为9.4人。大家普遍认为说服不认识的人帮忙更困难,即使这只是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可研究结果显示,熟人组平均需要询问的人数仅为3.1人,而陌生人组的数值也不高,平均为3.8人。也就是说我们大大低估了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力。在简单的任务面前,说服朋友和说服陌生人几乎同样容易。
试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人的亲身体验。
当在超市里遇到问卷调查员时,如果没有急事,大部分人都愿意花上三五分钟配合他们。在去旅游区时,多数人也不会拒绝帮别人拍照的请求。
尽管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也可以看出人们通常都具有配合他人的倾向。
2. 年轻人 or 年长者
另一个被很多人视作“常识”的认知是,说服年轻人比说服年纪大的人更容易。
这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认为年长者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地位相对较高,因此较少接受来自晚辈的劝说。但即使在年龄小的人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难说服长辈。
这可能源于人们通常认为年长者更难改变行为习惯,性格上也相对固执。
去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被试在需要给他人提供意见时,更愿意说服比自己小10岁的人,而不是比自己大10岁的人。但在那些获得建议的人当中,他们认为来自年轻人的建议和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同样有效。
实际上年轻人往往低估了自己对年长者的影响力,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重视,想要说服对方也更难。但实际上年龄大的人并不会因为劝说者年龄小,就无视那些实用的建议。
恰恰相反,在信息时代很多年长者反而能意识到自己需要年轻人的指导,来更快适应新的科技。
下次当你想要说服父母做某事时,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他们是不听劝的“老顽固”。尝试改变说服的策略和态度,年长者也能和你身边的同龄人一样接受建议。
劝说的技巧
虽然人们比想象中更容易被说服,但有时想要更高效地进行沟通,还要学会适当的策略。
1. “登门槛”和“留面子”
这两种效应是在劝说技巧中的经典理论,也常被应用于销售实践中。
登门槛效应指的是先让人接受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进而提出更大的要求。通常答应了前面请求的人为了保持自身行为的一致性,就更可能同意后续的要求。通俗来讲,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得寸进尺”。
这就好像路边喊着“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工作人员,很少直接向你推销他们的健身卡,而是先提出些小的请求,比如留下联系方式赠送些小礼品或免费体验课,之后才会逐渐劝你购买健身课程。
留面子效应和登门槛恰巧相反,它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别人明显会拒绝的要求,在被否定之后,将请求的程度降低。对比之下,被劝说者会觉得后续要求较为合理,更能够接受,于是同意的可能性增加。
很多商家在卖东西时会用到类似的策略,先将物品标个超出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价格,然后进行打折销售。或者在买家咨询商品时,先推荐高端的产品,再作为对比介绍价格更优惠的系列。
2. 强调行为连贯性
如果你在劝说别人时,能将新的行为和他们原先已有行动或信念联系起来,说服就会变得更为容易。这让人们觉得改变并不困难,新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原先基础之上的。
比如当你想让朋友尝试一种新的食物,对方恰好是非常注重饮食健康的人。你就可以强调新食品所含有的营养以及对身体的好处,提高他接受的可能性。
3. 有争议的部分放在中间
如果你想有效地劝说别人,但陈述观点时其中包含了对方可能并不喜欢的内容。这时排列话题顺序就显得至关重要。将更容易接受的部分放在开头和结尾处,而把容易引起争议的论题放在中间,将它像三明治般夹起来,说服的效果便会增强。
日常生活中我们少不了使用说服,而劝说别人也远非想象中那么难。
当你对沟通的结果感到担忧时,要相信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Bohns, V. (Sept 7, 2021). Who Will Listen to You?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you-have-more-influence-you-think/202109/who-will-listen-you
Deri, S., Stein, D.H., & Bohns, V.K. (2019).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and strangers): Closeness as a moderator of the underestimation-of-compliance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82, 6-15.
Nemko, M. (April 21, 2021). 6 Tools for Persua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how-do-life/202104/6-tools-persuasion.
Zhang, T., & North, M. S. (2020). What Goes Down When Advice Goes Up: Younger Advisers Underestimate Their Impac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10), 1444–146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43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68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6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98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066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