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长期睡不好觉,又担心吃了安眠药会上瘾不敢吃.....
医生,吃了安眠药是不是就会得老年痴呆呢......
医生,如果吃了安眠药戒不了怎么办呢......
作为精神科医生,几乎每天会面对患者既想用“安眠药”睡个痛快觉,又怕用了就离不开,结果熬到凌晨2点迫不得已吞下了那颗小药丸;有些人甚至对于“安眠药”谈虎色变,认为服用“安眠药”就是在服用“毒”药。
“安眠药”会依赖、吃了会变傻这种将“安眠药”妖魔化的言论层出不穷,导致很多有些需要这类药物治疗的人怕被贴上“依赖”的标签而放弃使用这种药物。
这个结局,与各类助眠产品的商家吹捧自己家的产品而过度夸大“安眠药”的危害有关,毕竟一颗“安眠药”就解决了问题的话商家“割韭菜”的机会就减少了。
同时, 也与“安眠药”的误用有关,包括在无处方的情况下用药,在没有医生专业指导下擅自使用这类药物,使用剂量、频率、时长超出医嘱,以及用于处方之外的用途等,最后导致药物依赖、滥用等问题出现。
“安眠药”到底具有什么作用,真的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毒”吗?我们一步步来揭开神秘面纱。
01、什么是“安眠药”?
“安眠药”,在医学上称为镇静催眠药,根据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地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为代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简称 BZD),于1960年首次进入临床。
此类药物常用于短期治疗焦虑及失眠,遵医嘱使用时起效快速,疗效确切,且总体耐受性良好,拥有重要的临床地位。
这类药作用于GABAA受体的α1、α2、α3、α5亚基发挥药理作用,起到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等治疗效应,以及致遗忘、致成瘾等不良反应,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半衰期时间长短不同而发挥作用不同,主要适应证包括失眠、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急性酒精戒断综合征、癫痫、肌痉挛及麻醉增强等。
另一类是以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及扎来普隆等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简称 nBZD),因这些药物的首字母都是Z而被简称为“Z类药(Z-drug)”,该类药物与GABAA受体的α1亚基的结合力强,而对GABAA受体的α2、α3、α5亚基的结合力弱,因此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而缺乏明显的抗焦虑、抗癫痫及肌肉松弛等作用,故目前获批的适应证只有失眠。
可见“安眠药”除了“安眠”作用之外,它们的临床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科室和不同的疾病领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良后果,但临床的“江湖”地位暂时不可取代。
02、“安眠药”的使用风险有哪些?
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包括镇静、眩晕、乏力、记忆力损害等,使用镇静催眠药可能增加交通意外的风险。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部分短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可因机体耐受而消失,但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记忆力损害等大脑功能下降可能会持续存在。
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从而增加骨盆骨折的风险,因此,使用这类药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第二天起床或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太快,避免跌倒。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和痴呆风险升高也有关,但从近年来的研究看这种关联性仍不确定。
此外,近年来报道了一些大量使用唑吡坦等“Z类药”后出现梦游、躁狂等异常睡眠事件,虽然少见、机制不明,但危害严重,因而此类药物说明书上都会有一个“黑框警告”,提醒规范安全使用此类药物。
最被我们关注的风险是其依赖或成瘾性。无论是BZD或Z类药都具有致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耐受性增加,突然停药或突然减少使用剂量时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
青少年人群、阿片类滥用人群使用镇静催眠药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个人和社会损害,更应引起关注。
一项针对美国全国性样本的研究显示,2015-2016年期间有超过三千万美国人使用过BZD,其中17%的人可能存在“误用(misuse) ”(包括没有获得处方时使用、或使用剂量和频度超过了处方的建议),但真正达到依赖及滥用标准的个体极少:每67名使用苯二氮䓬的美国成年人中,只有1人满足苯二氮䓬依赖的诊断标准,“安眠药”依赖的风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03、如何看待“安眠药”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镇静催眠药作为一类临床使用了数十年的药物,总体上疗效可靠、严重不良反应少见,虽然存在长期使用疗效下降、耐受性增加、成瘾等问题,但与吗啡、海洛因及甲基苯丙胺等非法药物的毒害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类常用药物,只要合理使用,应该是利大于弊,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依赖性而因噎废食。
事实上,苯二氮䓬单独使用时是最安全的精神药物之一,而与酒精或海洛因、大麻等阿片类物质联用时,苯二氮䓬会显著提高这些本已危险的物质的杀伤力。可能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因使用“安眠药”而造成各种不好后果的传闻,但传闻会忽略很多有关使用背后的信息,比如使用者是否有合并使用酒精、大麻、海洛因等精神活性物质。
因此,当去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评估,由于病情需要使用“安眠药”,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时就会将各种风险降低。
当然,作为一类特殊的药物,我们在使用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肯定是没有错的。以失眠为例,以下几类人群在使用“安眠药”需要特别慎重:
儿童和青少年失眠,一般不建议采用药物治疗,多以行为矫正为主。一般预后较好,可随发育痊愈。
老年患者首先应克服对于失眠的恐惧情绪,可应用放松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非药物手段。症状无法缓解或无法依从非药物治疗时推荐使用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如合并焦虑、抑郁,可适当应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慎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共病精神障碍者应酌情用药;抑郁障碍患者可选择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焦虑障碍患者以抗焦虑药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
因此,基于现有科学证据,我们应理性看待“安眠药”——遵医嘱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安眠药”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类具有重要治疗地位的药物。
参考资料
1.Blanco C, Han B, Jones CM,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enzodiazepine Use, Misuse, and Use Disorder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Clin Psychiatry 2018;79(6):18m12174.
2.Silberman E, Balon R, Starcevic V, Shader R, Cosci F, Fava GA, Nardi AE, Salzman C, Sonino N. Benzodiazepines: it's time to return to the evidence. Br J Psychiatry. 2020 Oct 12:1-3. doi: 10.1192/bjp.2020.16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040746.
3.中国失眠障碍防治指南
4.江海峰,赵敏,刘铁桥,郝伟.镇静催眠药合理使用专家意见[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02):103-106.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3288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94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40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97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819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