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习俗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节日,更把女性当作女性来看待。而其他诸如元宵节、上巳节的民俗中所体现的女性心理特质很多,但是更多是让女性承载了母亲的社会身份和生理属性,是对女性为母(比如为母则刚)特质的部分强调或者对其他女性特质的压抑。
换句话说,女性是女儿、女人(包括成年未婚和已婚未孕)、母亲的统称,很多时候,女性经常等同于成为母亲的成年女性,更多强调其母亲的属性。关于颂扬母亲和鞭挞后妈的故事很多,红颜祸水的故事很多,但是却鲜有关于成年未孕女性的神话传说(个别创世神话除外),彰显青年女性积极精神品质故事很少,仅有几个比如梁红玉,穆桂英,花木兰。但更多是女性和男性品质的结合。大家熟知的对女性有多侧面描绘的只有一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然而命运悉数悲惨。
这样说来,七夕节的心理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关于七夕,最为著名的传说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牛郎的视角,一个是织女的视角。牛郎视角的主要情节是,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后,和老牛相依为命;老牛临终前把关于织女的秘密告诉牛郎,让牛郎找织女;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之后,又被王母拆散的故事。牛郎的最主要动作是找和追。
从织女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全唐诗》中有一首诗叫《月蚀诗》(作者卢仝),内容如下:
《月蚀诗》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银河云作桥。
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抒年早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以娱,河西嫁与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见,七月七日桥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勿勿万事说不尽,烛龙已驽随义和。
桥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雨泪作沱沲,泪痕有尽愁无歇。
我言织女君休叹,天地无穷会相见。
犹胜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宫。
大体的意思是:天帝的女儿(女性孩子)织锦很好,勤劳能干,可心情逐渐变糟,于是天帝把织女嫁给了河对岸的牛郎。但是,织女从此乐不思蜀,天帝大怒,抓回织女,只允许织女和牛郎一年见一次。
我对七夕习俗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更多是采用织女视角的这个版本。
从象征层面来说,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经常以数字七作为一个周期,七天,七月,七年,中医讲男八女七,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是十五岁,正好是两个七之后,也即,女性成熟。几十年前,我在河北农村也见过十四五岁就结婚了的女人。而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和七(期)有关的文化现象,比如丧葬文化,再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诗中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数字“七”有个重要的心理意义是,一定阶段的成熟。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小学入学年龄在七岁,和个人心理发展特点是分不开的。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视角看,七岁后的几年是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所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和精力投注到学习中。等到第二个七到来的时候,正好是青春期,也即情绪情感需要变得更加强大,于是有了父母视角的“早”恋。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正好是两个七,个人猜测,可能与织女的性(广义)心理发展状态有关。按照这个思路,就不难发现,一个以前非常心灵手巧的听话的女孩子,逐渐开始有了对情感的渴望,特别是从对父母的亲情中走向对异性的渴望,也就是“辛苦无欢容不理”。于是天帝通过嫁女的方式(这是当时伦理和制度所接受的唯一方式),改善织女的情绪状态,没想到的是,织女“绿鬓云鬟朝暮梳”,竟然“贪欢不归”!于是龙颜大怒,抓回织女。但是没办法让尝过“男人味道”的织女死心,于是不得不变通一下,让织女与牛郎一年见一次。(从女性的性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说,睡美人的故事,也是与此类似,当然其中象征的心理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不做分析。)
天帝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让织女出嫁,一件是有条件地允许织女见牛郎。
之所以让织女出嫁是因为织女情绪状态不好,“无以娱”,说白了就是没有玩伴。天帝更在乎的是让织女安心,安心于继续织锦,天空不能没有“云雾紫绡衣”。天地需要大云雨,天地的大云雨的重要意义就是万物生长,也即作为人类的母亲的角色身份。当然云雨(广义和侠义的性都类似)不是只有女性就能形成,还需要男性,而这个版本恰巧是天帝这个更有男性角色的身份出场了。当然这个男性是不能和织女结合的,涉及到更大的伦理和心理意义,也就是女性(女儿)必须借助父亲,走向除去父亲这个角色的另外的男人。
换句话说,与天帝对等的是织女作为女儿和母亲的身份,而对于从女儿过渡到母亲这一阶段的女性需要,是处于未激活状态。
而显然,作为女儿到母亲的过渡,实际上在织女心里是发生了很多内容的。
织女的主要工作是织锦,织锦的主要工具是梭子和丝线,当然还有织女的手指。梭子,手指,都有广义的性象征意义,比如在女性梦中,手指流血,极有可能与性有关(睡美人故事里公主被梭子戳破手)。西方也有关于命运女神的故事,也是和丝线有关。中国的月老的红线也和命运有关,不过更多决定的是女性命运,俗话说,女怕嫁错郎。所以,女性的生命意义似乎是和男性存在某种绑定。
从织女角度说,其实织女内在的男性部分已经潜滋暗长很久了,情郁于心中,久无欢容,类似抑郁状态。当织女逐渐长大,性意识和性心理不被关照的时候,生命力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处理化身为情绪的心理能量了,势必影响织女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能量不可能永远压抑下去。但是对于天帝来说,是无解的,于是天帝找了个出口,有限的性释放通道——结婚。而织女母亲的身份角色此刻并未出现。
当织女感受到了结婚之后的感受后,生命力回血,当然不愿意回到以前的状态,于是,“纵情声色”,乐不思蜀,其实是对过往压抑的补偿,进而转为沉溺。
当然不管是压抑还是沉溺,都不能解决天空没有织锦的难题,于是天帝妥协,允许织女每年和牛郎见面一次。民间有句话叫久别胜新婚。对于织女来说,就是年年新婚了。
纵览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特别是为人妻母,要守妇道。所谓妇道最根本的是,除了生孩子,不能有性,如果万一需要,还得晦涩的称为“周公之礼”。日常交往也是男女授受不亲的。
所以,从象征意义来讲,织女和牛郎的故事本身,就是和女性的性意识有关的生命力的压抑的故事。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所有人带来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启发,特别是重视自我生命力状态的女性,以及重视自己内在女性部分的男性。
从大的背景来说,中国的文化心理主要建立在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而男性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作为女性,对外,需要了解和知道男性的一些特质的积极和消极面。有个词叫大男子主义,女性在遭遇困境的时候,需要男性的保护、支持和共同成长,但是,当男性一旦大起来,就会不匹配,让女性感到不舒服;对内,女性自身很多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性格特质,自己的行为模式,也需要逐步看清,至少知道自己如何与“渣男”挂钩的。
回到上面的故事,神宫派喜鹊们给织女牛郎搭建鹊桥,让苦命鸳鸯一年一聚,那神宫是谁?
宫,也就是大房子,大容器。从意象对话的角度看,房子就是心灵的象征,可以简单理解为生命力总和的象征。宫,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女性,或者说是母性,“后宫三千佳丽”;女性孕育生命的地方叫子宫。从这个角度来说,神宫出现,也就是内心深处或者和母性有关的心理能量出来,变成了喜鹊为夫妻二人搭建鹊桥,织女和牛郎连通了。
所以情感需要沟通,情绪需要表达,当桥出现了,这些都会可能实现。那桥是什么?桥是通道,桥也是变形的脐带象征,桥也是男性的象征,鹊桥连通了男女。
喜鹊,喜鹊这里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喜鹊是鸟类,鸟类有个重要的象征是,精神性,比如鸿鹄之志。鸟还经常和男性关联,比如某些地区的骂人词汇中就有鸟,《水浒传》中也有些描写,中国古代有些鱼鸟互变的传说,其实也和男性与女性的生命力的整合有关。另外,当妈妈怀孕生孩子,大家就会说,某某有喜了。
总之,如果女性能够意识并很好连通内在的男性部分,同时在现实层面活出质朴、真实、纯粹的女性特质,现实层面一定会呼应到白马王子的翩翩而至的。然后再走后面的路。
当然首先要成为具有健康女性魅力的女性,而不是直接成为女性中的妈妈的部分。这个环节,母亲对女儿的引导非常重要,遗憾的是,许多母亲在自己作为女儿的时候,也没有被很好地关照到……
这一点,很多传统习俗其实在无意识地修复这一部分。
我们来看七夕习俗,七夕节的名称,就含有很多女性特质,比如七姐节、女儿节、巧夕节。再比如习俗中的祈福许愿、坐观牵牛织女星、储备七夕水,穿七孔针(象征化的性行为),结七彩线,都是符合女性特质的仪式化行为,而具体蕴含哪些特质,每个人投射不同,自己可以深入体会。
朱建军先生,在日前结束的第十七届意象对话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也谈到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做这些具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是极有益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的,大家可以尝试和体会一下。
需要提醒的是,女性心理能量的积极和健康,不代表一味地开放,而很多表面的开放,往往是硬币的另一面,极有可能是过度补偿。顺便提一句,七夕节在宋代鼎盛,而在宋代能发现的被异化的女性特别多,比如十二寡妇西征(关于这个话题,可以参看本人去年在意象对话研讨会上的发言,对褒姒相关故事的心理分析)。
整体来说,让女性能量能够更好地健康地生发出来,不仅只是现实女性获益;同样,化解女性创伤,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女性创伤,也不单单是现实女性自己的事。这个话题很大,但是从对七夕节日相关习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的体会中,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仅以此文送给所有人的女性部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903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21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25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623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398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