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作者:壹倾诉 2021-07-31 15:05:40 人际心理

现代的社会似乎充满了太多的情绪。无时无刻,我们好像都会被自己的情绪、周围人的情绪、社会的情绪、网络的情绪所笼罩。

有人形容过,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那么情绪就是每个人的导演。各种情绪像牵线木偶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在中文语境中,“情绪”这个词好像更加关注自我、当下的状态。但是在英文语境中,emotion 这个词其实源自于拉丁文的动词:emovere,意思是:“使你(的心)动起来”。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因此,分辨和梳理情绪,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检视的过程,还要结合外部的影响、行为的动机,以及情绪所导致的后果。

什么是有害的情绪?

虽然我们写过很多文章,分析过很多情绪,可究竟什么是有害的情绪呢,有科学家曾经归纳了两点:

1)情绪的表达是出于恶意的。

2)情绪出现的初衷是正当的,但表达的方式是过激的。

第一种情况常见于陌生人之间,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媒体、电话、网络等等。

由于陌生感和距离感,对彼此的状态并没有客观的了解,因此情绪的表达仅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观点。

甚至有的时候彼此间并没有实质利益冲突,仅仅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常见的例子有:

你不认同我的观点(让我有情绪了),是因为你无知(虚构对方的形象)。

你开始攻击我(让我情感受到伤害),你就是我的敌人(把场景灾难化)。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第二种情况常见于熟悉的人之间,例如家人、同事、社区内等等。

由于关系比较紧密,甚至比较亲密,人们更容易凭主观想象勾勒出对方的认知框架,从而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包容自己。

因此,即便是拥有好的初衷,情绪的表达往往也容易绑架了亲密关系。常见的例子有:

孩子做了蠢事(让自己感到难堪),大声辱骂孩子(绑架亲密关系,认为自己已经教过孩子,尽到了义务)

翻看家人手机遭到质疑(被质疑,感到受伤),认为家人有事瞒着自己(开始渲染场景,绑架亲情,认为彼此间应该无条件公开透明)

外因是如何影响情绪的?

了解ABC

美国心理学家 Albert Ellis 对于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提出过一个“A→B→C模型”:

A:代表任何带来刺激的外部事件或人。

B:代表人们自己的信念。

C:产生的情绪以及带来的后果。

我们可以看到,直接影响C(情绪和后果)的是什么?其实并不见得是A(外因),而是B(个人的信念、视角、价值观)。

举个很简单例子,路上堵车,心里开始冒火,嘴里开始骂骂咧咧……客观地分析,是堵车(A)导致了这些负面行为(C)吗?

显然不是,而是B:人们认为堵车会耽误自己的事情,可能会迟到;可能会被人批评;可能会无法完成任务……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可能”。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避免123

从堵车的例子,可以引申出三种不良的信念模式,而这三种模式,也是最容易导致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

“把一切事情灾难化”

灾难化的思维方式有个特点,就是即便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在某些人心中,也喜欢把灾难“搜集”起来,放在一边。等有事情发生时,不是先去解决问题,而是先把灾难拿出来与事情做对比。

例如:孩子成绩不好,那么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那就没希望考上好大学了,那前途岂不是毁了?

“非黑即白”

有时当人们的自我意识特别渺小时,情绪的起伏容易被一些微小的事件推到“极致”,从而引发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例如:“你背着我藏了这些钱,你绝对不值得我再信任了”;“我给他打了三个电话他都没接,我不可能再去联系他了”。

“必须要这样”

这是典型把自己的标准泛化的过程,即认为无需审查或解释自己的标准,别人也应该理解、接纳并遵循。这种思维尤其容易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以亲情的名义来绑架对方。

例如:“你是我老婆,怎么就不能理解我?”;“自己家人,无论如何你也得忍着!”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专注自己,无需对抗

有读者会问,那么如何才能区分情绪究竟是自己自发产生的,还是由外因导致的呢?如果是外因,如何赶跑它们呢?

心理咨询中有句名言:“你只是面对了问题,而你自己并没有问题。”

从上面的ABC模型可以得知,如果想获得理想的结果(包括舒缓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正确的应对行为),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去和外因对抗。

还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调整”,并不一定是指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的信念或价值观,而是包括了采取适当的行为,给自己营造一个自我保护、自我关爱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去面对问题。这里有几个方法:

先判断:这个情绪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例如,当一个人忽然对你发脾气,负面情绪其实是从他身上先爆发出来,而不是从自己身上。这是,人们没有义务去“承载”对方非理性,或者具有伤害性的情绪。

所以,当感受到不适时,先别急着反攻,先判断一下谁是始作俑者。

远离干扰自己情绪的人和事件

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了,这时最好能够与不愉快的事物保持一些空间上的距离。

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出过多言语表达,先从空间上进行隔离,并尽量找到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去享受。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留意自己躯体的感受

当受到刺激,情绪开始起伏时,人们的躯体会出现很多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肩部不能放松,甚至挪不开脚步等等。

如果能够从意识上培养这种对自己躯体的感知,然后在情绪到来时,有意地完成一些放松动作——例如故意耸起肩部,然后猛然下坠——这些带有自我暗示意义的动作,会反过来激发你去寻找新的行为,例如远离现场、自我关爱等等。

新颖的“绳索”思维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新颖的思维模式,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去量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由于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比较紧密的,也容易导致人们迷失在亲密关系带来的情绪影响中。但是,如果我们在脑海中做一个设想,想象一下自己和每个亲人朋友之间都有一条绳索,这些绳索有粗有细、有软有硬。

那么,如果让你和某个特定的亲人之间(例如妈妈、丈夫)绑起一根情感绳索,你会选择多粗的呢?当你定义了你和他人之间的情感绳索(例如:我和某个亲戚之间,其实就是一根小细绳),你对于自己是否应该毫无保留地承载对方的情绪,也会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

再用一次ABC模型。无需消耗过多精力在那些外因(A)上面,专注自己,调整自己对每件事微小的信念(B),这些新的信念自然就会开始修正你的行为,把你引向更加积极而和谐的结果(C)。

参考资料

Ricard, M. (2015). 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 Atlantic Books Ltd.

Sarracino, D., Dimaggio, G., Ibrahim, R., Popolo, R., Sassaroli, S., & Ruggiero, G. M. (2017). When REBT goes difficult: applying ABC-DEF to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35(3), 278-29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亲密关系职业价值观社会心理学自卑爱丁堡九型人格绿帽癖MBTI测试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自闭症焦虑女人心理外貌焦虑安全感情商边缘性人格障碍九型人格恐惧症叛逆期强迫症回避型人格社交恐惧症心理效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