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作者:看见心理 2021-07-06 12:54:38 心理百科

Hi,我是看见心理的主笔苏小菲。

前不久,读者@内在工程Yoga在一篇文章下留言说:

我过去体验到,一思考人生的意义,在某处程度上,就感觉自己抑郁了。

我就想起有一个朋友也提过类似的感受:

几个月前,奶奶突然离世。

看到曾经活得好好的人,就这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永远不会再醒来,就开始怀疑:

努力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如果人注定会死去,那么工作做得再有成绩、赚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紧接着,她想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工作不顺、也没有亲密的关系,就直接钻到了牛角尖里:

如果人活着就是受苦,那还有什么继续的必要呢?

这种想法在头脑里盘旋了好长一段时间,她甚至都在想自己是不是抑郁了。直到后来看书,才意识到:

人生意义,根本思考不出来。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思考人生意义只会发现一片虚无

给到她启发的,是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讲过的一个有趣故事:

从前,有2架制肠机,他们的工作是把猪肉制作成美味的香肠。

其中一架制肠机对猪肉十分感兴趣,制造出了许多香肠;

但另外一架却觉得:猪肉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我自己要比任何猪肉都更有趣。于是,他丢开了所有的猪肉,只专心研究自己的内部。

可探究了一通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觉得内部的空虚与愚妄。

罗素这样描写第二架制肠机这类人:

我们全都有内省病的倾向,尽管世界上万千色相罗列眼底,总是掉首不顾而注视着内心的空虚。

但切勿以为在内省病者的忧郁里面有何伟大之处。

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里,男主克里斯就和这类人很像。

他不满于世俗的成功标准,于是抛弃所有现代化文明的产物——放弃好工作、捐掉所有存款、将车辆废弃在路途中,前往阿拉斯加这片自然荒野中寻求自己的意义。

一路上,他遇见了待他如亲生父母的陌生人,也碰上了互相钟情的女孩,可他每次都决绝地离开,只想去追寻自我。

他那时还不知道的是,脱离社会环境去探寻人生意义,不过是无米之炊罢了。

直到影片最后,他翻看一本书,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想求得的事物:

然而当他找到目标,想要返回现实世界时,却因为来时的路途被堵、食物中毒而永远地留在了荒野之中。

当然,电影中的例子比较极端。

在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误以为有一个所谓的人生意义等待自己去找到去实现,却忽视了如何通过手边的工作创造价值、陪伴家人和伴侣。

抛弃外部世界,只向内探索,等待我们的是一片虚无。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人生意义,是为他人付出

过度思考人生目的的人,除了找错了方向之外,还可能太爱自己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中对人性有这样一个洞察:

很多人对人类的幸福漠不关心,在他们的思想里,从来没有“我能为人类做什么贡献?”“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团体里的其他人获益?”的想法,

只是“人生有什么意义,我能从人生中得到什么?我要付出什么,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别人会不会永远关注我、照顾我?别人都是怎么评价我的?”的疑问。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太爱自己,就容易变得匮乏——只想从外界索取意义和满足感,却忽视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能创造丰盛、提供价值的人。

当然,你可能仍然会觉得奇怪,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不是为了完成想做的事情吗?怎么活着的目的变成付出了?这自己得多委屈呀。

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没有理解清楚社会为什么存在。

阿德勒提到,越是柔弱的动物,越会选择群居生活。

人类就是如此,我们汇聚成一个社会,是希望通过恰当的劳动分工,帮助每个人更好地生存。而人们,正是在为群体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十分尊重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因为他们默默守护着所有人,为人们创造幸福与安稳的生活。

而这正是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觉醒年代》能够出圈、新冠疫情期间的所有医护人员被人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建党100周年,中央授予七一勋章的29位平凡英雄,无一不是为了他人、社会在贡献自己的价值——治沙、投身边疆建设、为1804名山区女孩圆大学梦......

他们在甘于奉献的同时,完善了自己,实现了人生意义。

所以,阿德勒才会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家人、伴侣、朋友,他们总是十分独立,从来不需要我们,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如果我们既不工作,也不能通过其他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还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吗?

像很多退休后的老年人,如果连家人也不让自己操心太多事时,就会忍不住觉得自己活着不过是一种累赘。

只有创造价值,活着才有意义。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普通人,要怎么创造价值?

那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怎样才能创造价值,获得归属感呢?

在阿德勒看来,关键在于积极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这3大人生课题——去思考我能通过工作带来什么价值?我能为朋友和恋人做一些什么?

但我们常常会陷入下面这2种误区:

1. 下意识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罗翔老师在B站就提到类似的观点: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像存钱一样,如果你想真正地从他人身上支取感情,你首先必须存入足够的感情。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答案你肯定没想过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不要被动地等待意义找上门来、他人主动为我们付出,而是主动跨出融入群体的那一步。

2. 自卑感过强,逃避面对工作和关系

有些人不想工作,其实并非是厌恶工作本身,而是讨厌上级、同事的批评。

即使在收到一般的负面反馈时,仍然会忍不住将“对事情的评价”上升到“对自己整个人价值的否定”上。

于是,我们的自尊就会受到打击。

关系中也会有类似的场景,很多人渴望进入亲密关系,但同时也十分害怕对方看到我们身上不好的一面后抛弃自己。

于是,为自己不去相亲交友找各式各样的理由:“我现在重心还是想搞钱”,“我一个人也过得挺好,不需要另一个人”......

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卑感过强。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 ...

当我们积极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拥有能发挥价值感的工作、彼此支持的朋友、互相陪伴的亲密爱人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吗?

但这条路,虽然值得,却并不简单。

从游走在轻松但孤独的边缘,到真正走入人群之中,它需要你主动付出努力、学会真正的自我接纳、真诚地信赖他人,也不可避免会经历挫败、怀疑、失望。

可最终,我们正是在承担责任、突破痛苦的过程中,实现了心智的成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自愈能力智力心理效应强迫症正念亲密关系源码产后抑郁焦虑症悲观主义心理学家容貌焦虑双相情感障碍九型人格职业性格情商分院测试思维反刍绿帽癖聊天边缘性人格障碍智商回避型人格障碍恐惧症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