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一则微博分享,大致讲美国的一个孩子以玩笑为名让其同学在他的毕业留言册上留下了许多恶意的攻击性言论,只是为了抓住同学的把柄。如果未来有一天同学对他不好,他便以此留言毁掉他们。这则分享让大人震惊于孩子心中的恶魔,不由得便让我想到了去年6月在爱奇艺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
神经症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该剧改编自紫金陈的悬疑推理小说《坏小孩》。在小说中,杀人犯张东升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一幕,恰巧被三个在景区游玩的小孩用摄像机拍到了,随后这三个小孩向张东升勒索金额三十万。其中一个小孩朱朝阳身上藏着将其继妹推下楼的秘密,因其继母和父亲对他产生怀疑,便迫使张东升联合其他两个小孩将其父亲与继母杀死。之后张东升准备将三个小孩灭口,不料只毒死了朱朝阳之外的两个小孩,最终被朱朝阳反杀。
这一系列案子最终留给警察的只是朱朝阳早已准备好的一本颠倒黑白的日记。与小说不同的是,改编的网剧在小说凶杀案的主线之外填充了很多家庭细节,故事的走向产生了童话与现实两种结局。剧中朱朝阳继妹朱晶晶的死成为一个悬念,明面上朱晶晶的死是个坠楼意外,但剧中细节暗示是死于朱朝阳见死不救;朱朝阳继母王瑶和父亲朱永平明面上是因撞见张东升而被杀死,细节暗示王瑶是死于朱朝阳之手,而父亲的死也离不开朱朝阳的谋划;另外两个小孩严良和普普明面上拥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普普的弟弟成功做了手术,严良在警察老陈的照顾下立志成为一名警察,然细节暗示二人也已死亡。可以说,网剧的现实结局依然暗自与小说相吻合,而童话结局是朱朝阳的美好幻想。
在剧中,朱朝阳的结局取决于朱朝阳自身的选择,而在小说中,他的结局走向取决于教授严良(曾经是警局侦探)是否揭发他的罪行。在观众和读者心中,似乎朱朝阳的逃避和教授严良的宽容可以给朱朝阳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和光明的未来。然而对于朱朝阳而言,由于内心的种种冲突,他已经陷入恶性循环中,一如剧中和小说中的发展走向一样,所以这种希冀只能落空。
如果朱朝阳的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大众一般都会站在受害者角度而要求对凶手进行严惩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然而当这成为一部小说或网剧,随着剧情的发展,如果主人公的人格和我们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我们便会对主人公产生认可,这时我们很容易将自己代入主人公的角色中,去体会主人公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所以对主人公的宽容便是我们对自己的宽容。这恰恰也验证了卡伦·霍尼的一个结论:“作为所有这些冲突的根源的社会文化状况早已大大超出个人的控制,神经症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朱朝阳的神经症
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将神经症描述为:“乃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该把它叫作神经症。”神经症人格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基本焦虑可以大致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的世界中的感觉。”基本敌意主要是一种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态度。焦虑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概念,是一种主观上感受到外界的强大危险而无法防御的感觉,由对受到压抑的冲动或敌意的恐惧而产生,这种被压抑的冲动或敌意在现实处境中会给自己带来损害。由于焦虑因压抑而产生,所以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具有强迫性。为了摆脱焦虑,神经症病人会过度追求安全感。
继《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之后,霍尼在其《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更具理论性地提出神经症的动力中心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在朱朝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经症倾向和伴随其内心冲突而变化的这三种态度。
1. 屈从倾向
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他由母亲周春红独自照顾。他的父亲与一个漂亮女人王瑶重组家庭,并有一个十分疼爱的女儿朱晶晶。朱朝阳和母亲过着辛酸贫苦的生活,然而父亲的新家庭却生活优越、其乐融融。在继母的阻止下,父亲朱永平很少与儿子朱朝阳联系。与小说中朱永平和周春红在朱朝阳两岁时就离异,不同的是,剧中的朱永平和朱朝阳还是有着数年温情的相处时光,朱永平对朱朝阳也并非像小说中一样淡漠,对周春红也不似小说中那般厌恶。剧中周春红这一母亲形象得到了极大丰富,小说中周春红是一个粗鄙的矮胖形象的女人。而剧中的周春红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之外,还彰显了其女性魅力。表面上周春红事无巨细地照顾着朱朝阳的生活,实则是在生活中控制着朱朝阳,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表达着她自以为对朱朝阳的爱。然而这爱当真如此无私吗?并不然。
周春红对朱朝阳最大的要求便是要他好好学习,她享受朱朝阳第一名的成绩带给她的虚荣感,除了学习,周春红不关心朱朝阳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况。周春红也要求儿子朱朝阳回馈给她同样的爱和忠诚,对朱朝阳给父亲的感情心存嫉妒。对周春红而言,她努力地扮演着母亲这一角色,为此她压抑了自己作为女人的欲望。在朱朝阳被王瑶打的时候认为是自己没有保护好他,在遇到问题时不认为自己有跟朱朝阳交流的必要,认为只要朱朝阳长大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周春红也需要朱朝阳作为她生命的支点,所以在朱晶晶死后她恐惧朱朝阳也会出意外。
朱朝阳在这种压抑的母爱控制下,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屈从倾向。无论是吃鱼还是喝牛奶,亦或是保持第一名的成绩,他从未拒绝过母亲。对于父亲朱永平,朱朝阳也表现地过分懂事和谨慎,他会懂事地拒绝朱永平给他金钱,会不打扰朱永平一家的其乐融融,会努力学习来期待得到朱永平的赞赏,从不向朱永平提任何要求。甚至对王瑶和朱晶晶,他也保持了礼貌和宽容,不计较王瑶对他穿着寒酸的嘲讽和朱晶晶踩脏了他的新白鞋。朱朝阳压抑了对王瑶母女的愤怒和怨恨,来维持一个看似和气的场面,他害怕被压抑的敌意一旦暴露会损害到他对父爱的获取。作为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朱朝阳有着被抛弃的焦虑,并且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屈从的目的便是为了获取温情和安全感。
2. 攻击倾向
与屈从倾向相对立的是攻击倾向,屈从的背后是对敌意的压抑。朱朝阳第一次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敌意是在严良和普普教他大喊“去你大爷的”脏话时。之后因为朱朝阳的屈从并未给他带来温情和安全感,所以其人格中的对抗倾向逐渐凸显。在朱晶晶大声威胁朱朝阳要告诉她爸妈朱朝阳欺负她,说朱永平讨厌朱朝阳后,朱朝阳出于对被朱晶晶揭露的恐惧和被朱晶晶激起的怒气,造成了朱晶晶的死亡。因为被王瑶怀疑是他杀死了朱晶晶,朱朝阳遭到王瑶的殴打,家门口和楼道里也被贴满了朱朝阳是杀人犯的纸张。
同时,父亲朱永平也怀疑朱朝阳,用录音笔去套朱朝阳的话。至于严良和普普,他们虽然带给了朱朝阳一些温情,然而也带来了麻烦,打破了朱朝阳平静的生活。所以朱朝阳内心对他们怀有怨恨,经过精心策划间接导致了他们的死亡。此外,朱朝阳起初考第一名或许是为了获得赞赏,满足母亲的要求。然而当他在后来的剧情中主动向他母亲炫耀自己又是第一名并且向母亲承诺他会成为她的骄傲时,他从第一名这个身份中得到了力量的感觉,这种对力量的追逐便是内心敌意的显露。
3. 自我孤立
事实上,朱朝阳最突出的人格倾向既非屈从,也非攻击,而是自我孤立。
“只有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而孤独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种紧张时,想独自一人的愿望才是神经症表现。”“他们的需要和品质都服务于这一主要目的:不介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自立自强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一个明确的表现是足智多谋。攻击型也可能显得有随机应变之才,但两者的精神气质不同。对攻击型而言,这种精神是他对抗敌对世界,击败别人的先决条件;在自我孤立型中,这种精神好像是鲁滨孙式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
剧中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出了朱朝阳自我孤立的形象,他在学校从不和同学交往,放假后也是独自一人看书。霍尼指出:自我孤立型需要通过自立自强和保护个人隐私来保护自己的独立,他们追求优越感,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情来同他人保持距离。当老师因朱朝阳在学校不同他人交往而单独找他母亲谈话时,朱朝阳对此表现出了敏感。他在考场上拒绝帮同学作弊然后自行交了试卷离开,这表现了朱朝阳清高的一面,他展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优越感。当母亲周春红想要换个近点的工作方便照顾朱朝阳时,他以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为由委婉的拒绝了。
在剧中朱朝阳的表情基本是压抑而淡漠的,他同严良和普普的关系也保持在一个不冷不热的状态。如果不是发生了朱晶晶死亡的意外,朱朝阳可以继续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中,他的屈从倾向可以自我认为是一种友爱善良;他的攻击倾向可以自认为是一种支配能力,比如在帮助严良和普普勒索张东升三十万过程中表现出的支配性;他的自我孤立可以自认为是天才所具有的品质。然而朱晶晶的死亡打碎了他的理想化意象,还让他的秘密被严良和普普所知,他解决内心冲突的尝试失败。
在朱朝阳可以和别人保持距离时,他是感到安全的,然而当他被卷入了这一系列复杂的事件中,他便变得焦虑和恐惧,他无法做到信任他人,所以背叛的念头始终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但是通过外化作用,他将自己背叛的责任推卸给了严良和普普,认为严良和普普会背叛他,所以就减轻了自己的负罪感和责任。在最后他和张东升的通话中,他也用满含怨恨的语气将这一切的责任推给了张东升。自从他有了朱晶晶之死的秘密后,他竭尽自己的才智来试图从中脱身,而坚决不让警察介入。所以朱朝阳最大的愿望是重新开始,正像片头动画中那个独自缩在隐秘的角落中的孩子。
朱朝阳可以重新开始吗?
《隐秘的角落》这部剧可以说讲述了一个神经症患者如何实现自我孤立来解决内心冲突的故事。朱朝阳感觉自己身处于一个对自己进行谩骂、侮辱、欺骗、嫉恨的世界,他缺乏安全感,渴望父爱,但又对所有人都无法信任,抱有潜藏的敌意。所以他试图自立自强,保持第一名的成绩固然与他的天赋异禀有关,但更多是他出于焦虑的强迫性需求。他渴望爱,所以他尝试抓住与严良和普普的友谊,但是他又不相信这份友谊,所以为了保护自己那个安全的自我角落,他策划了严良和普普的死亡。他竭尽全力来维持住自我那个虚假的理想化意象,但这一切又恰恰造成了理想化意象的破裂。
朱朝阳带有强迫性的刷白鞋和穿白衣的行为便是虚假的理想化意象破裂之后自我焦虑的显现,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只能无奈地成为一个希望重新开始的愿望。所以无论是小说还是网剧,留给大家的一个问题是:朱朝阳真的可以重新开始吗?剧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幻想般的圆满结局,和一个引人遐想的现实结尾。这种对比倒不如看作是朱朝阳内心的分裂,经过一系列事情后,他的理想化意象和残酷现实之间产生的分裂,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
或许有人认为《隐秘的角落》或《坏小孩》是属于心理描写较清晰和生活经验描写较详细的作品,所以对此再进行心理分析,似乎价值并没有对分析一个心理特征并不明显的文本价值大。比如朱朝阳最突出的人格倾向“自我孤立”这不就很显而易见吗?是的,无论是屈从、对抗还是自我孤立,似乎都是朱朝阳身上明显的表现。但如果仅限于对朱朝阳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的了解程度正如剧中或小说中所呈现的那样,那么我们观看或阅读之后所产生的最大情绪或许就是理解和同情,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便是要关注家庭生活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但是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剧中或小说中所呈现的一如生活中的我们自己,都是属于意识层面,而文中对朱朝阳的人格分析侧重的是无意识层面以及在这个层面上各种内心冲突的动力状态。这是朱朝阳和我们自身难以察觉而需要精神分析来揭示的。这也就为网剧和小说中看似是开放式结局,实则是作者无力再往前走的迷茫提供了一条道路。
或许在剧中或小说中对朱朝阳进行神经症人格分析,为其勾勒出清晰完整的内心冲突的图谱,让其逐渐意识到其内心冲突和人格倾向的主观功能及对自身的危害,才能促使其发生改变,尝试去相信爱并缓解不安与焦虑,改善自己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去摆脱焦虑所引发的强迫性行为来获取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这无疑具有实践意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87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086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426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8160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97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