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权者的快乐
拥有权力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掌权的人习惯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由此将体会到很多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如果他们面前摆放的盘子中只剩下一块饼干,他们更倾向于独吞,而不是选择与他人分享。掌权者大多是自我的,不太可能有察觉他人想法的意识,更不善于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Keltner et al.,2010)。
Galinsky(2006)在一个实验中发现,当要求掌权者在自己的额头上快速画出“ E”时,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视角去勾画,而不会考虑到,只有画出和自己视角中对称的“E”才能让他人看到和理解这个字母。当这种极为强势的掌权者出现在亲密关系中,无疑会为另一方带来控制与压迫。
致命女人中气死了无数观众的Rob就是自私鬼代表
社会性别偏见的助力
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文化仍崇尚父权制,赋予男性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合法的权力。例如,在同等级别的工作中,男性的薪酬通常高于女性。男性更容易在政府,司法,以及公司中获得较高的权力。女性则相比男性会更容易受到性别歧视与性别偏见,容易被贴上“能力不行”,“情绪化”,“不理性”等种种负面的标签。由此,社会观念便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女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Miller et al. 2007)。
通常在亲密关系中,男性确实比女性更主动和开放。例如,在开始一段恋情时,男性会使用一些更直接的策略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邀请女性约会,而女性则更多选择使用一些间接的策略,例如对男性表现出热情,以此等待男性的邀约(Clark et al.,1999)。主动推动关系的进展,无疑是一种拥有权力的体现。
Farley(2008)发现,在与同性交谈时,男性与女性的行为是类似的,都可以和沟通者以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然而,当一对男女进行沟通时,男性打断女性的频率比女性打断男性的频率要高很多。这种打断他人的行为也是拥有权力的一种细微体现,因为被打断的人通常处于较低的地位。
当我们被崇尚男性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所包围时,男性在亲密关系中会将掌权视为理所应当,而从小被教育要善解人意的女性,则会很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久而久之造成权力分配的不平衡。
经济基础决定权力分配
由于传统思想崇尚“男主外,女主内”,这意味着当丈夫在外工作,而妻子在家照顾家庭时,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权力(Miller et al. 2007)。
首先,他们在关系中握有实质性的金钱和物质资源。其次,丈夫们通常拥有更多社交的机会,可能从中会遇到更多潜在的“情人”。再者,他们手中的资源和金钱可以直接帮助他们进一步地去追求其他女性,发展新的恋爱关系。所以,当他们对现有的关系感到不满时,他们拥有随时都可以离开的资本。
相反,留在家中的妻子通常没有太多接触外界的机会,遇到潜在“情人”的机会更少,况且她们通常在经济上极度依赖丈夫,这就导致她们若想离开婚姻关系,面临的风险极高。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婚姻虽然名存实亡,甚至变得具有伤害性(例如家暴),但是很多人依旧会选择维持现有的生活。
因此,女性若是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不得不从保障自身的经济独立开始。当女性们逐渐加入劳动大军,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与财富时,婚姻中的权力平衡才会发生新的变化(Fitch&Ruggles,2000)。
致命女人中的Beth和Rob就是传统婚姻的代表
伤害的产生
越是认同传统性别观念的男性,越是在亲密关系中对女性具有较强的掌控欲。尤其是当男性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认同时,他们就会通过对女性的精神或肉体虐待来获得一定的权威感。
Julia Wood (2004) 在采访了 22 名因虐待女性伴侣被监禁的男性时发现,所有的男性都认为男性应该比女性占主导地位,因此有权使用暴力来控制和惩戒她们。所以,当女性伴侣表现出不尊重,或者挑衅他们时,他们认为自己所施行的暴力不过是对这些负面体验的合理回应。基于这样的合理化,只有大约一半的男性对自己的施暴行为表示遗憾和懊悔。他们虽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Lloyd 和 Emery (2000) 发现,当女性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暴力时,她们虽然会对施暴者感到很愤怒,但也更容易感到自责,不断质问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导致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甚至有的受害者会因为被家暴而感到羞耻,进而选择继续隐忍,保持沉默。这通常是因为女性被传统观念教导,女性要在关系中学会“原谅和忘记”,“一个巴掌拍不响”,以至于她们在遭受真实的伤害后,很难萌生出为自己发声和维权的意识。
亲密关系中的不平等,看似暴露出的私人的情感纠纷,实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观念的落后。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崇尚的应当是赋予双方平等的权利,而不是任由其中一方掌握权力。可是当社会中本身就存在倾斜的天平,亲密关系中的平等就更难实现了。
因此,现如今出现的倡导男女平等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无疑是推动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对现今社会中的性别偏见有更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Clark, C. L., Shaver, P. R., & Abrahams, M. F. (1999). Strategic behaviou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707–720.
[2] Farley, S. D. (2008). Attaining status at the expense of likeability: Pilfering power through conversational interrupti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32, 241–260.
[3] Fitch, C. A., & Ruggles, S. (2000). Historical trends in marriage formation: The United States 1850–1990. In L. J. Waite (Ed.), The ties that bind: Perspectives on 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pp. 59–88).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4] Galinsky, A. D., Magee, J. C., Inesi, M. E., & Gruenfeld, D. H. (2006). Power and perspectives not tak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1068–1074.
[5] Lloyd, S. A., & Emery, B. C. (2000). The context and dynamics of intimate aggression against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 503–521.
[6] Miller, R., Perlman, D., & Brehm, S. S. (2007). Intimate relationships.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41.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0395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8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38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563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75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