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作者:黄贝尔 2021-05-26 20:33:41 心理百科

回想一下,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是不是也会被“盲盒”这种商品所吸引?从90年代闪亮的明星或球星卡片,到今天依然随处可见的盲盒潮玩。这种不知何时流行起来的营销手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不过今天要谈的,是借助“盲盒”这个概念,探讨一下人们的焦虑情绪。在与很多来访者沟通的过程中,她们总会提到一个现象:“我总是止不住地去做出一个又一个假设,我总是不停不停地在想各种可能性……”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其实焦虑究竟是不是一件坏事?显然不是。它是自然赋予人们的一种求存和发展的本能。正是由于焦虑的存在,人们才有了规避风险的能力,才有了探索的冲动。

然而,人的焦虑是可以被“诱导”的。试想,走在大街上,如果一个人忽然对你诡异地笑了一下——这本身可能是个极其短暂的瞬间,但如果你把它捕捉到了,装在了心里,然后开始加以分析解读,焦虑的小火苗也许就被点燃了。

01、无处不在的盲盒效应

不要以为盲盒就是年轻人的专属,它背后隐含的是一组被研究了数十年的心理理论。

试想一下,当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人们都还留恋于电视剧的日子,最扣人心弦的通常是哪个瞬间?往往都是每一集的结尾,对吧?因为剧情进入到高潮,就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了遐想和追下一集的冲动。这就是盲盒效应。

导演在每集的结尾,给观众留了个“盲盒”,它让观众产生了好几个层面的心理活动:

下集一定更加精彩!

我预测剧情会朝某个方向进展,我要验证一下!

既然都看到这里了,那肯定要继续看下去啊!

实际上,导演就是人为地制造了观众的“焦虑”。通常来说,焦虑情绪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外界的刺激(如果没有刺激就会焦虑,那可能就是病理性的了),而这种刺激通常会有三个特质:

会给人带来精神或感官上的兴奋感

不容易一下子就看清真相

让人有一种探索和追求的冲动

生活中、工作中、关系中的焦虑往往也带着类似的特质。因为人们无时无刻都会跟外界发生接触,而外界的一个小小刺激,可能就会构建出内心的一个小盲盒。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02、盲盒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上面列举的三个特质,对应的其实就是心理学里三个很有名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这是三个理论中最著名的一个,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

简单总结就是:“刺激导致了行为,刺激的加强导致行为的加强。”

当小白鼠发现踩踏板可以获得食物,它就会不停踩踏板;当你发现花钱就能买到快乐,你就会不停花钱。

这和人们心中的焦虑盲盒是一个道理。当人们发现似乎可以通过行为,去揭开自己心中的迷惑,或者寻求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时,人们就会不断采取行动。

不确定的奖励

可别高兴地太早,并不是说你不断采取行动,心中的焦虑就自然会被缓解了。所谓“盲盒”,就意味着内部的奖励是盲目的、不确定的。

因此,你的努力和行为,并不一定能换来缓解,这就是第二套理论:不确定的奖励。

上面提到,刺激的加强导致行为的加强。斯金纳在研究中发现,并不是说一直把奖励往上拔高(例如给小白鼠更多食物),行为就能被一直强化(因为小白鼠也会吃饱的啊!)。

因此,最强烈、最有效的强化模式就是不确定的奖励,言下之意:你根本不知道下次有没有奖励。回到人们的焦虑上,不确定、不可预知的结果,往往能够把人们的焦虑带到巅峰。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行为的惯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对环境、对事物都会产生一种“依赖的惯性”。

例如人们产生了一段友谊,极少情况会是这段友谊只能存在几天;有时人们喜欢上一个服装品牌,可能会一直保持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好几年。

不幸的是,焦虑也是有惯性的。尤其是当人们习惯性地去构建一个又一个的焦虑盲盒,再迫不及待地一个又一个地打开时,这种惯性焦虑就形成了。

最后,这些人会发现,在某几个小盲盒中,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印证了自己的猜想。

于是,立即产生了上面第一条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下一个拆盲盒的行为中,试图去寻找那些似是而非的“不确定的奖励”……

03、生命并不需要拆盲盒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困扰人们的是焦虑情绪,而不是焦虑症(无特定原因的,持续性的焦虑)。这也许是好事,因为至少不是病理性的;但也可能是坏事,因为不能(也不必)使用药物去降低焦虑。

显然,认知的修正对于修正焦虑情绪是很重要的。这里依然用盲盒做比喻。盲盒的存在,其实彰显了三个元素:

制造盲盒的人

盲盒所包含的意义

你与盲盒的关系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制造焦虑盲盒的人是谁?

其实有两者,第一是外部的刺激,比如一些事件、一些迹象、一些他人的动作甚至声音等等。

第二就是焦虑者本人,这是非常微妙的一步,当焦虑者捕捉到这些信号后,很容易就会给它们下一个定义:“这是件大事!”言下之意,硬生生把一个盲盒制造出来了。

在一瞬间,这些微弱而杂乱的信号,成了焦虑者心中的主旋律,奏起了命运交响曲。而这个过程,其实就自然过渡到了第二个元素,“为盲盒赋予了高度的意义”:

这里面可能藏着老公出轨的证据

这眼神也许代表了他对我的不满

这件事一定会把我的下半辈子毁了

这一次的行为就能说明这个人的本质

惯性焦虑的人,和自己内心的盲盒有一种矛盾的关系。面对盲盒,可能存在着“想打开,又不敢打开;想打开,又没能力打开”的状态。其实面对着一系列的互动,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关键点?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是的,第一步就走错了。

当某些人捕捉到外部信号,会自动把这些信号接收并安置到内心最重要的位置上,仿佛自己的内心专门为它们预留了位置。然后再用一个盲盒套住它,等待它的发酵,或者窥探它的状态……

看过《骇客帝国》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生命,可以被形容为自我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我们的五官和身体,可以被看作是和这个世界的“接口”。

当接口出了问题(例如被一个盲盒包住了),感知到的信息,以及做出的反应往往都是错误的。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因此,记住以下几点,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抵御生命中那些毫无意义的盲盒:

理性对待

当接收到信息或信号时,只要它在那一刻没有对自己造成身体上、精神上的严重伤害,就要告诉自己:“我是完整的、健康的、理性的。”

切忌去过度渲染和包装接受到的信息

一条短信就是一条短信,一个眼神就是一个眼神,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现在在自己眼前、感知到的,就是这么零碎的、不完整的信息。告诉自己:“我不是天才,拼凑不出事情的全貌,也加工不出真相。”

盲盒不能提高你的生命质量

其实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盲盒,最后拆出来的东西,真的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际意义吗?盲盒给人带来的最大刺激,仅仅是那一瞬间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波动。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盲盒,大脑可能更加平静一些。同理,自己包装出来的焦虑盲盒,不会给生命带来任何现实意义,只会徒增烦恼。

盲盒效应理论与现实的对应

最后回想一下自己青春年少时砸钱买过的那些盲盒吧,它们现在是不是早已被束之高阁,或扔进垃圾桶了呢?

所以,也尽量别把生命消耗在你的焦虑盲盒上,甚至别去制造它们。

参考资料

1.Grimmer, L. (2017, December 8). What makes us sign up to subscription boxes. Th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2.Robert B. Cialdini,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愈能力情绪管理女人心理存在主义容貌焦虑依赖型人格心理测评系统外貌焦虑产后抑郁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绿帽情结情商源码弗洛伊德MBTI测试霍格沃茨心理学家爱情挽回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倾诉无性婚姻回避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治疗师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