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咨询师不敢接案、受挫后自我怀疑怎么办?
作者:京师仁博 2021-05-24 16:44:37 心理百科

在对心理师越来越有挑战的时代里,焦虑感也直线上升,每隔一段时间,在我还有一点空档的时候,我都会举办一些跟民众或心辅所学生对话的活动,在研究所后期学习叙事治疗的我,明白很多现象都需要厘清背后的脉络。

这几年很明显感受到,实习心理师们,甚至是我这个世代的心理师们,都同样笼罩在浓浓的焦虑感之中,花大钱上课、费尽心思取得证照、努力结交人脉的现象似乎持续增加,我开始想要了解,在我下几个世代的实习心理师们,是怎么看待「心理师」的身份?

这么浓厚的焦虑感,究竟从何而来?

在我有限的观察里,首先是心理师人数每年大量增加,心理师的专业训练过程本来就很长,即使排除进修研习跟自费督导的支出,光是当个全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投资」,短期内会呈现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状态,而如果要兼职工作,就又可能压缩到学习质量。

其次是随着心理谘商资本主义化、证照取向化(小编注释:此为台湾地区现状,大陆地区尚未到这个阶段),让人容易产生「除了心理师执照显然不够」的心态,除此之外,有越来越多新兴治疗取向出现,让人觉得只学习传统的治疗理论、光是学习同理心与基本技巧,似乎无法因应时代趋势,这是我观察到,让实习心理师甚至是有一定资历的心理师们,感到焦虑的几个原因。

新手咨询师不敢接案、受挫后自我怀疑怎么办?

够好的父母即可陪伴孩子成长,够好的心理师即可好好陪伴当事人

我在专业学习的过程里,非常幸运遇过几位很好的督导,一路上跌跌撞撞摸索的过程里,也有可靠的师长与同侪愿意鼓励我勇敢前进,所以我明白要脱离新手焦虑,以及更现实的生存焦虑,要耗费的力气其实非常庞大,我以前被督导的时候,经常会聚焦在自己还不够的地方,因为以前我的家训是「好还要更好,更好之后要维持」,所以我到现在仍然要全程听完每一份催眠录音档,除了对专业的坚持,搞不好也反应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不够」的心态吧?

随着专业资历与能力踏实的累积,我经常会在心中回想起几位恩师说过的话:

「你也许该想想什么样叫做好的心理师?要到达什么程度才值得自认为好呢?如果你一直去跟别人比较,永远不可能会有认为自己够好的一天,因为你不可能成为全台湾最优秀的心理师吧?

再说,心理谘商是很复杂的历程,你或许可以列出自己拥有哪些特质与能力,但好的标准,在心理师这行里,可能会是太抽象而无法评估事情喔!」在这几年来因为累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我慢慢用生命在见证「够好的母亲」这个论点,温妮科特提出「够好的母亲」一词,用来表示父母亲不可能完美满足孩子所有的期待,只要能够适度回应孩子的需求,即使还是有一部份的需求无法满足,亲子关系仍然可以维持得很好。

同样的在一些心理治疗的研究里,显示出谘商关系是可以被修复的,心理师不可能完美回应当事人的每个需求,只要能保持对当事人的关怀,愿意在过程中真诚开放的讨论当事人抛出的询问,并且保持一些适当的弹性,即使有时我们的回应未必都很「完美」或「正确」,多数时候,只要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并透过这些经验持续成长,仍然可以与当事人建立起互相信赖的良好关系。

真诚面对自己的生命,是奠定谘商基本功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这几年来心理谘商界随着时代演变,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议题,有越来越多号称快速有效的治疗理论与技巧不断推陈出新,我仍然观察到,民众之所以愿意信赖某位心理师,并不一定跟学历、治疗取向甚至是证照有关,这些当然会吸引到某些特定类型的民众,但绝对不会吸引到每一个人,然而能够让当事人与我们谈了第一次之后,开启接下来的疗程,除了彼此之间的适配度外,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是否真心诚意的关心他,回到心理谘商的专业术语里,就是同理心,以及信赖关系建立的能力,这两项是跨越学派、理论与技巧之上,最重要的两大因子。

虽然同理心一直被称之为心理师的基本功,但我后来才发现,同理心是基本功,却也是最难学习跟模仿的能力,同理心并不会单纯靠阅读书籍与文献得到,也不会因为上完新兴理论后冒出来,同理心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状态,所以同理心只能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我可以穿越自己的生命课题有多深,就可以同理当事人到这个深度,我可以包容接纳自己内在的多少状态,就可以打开同理心到多广阔的范围,在没有同理心与互信关系的基础下,使用任何技术带来的改变,都只是一时的,多多涉猎专业知识与上课,当然会带来明显有感的帮助,因为我们对于人的知识确实增加了,但我们都可以打从心底感受到,对方用知识「同理」我们,跟对我们的遭遇有「共鸣」与「打从心中理解」,两者之间的身体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探索自己的生命经验有很多方式,我认为绝对不只是去接受谘商跟上课,至少我整理自己学习同理心的经验里,对我有最大帮助的是看电影、漫画,以及每一个与我有真诚互动的朋友,所带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经验会帮助我用身体、用心去记得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学骑脚踏车一样,一旦经验过,就会牢牢记得,这样的生命知识一旦经验过,就再也不会忘记,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发展同理心的独特方式。

我们可以如何确定自己已经够好了?

想要向自己确认已经是个够好的心理师,大概如同为人父母要可以对自己放心的说「我已经尽力了」,两者同样都是个艰困又曲折的任务,我提供几个自己使用过的方式,供想增加专业自信的你们参考:

1.列出自己已经学会的能力:

尽可能具体的写,例如我可以同理某些类型的当事人,我修过特定学派的课,对于这个学派理解到什么程度,或是我发现自己擅长分析问题,或是包容接纳当事人的状态,当我们可以具体列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已经会运用的,就可以明白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2.放下过度与同侪比较的心,专注在自己的特色上

焦虑来自于期待,以及与他人的竞争与比较,然而心理谘商跟运动选手不一样,很难具体量化出数据跟成果,所以当太执着于要拿自己跟别人的程度比较时,就很容易让压力上升,压力太大时,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如果很难放下跟同侪比较的心态,可以调整一下比较的焦点,去看看身旁同侪的特色跟擅长的能力是什么,反过来探索跟思考,那我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天底下没有任何心理师有能力宣称自己什么样的个案都能接,尤其现在任何行业都强调差异化与客制化,找到自己的特长会比单纯要让自己变得优秀更有价值。

3.寻求信赖的师长与同侪的支持

同温层对于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寻求信赖的前辈给予鼓励,有时会是很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师长、前辈因为对这个领域有更扎实的实务经验,往往可以提供中肯的建议,也更能看出我们身上的特点,如果没有这样的楷模与前辈,向同侪寻求支持也是很好的,我从一个没什么自信的菜鸟,可以成为一位开始鼓励实习心理师的前辈,这当中收到来自同侪的关心与肯定,铁定是数也数不清,所以大方寻求讨拍,有时是很滋养与疗愈的事情!

4.比起累积经历,累积经验更重要

如果你是个经济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的人,那么就更需要把钱与资源用在刀口上,并且找到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生活里的方式,延续先前提到同理心的基本功,唯有将学到的理论与技巧运用在自己身上,才会转化出真正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晤谈过程里,我们能发挥出来的能力,只限于已经被整合到生命经验里的那些。

我们终究只能成为自己,并在生命中持续前进

最后这段我想分享一点点自己的专业成长脉络,虽然在一些同侪或学弟妹眼中,我是个有天赋的心理师,不过我从国中开始,就知道自己其实并不聪明,所以我的学习方法其实有点笨拙,就是一直反覆把知识放到脑袋里,在谘商的学习过程里,我就是不断反覆的把最基础的知识跟技巧练熟,然后想办法把督导提供的意见,整合到自己的习惯里,同时,因为对谘商的热情,让我很喜欢用学到的理论去思考生活现象,这种不断反覆熟练的过程,替我的专业打下很深的基础。

(我当时的人际创伤障碍,让我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所以我有蛮多时间可以投入基本功的练习)

除此之外,我早期的学习方式,是去模仿我欣赏的前辈与同侪,因为我经常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他们的方法更有效率也更好,然而到了后来,我发现自己终究无法「复制」这些模式,

即使某些理论、技术或前辈散发出来的气势是我很喜欢的,这些东西跟我自己的生命经验实在是接不起来,所以我开始专注在自己身上,开始练习肯定与欣赏自己的风格,于是,慢慢走到今天,我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式,所以,我想说的是,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欣赏自己、成为自己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性格易怒症抑郁症测试反社会人格绿帽无性婚姻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外貌焦虑男人心理爱情挽回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测评爱丁堡人际关系桃花运存在主义情商测试智力控制情绪偏执型人格容貌焦虑树洞抑郁症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