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5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年仅20岁。
这样的消息让人惋惜和震惊,同样让人震惊的是,他的父亲张岳还是一位网络育儿妈妈圈里知名的单亲爸爸,人称“一得他爹”、“妈妈圈红人”、“老爹”或“老得”。还曾因“教育成功”接受过电视台和报纸的报道。
详细了解网上的报道后,我发现这位爸爸在和妻子离婚并获得儿子的抚养权后,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爸爸的角色中:
从离职投入家庭到卖房回归田园;从保证各种菜式不重复到给孩子拍照拍坏5个相机;从动手记录孩子的点滴并出书、到将孩子的成长按年弄成文档、建设儿子的“成长博物馆”;从用笔和相机记录,到po到网络上发布孩子的动态。
这些细节让我想到最近各大综艺火爆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导演设定好各种挑战和任务,然后找来有热度的明星来参与。
有的不给钱让明星当街表演或打零工,有的给固定的钱去生存,有的甚至是让明星直接经营饭店或者服装店。以饱大众的眼福,赚取收视率。
这位爸爸好像也已设定好了孩子的人生方向--离异家庭、从农村里出来,全职爸爸呕心沥血、用智慧抚养出离托福考试满分仅差2分的留学生。
同时也设定了自己的角色,一位富有哲理、接纳孩子一切、尊重孩子、心灵伟大的父亲。方向已定,剩下的就要孩子来参与,然后公布于众就好了。
只是,真人秀节目有结束的时刻,之后明星们各回各家,回归平凡、真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子。而爸爸的“秀”没有结束可言。
关系没有结束,秀就不会落幕。
在金凯瑞主演的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是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楚门被蒙在其中。
楚门一直过着自己以为的正常人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全世界时刻都在注视着他,甚至连妻子和朋友都只是演员。
制作组的失误和群演的暗示,他渐渐发现了问题,并且怀疑所有人都在骗他。恐惧油然而生。他决定逃离,几次失败后,他决定海上逃离,这时他发现连天空和大海都是摄影棚的一部分。
幕后大boss(老板)在最后时刻从天上的控制室向楚门讲述了事情原委,并且告诉楚门他已经是最受欢迎的人,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可以继续享受现在的一切。但结尾,楚门还是毅然选择了自由。
我们不知道张一得在美国的两个月里经历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校方和家属一直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在张岳写给一得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
他在信里写到:“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或许,选择离世是他的“毅然选择了自由”。
楚门的自由,反面是被权利操控的摄影棚以及虚假的关系,而张一得的自由的另一面又是什么呢?这需要每一个成年人深思。
或许张岳用“我知道他这一次他的选择,他的决定,与以往一样,我会接受。”“享受着他带给我的一切”“爸爸爱他,无论如何,没有条件。”“他知道,爸爸在,他会安稳。”这些话掩盖了悲伤,表达自己尊重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的离开。
但若是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自杀”都是这样的心态,中国大概就没有未来了。
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在最新的文章中写到:
“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研究生与本科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意思,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意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极端的会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自杀属于一种攻击性行为,向内对自我的攻击。
选择自杀的人或者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在生活上习惯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期待,潜意识中忽略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愤怒。
压抑的愤怒无法外泄,就会在内在引起冲突。在冲突条件下,无法发泄的愤怒就会找其他途径释放,向外不行,那么就向内,向自己。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会有如此大的冲突和愤怒?是什么让他们宁可选择解脱人生当做自由?束缚他们的“摄影棚”又是谁搭建的?
答案或许让人惶恐和不解,但它就是事实--父母对孩子的“人生设计”。
孩子在2~5个月的时候会与母亲(主要照顾者)建立最早的关系--共生关系。此时孩子和母亲好像是融在一起的两个人。
这段时间里,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孩子慢慢建立自体形象,并且区分自己和母亲、自己和他人。之后便进入分离-个体化阶段,并最终建立完整的客体关系,成为独立的个体。
但往往当孩子逐渐独立的时候,父母却不能撒手,造成孩子无法顺利度过共生之后的分离-个体化阶段。
父母往往忽略孩子的个体性,用自己制定的“人生设计方案”来要求孩子。这无形中制造了一个“布置精美的人生摄影棚”,所有的“规则”都不许反抗,外表看上去“安全、精美”,实质就是一个牢笼。
两个60岁的老人带着30多的儿子M来做咨询,M抑郁症已经自杀了三次,把两个老人愁的苦不堪言。老两口就这么一个儿子,从小捧着怕掉、含着怕化。
好不容易熬到M大学快毕业,M却突然说人生没意义,或者太痛苦不如去死。后来M结了婚有了孩子,还是觉得人生没意义。
咨询中M说他从高中就开始思考自己从哪来,到哪去,活着的意义。父母那个年代的人没读这么多书,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M很不屑父母的糊涂过日子,“只知道工作、结婚、生子,好像活着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不想这么过,这和猪狗有什么区别?”
这位30多岁已是爸爸的男人,虽然身体已经成年,但思维还未发展成熟。他一边在爸妈的价值观牢笼里生活--考大学结婚生子,一边自我个体性的思维又在不停的冲撞牢笼。当与父母沟通失败,意味着自己冲撞失败,进而只能选用极端方式来对抗。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作为“足够好的妈妈”的角色,通过理解M的想法,让来访者可以跳出来看自己和父母价值观的不同,协助自己的个体性发展。
M渐渐体会到,原来自己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愤怒是可以表达出来的,更是拥有着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咨询后M再也没有提过自杀的话,并且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孩子,一边探索外界一边又需要母亲(主要照顾者)的关注,往返重复多次。
健康的关系中母亲可以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并向着独立轻推孩子一把。
但若是不健康的关系,母亲没办法接受孩子的独立,以自己的需求去爱孩子,造成孩子无法发展自己的个体性,成年后无法承担责任,易形成依赖或逃避的倾向;内心的冲突又会引起身心症状,甚至极端行为。
打开牢笼,让孩子可以走出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他才会健康;孩子健康,亲子的关系才可以走得更久一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0749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27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171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8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4089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