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未婚男女抱怨自己被父母逼婚。一些青年为躲避逼婚,年没过完便匆匆离开老家。有一些逼婚事件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或当事人不良情绪。逼婚似乎是中国特色的词语,中国父母为何热衷于干涉孩子的婚姻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文化基础上,而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口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一个家庭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力。所以传统中国人习惯于大家庭的结构。大家庭的结构中,长辈具有较高的权威。
为了家族的延续,长辈需要成年后的子女尽快的结婚生子,所以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而且在旧的社会体制下,男女交往被严格限制,所以除了父母和媒人的介绍男女双方没有太多的自由。在这样文化中,父母帮助孩子选择婚姻便显得合情合理了。
但是在当代社会,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长辈渐渐失去了旧时的权威。随着社会的开放,“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所代替,青年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多元化。在现代青年人看来,婚姻并不是仅仅找个异性过日子生孩子那样简单,他们往往有着更高品质的标准。
甚至有少数青年人甚至抱有“独身主义”和“丁克主义”。青年人对于婚姻的多元化态度与长辈的传统态度形成的矛盾触发了“逼婚”现象的产生。一方面,长辈担心孩子错过结婚佳龄,误了终身幸福。另一方面,晚辈觉得长辈干涉了自己的婚姻自由。
由于目前对婚姻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导致青年人既对婚姻的甜美渴望,同时又对婚姻的束缚担心。青年人对婚姻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由于焦虑情绪,青年人提高了婚姻的门槛,对未来的另一半设定许多不现实的标准。即便他们找到自己意中人,也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去考验爱情,所以结婚年龄普遍推迟。这也是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生育率下降不利于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父母的逼婚往往不能消除孩子的婚姻焦虑感,处理不好的时候可能还会增加孩子的焦虑,造成错误行为的发生,影响孩子正确选择。
父母和子女都应该看到两方存在的价值冲突。婚姻是一个人人生重要过程,良好的婚姻有利于一个人心身健康。许多青年人并不是不要婚姻,面对渐渐增长的年龄,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心急如焚。而他们不结婚可能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比如缺少认识同龄异性的机会,缺少经济基础,或者是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多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做积极的沟通,鼓励孩子逐步做好婚姻的准备;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提供力所能及的有效的帮助去克服孩子面临的困难。如果发现孩子存在不合理的价值信念,可以善意的分析解释,求助于心理医生也是好的方法。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系统,面对文化转型中的家庭系统,孩子和父母之间不需要盲目的逼婚,而是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多一点尊重和沟通,多一点思考和帮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712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93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9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258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99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