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我接纳
自“自我接纳”概念被提出后,不同研究者对自我接纳进行了诠释。然而,研究者们在什么是被接受的“自我”以及接受的本质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 Ellis 提出了无条件的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侧重于认知方面。
Ellis 从疗法的操作上对自我接纳进行定义,并认为“自我接纳意味着个体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无论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智的、正确的或适当的,以及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爱自己”。
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意味着评估自己的行为, 而不是评估自我价值。人们看重自己,只是因为他们活着,而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 个体完全无条件地接受自己且不去评价和衡量自己。
Ellis 强调自我接纳的个体能够看到自我的不完美之处。面对这些不完美,个体表现出来的不是抱怨,而是客观接纳的态度。
Carson 和 Langer 对自我接纳的定义侧重于自我评价, 认为自我接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能力和意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真实自我, 另一个更重要方面是适当的自我评价。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评价,而不是根据所谓的“客观真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样重要。
自我接纳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个人作出决定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意识到他们是在控制自己的决定,创造自己的个人世界。当他们用心地看待世界和自己时, 他们便能够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Williams 和 Lynn 也认为自我接纳是一个人接受他/她自己所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方面, 适当地评价他/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接受性格中所有的消极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定义自我接纳,侧重于情感方面。
如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实现个人潜能。正是在这个层面上,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实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通过自我实现而产生,这是自我发现和发展的结果。
Rogers 认为,当一个人在内心接纳自己时, 与他人的关系有可能得到改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表明,自发的洞察力和自我理解在其他类型的治疗中是缺乏的。
Rogers 认为,洞察涉及四个要素:
一是接受一个人的冲动和态度,消极的冲动和态度通常是之前负性经验的结果;
二是以个体与他人之间新建立关系相对应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三是对自我的接受和理解,使对现实的重新认识成为可能;
四是计划新的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
May同样认为自我接纳是个体不再以社会的要求来行事, 且接纳她/他现在的样子或即将变成的样子, 不接纳自己导致限制或消除自由。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理论假设对自我接纳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主要集中于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方面,具体见图 1,基本认为自我接纳是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的身体、情绪、情感以及经历,接纳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品质,能正视和欣然接受自己现在的一切,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自我认可的基础上, 将自己视为一个值得尊重和欣赏的人。
02.自我接纳的特点
1.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的身体,无论身体健全与否,漂亮潇洒或其貌不扬;
2.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经历的一切,让已经过去的就只是留在过去,当下的生活不受它的牵引和羁绊;
3.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不苛求自己追求十全十美;
4.自我接纳意味着完全地认同自己、肯定自己,欣赏和赞美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生来就值得被接纳与珍爱,无需某些突出的优点、成就;
5.自我接纳意味着不依赖外界的认同,让自己不受外界环境以及评价的影响;
6.自我接纳意味着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7.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通过积极地正视、关注与体验得以建设性的解决;
8.自我接纳意味着拥抱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时刻活在轻松、自在、平静和喜悦中。
03.影响自我接纳的因素
01丨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内因,是自我接纳的根本,主要包括生理、能力和人格三方面。
性别也会影响自我接纳,陈红霞(2013),赵科(2013)研究显示男生自我接纳明显高于女生。
刘凌霜(2013)探究能力对自我接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特殊群体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显著低于一般学生。
黄凡(2011)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心智觉知也会影响自我接纳水平,越能客观觉察的个体,自我接纳水平越高。
人的认知倾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特点都会折射出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 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的人会有理性客观的问题归因方式,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满意程度,为人处事乐观包容,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的人则一般持较为偏激片面的问题归因方式,自我评价和主观满意度低,对他人苛刻不满。
02丨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形成自我与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个体自我接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李晓东(2002),何桂华、黄财英(2009)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家庭关怀度对自我接纳有显著影响,亲子关系良好、家庭关怀度高的个体自我接纳水平也高。秦润(2011),赵科(2013)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对自我接纳具有显著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接纳也有很大的影响,国智丹(2006),李静(2013)的研究发现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大大降低子女的自我接纳水平。
此外,王晓曼(2013)还发现家庭结构与地位也会影响自我接纳,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接纳自我,家在城市的个体比在农村的自我接纳水平高。
03丨社会因素
作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取向的倡导者之一的Homey认为在一个推崇成就的社会里,个体很难接受现实的我,但他并未阐明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个体的。
一般身处高位、收入优厚的人会无法接纳负面情况的产生。比如,许多成功人士会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排斥:“我怎么可以感到抑郁?我一定要掌控情绪,不让任何情绪干扰到我”。
处于高位上的人习惯于掌控,拥有特权,掌握更多资源。然而,人的能力与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他们没有办法让一切不愉快都不发生。
社会对个体自我接纳的影响更多的是弥散性与间接背景性的。刘城芳(2005),李娟(2011)和赵科(2013)研究结果表明,受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自我接纳水平存在差异但这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孙灯勇,卢碧丹.自我接纳:概念、测量及影响[J].心理研究,2017,10(06):60-67.
2.周爽.自我接纳:与自我相处的艺术[J].山西青年,2018,(14):221.
DOI:10.3969/j.issn.1006-0049.2018.14.160.
3.张书维.内隐、外显自我接纳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
DOI:10.7666/d.Y255331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287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494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81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06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3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