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鸿鹄之志”这个词,既不是从成语词典里,也不是北大校长的道歉信里,而是黄磊的经典之作《似水年华》。剧中一个配角趁着酒兴,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喊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若干年后,当这个词再一次风靡大江南北,居然是由于北大校长的一个疏忽(在校庆上把鹄hú念成了hào),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封道歉信。
道歉信里除了校长充满诚意的自我检讨外,文末还提到了“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这句话所传递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不妨先放一边。北大校长在这次事件中,其实感受到了学生的焦虑,甚至是社会的焦虑。也许,校长本人,也是焦虑的。
焦虑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并没有仔细考量过它的定义,有人会说焦虑就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曾经做过这样的定义:焦虑是源自于身体内部的,对未知的危险而发出的一种警告信号。而恐惧则不同,它是一种针对于确切的危险,而向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
一
群体的焦虑
这次事件,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由单一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焦虑的案例。说到类似的案例,最典型的要数“911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由于恐怖主义情绪的传播,人们对不明气味高度敏感,并由此引发大量人员需要就医的事件。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早就有过解读,把它称之为:集体心源性疾病(Mass Psychogenic Illness),而引致这些所谓“疾病”的社会焦虑情绪,被称之为集体焦虑突袭(Collective Anxiety Attacks)。
有意思的是,北大校长事件中,校长的言论对绝大多数人其实没有侵害,然而人们到底在焦虑什么呢?
通常来说,群体性事件的发展会有三个阶段:
A) 触发阶段
这时人们的信息来源往往是散乱的,但内容是有针对性的。例如针对北大校长在演讲中某个字眼的疏漏。媒体会敏感地捕捉到事件最抓眼球的点,并通过渲染和传播,把这个点无限放大。
B) 抬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于大量人群已经接受到信息,因此会出现自发传播到的现象。因此这也是事件传播速度最快的阶段。同时,人们开始把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判断,叠加到事件传播中,形成新的信息流。
C) 质疑阶段
当事件发酵到一定程度,人们对原始信息已经开始产生疲倦。这时如果有站在对立面的声音出现,并以意见领袖(如主流媒体或名人)的身份发表不同的观点,则又会掀起一个新的小高潮。持有对立意见的群体会展开一番唇枪舌战。
群体性焦虑出现是事件、媒介和意见领袖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到这次事件,是人们对“权威信仰”崩塌的一种焦虑。人们从一开始就选择性忽视了发言人学者和长者的身份,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而仅仅是用一个头衔套在他头上:北大校长。然后再用思维定势去判断这个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很多人站在了一个虚构的思维空间里,去假想台上的人是一个全能的权威,以及他在一个特定场合所理应具备的风范和水平。当出现失误,虚构出的“全能型权威”立即就坍塌了,人们首先会质疑眼前的场景,然后质疑大环境,但却很少质疑自己的思维预设。
二
个体的焦虑
当身处群体焦虑中时,其实每个人是被“保护”的。不管是毫无价值的网络群体舆论,还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群体事件,大多数人身处其中,其实是利用大群体去掩护了自己的膨胀的焦虑感,或是图口舌之快,或是逞一刻之能。
然而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些时刻,只属于自己。当潮水退去,我可能还是要面临明天的账单,面临上司的质疑,面临社会的竞争,面临一切一切觉得仿佛要发生,却还没发生的危机。焦虑,最终还是要回归个体。
这里还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简而言之,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可控的,并不会对个人生活和他人生活造成影响的一系列日常的担心和忧虑。而焦虑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5的标准,至少要达到以下标准才能确诊(注:此处列举的仅为概要):
1. 在至少6 个月里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且自身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2. 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
a. 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
b. 容易疲倦。
c.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
d. 易怒。
e. 肌肉紧张。
f. 睡眠障碍。
所以在出现一系列担忧、焦急、彷徨、质疑的情绪时,不管这些情绪是被群体带动的,还是自发性的,首先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是焦虑症。
三
焦虑能使你进步,但不能改变世界
Rosemary Randall是一名来自剑桥的心理治疗师。她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很多人会为没有对自身产生任何危害的事件产生焦虑,如飞机失事。 第二,人们由于自身的焦虑,会向他人发出焦虑的信号,并极力促使他人焦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火灾时大喊“起火啦!”
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行为。人们在某个突发事件面前,首先会判断这个事件跟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生活有多大的关联。如北大校长事件,很多朋友会关联到现在的教育体制、教师素质、子女未来的道路等等。而在人们感受到焦虑时,会不由自主开始传播自己的焦虑,令社群里的其他人也感受到危机,或者成为和自己同样焦虑的人,谋求一种认同感和安全感。
这篇文章并不准备评价北大校长的道歉信,但想提一点:适度的焦虑确实能促使人们进步。但要注意,是适度。对于焦虑,我想把它比喻成一个“确诊”的过程。若身体不舒服,人们肯定要去做检查,而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肯定是惶恐不安的,因为面临的是未知的结果。可是当一旦确诊,大多数人都会去积极制定并遵循治疗方案。生活中的焦虑也是如此,当面临不确定信息或突发信息时,每个人要允许自己焦虑,承认它的存在,把它看作是不期而遇的朋友,与它握手,并与它共处。然后,则进入设定承诺或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为之“适度”焦虑。
适度的焦虑是身体健康的反应,能使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提高警觉;但过度焦虑没有适当疏解,则要留意对健康造成影响,以免变成病症。疏解情绪压力的技巧,有以下几点:
1.接纳自己的情绪
疏解情绪压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人产生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它
提醒你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
2.停止对自己和其他事物的挑剔和责备
不论面对,或自认为做了多少不合适的事,有多少不足,从现在起,都停止对一切事物挑剔和责备,学习欣赏自己以往在工作上的成就,肯定他人的成就和付出。并随时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好照顾自己。
3. 安排令自己快乐的交互式活动
生活的意义是人与环境接触之下相互影响建构出来的,培养周围的正向交流环境,在遭遇焦虑时,得到来自环境的正向支持,提升自我的效能感,焦虑自然减低。
另外,心理学家总结了六个在面临焦虑情绪时,用于“自我审问”的问题:
1)目前我产生的(焦虑)情绪有没有实证?事情究竟是不是真实的?
2)有没有可能从积极的角度,或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3)我所焦虑的事情,真正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4)如果概率很低,我会有什么反应?
5)我的焦虑有没有作用?如果没有实际作用的话,它会不会伤害到我?
6)我会如何把我的焦虑告诉他人?
记住一句话:适度焦虑可以帮助你进步,但它并不能帮你去改变这个世界。
四
燕雀与鸿鹄
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粒细沙,焦虑在心中就是无限大,离开了我们的身体则渺如微尘。有时候想想,焦虑是否也来自于大家口中的“鸿鹄之志”呢?记得有个歌手曾经说过:“有时候我明白自己只有半个馒头的能力,却非要去挣一个馒头。但有时候,这个世界告诉你,你可以具备100个馒头的能力,于是你就透支所有的体力和生命想去换100个馒头。”
北大文化里那种“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情怀值得被欣赏,然而平凡未尝不是一种成就。这里的平凡不仅仅是甘于平凡,而是以平凡心去看平凡人、平凡事。我们不曾完美,也不会完美,北大校长也不会,所以焦虑在哪里?
安为燕雀,志在鸿鹄。
【参考资料】
1.Bartholomew, R. E., & Victor, J. S. (2004). A social-psychological theory of collective anxiety attacks: The “Mad Gasser” Reexamined.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5(2), 229-248.
2.Beck, J. (2017, August 17). Constant Anxiety Won't Save the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7/08/constant-anxiety-wont-save-the-world/537132/
3.beyondblue.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eyondblue.org.au/get-support/online-forums/anxiety/self-help-tips-for-managing-anxiety
4.How Anxiety Toys With Your Emotions.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lmclinic.com/anxiety/anxiety-emotions
5.Rodriguez, D. (2015, August 27). How to Cope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anxiety/anxiety-and-depression.aspx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845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3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840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11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14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