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作者:岩读 2021-01-23 17:50:40 心理百科

最近一段时间,个别地区的疫情出现反复,很多人又开始了居家隔离的生活。14天的隔离对很多人来说都特别煎熬,尤其是对独居者。对独居者而言,行动受限不说,一个人居住连个说话的室友、家人都没有,很是孤单、无聊。

虽然当今社会不少人赞成“独处”,因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自一人,“孤独”则是一个人生命的本质。但同时,不少心理学研究都表明长时间的孤独对个人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而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会带来更开心、更健康的生活状态,人类的基线可能并不是“个人”而是“社会”。今天岩读就通过“社会基线理论(social baseline theory)”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social很重要。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01.什么是社会基线理论?

社会基线理论(social baseline theory)认为人类大脑希望人与人亲近,并且期待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种期望通常表现为依赖(interdependence),共同目标(shared goals),以及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

面对种种困难,当大脑认为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依赖时,我们的身体就会选择保守或者大量投入自身的能量,这就会导致压力增大,对长期的健康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对于隔离期间的学生和打工人来说,由于没有同学、同事在身边来分担风险、分担压力,自身需要投入大量能量以保证达到目标,结果导致隔离期的人们感到格外劳累、压力大。

02.为什么“社会”才是基线?

传统理论认为“个人(individual)”是基线,当我们结识更多朋友,社会关系增强时,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随之提升。而后来的fMRI实验证明,“社会(social)”才是基线。16对婚姻满意度高的夫妇参与了这个实验,实验者告知每个人有20%的可能会在脚踝处受到电击。实验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每个参与者会独自进行实验,第二部分每个参与者在进行实验时会拉着陌生人的手,第三部分每个参与者在进行实验时会拉着其伴侣的手。

fMRI的结果显示,在单独进行实验时,大脑控制情绪、管理疼痛、预测风险等多个区域都处于活跃状态;在拉着陌生人的手进行实验时,大脑处于活跃的区域有所减少;在拉着伴侣的手进行实验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大大减少,并回到相对镇定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基线”状态。所以身边有朋友,亲人,甚至有陌生人都会减少我们自身的生物能源消耗,大大提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的效率。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03.分担风险&负载共享

分担风险(risk distribution)其实就是人越多越安全(safety in numbers)。一方面“人多势众”,敌人在进攻前也需要考虑考虑;另一方面,由于人数众多,每个人在发现危险时都可以相互告知,这也有利于保护个人安全。在动物界,很多小型动物,例如猫鼬,都是群居生活。他们每个个体都相当于一个“哨兵”,可以侦察不同方向的危险。每个猫鼬在发现危险时都会通知群体,以便于其他猫鼬可以及时躲避。每个个体既是“吹哨人”也是“受益人”,所以生活在群体中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负载共享(load sharing)更多取决于人和人之间的依赖、信任和共同目标。比如葫芦娃七兄弟,他们之间有足够的信任,也有共同的目标-救爷爷,所以即使蛇精很难打败,他们还是共同承担这项任务,最终救出了爷爷。

其实不论是在风险分担还是负载共享,我们身边的关系伙伴都可以看作是自我的一种“延伸”(expanded self)。当关系伙伴在我们身边时,大脑会把伙伴的能量看作我们自身能量的一部分,而我们自身生物能量消耗会得以保存,或者用于解决其他问题。事实证明,当我们独自爬山时,我们会感到十分劳累,而我们跟朋友一起爬山时,我们的疲劳感不仅会大大减少,我们甚至会觉得山坡都变得平缓了。

社会基线理论,“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虽然当今不少人都觉得“孤独”才是人生的底色,我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认清自己。但社会基线理论告诉我们,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自身能量消耗,提升自我管理效率,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分担负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Coan, J. A., & Sbarra, D. A. (2015). 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risk and effor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 87-91.

2. Coan, J. A., Schaefer, H. S., & Davidson, R. J. (2006). Lending a hand: Social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2), 1032-103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外貌焦虑桃花运思维反刍冥想分院测试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九型人格聊天存在主义容貌焦虑绿帽情结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恐惧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智商焦虑症叛逆期弗洛伊德易怒症原生家庭俄狄浦斯情结社交恐惧心理效应心理医生MBTI测试产后抑郁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