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如何面对婆媳关系?
作者:黄贝尔 2020-12-31 09:30:05 人际心理

很快就是农历新年,辞旧迎新,大家与家人的关系拉得更近,由此而衍生的故事肯定也少不了。

去年年末,西方有位心理咨询师在她的私人朋友圈内启动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很特殊:婆婆的与儿媳。调查问卷的模式也很简单,那就是问问婆婆有什么想对自己儿媳说的,再问问儿媳有什么想与自己婆婆分享的。

在年关之际,我们就先来看看西方的婆媳之间,都想对彼此说些什么话吧。

问:如果你是婆婆,你希望与儿媳分享你内心哪些话呢?

我希望她知道我想与她好好相处,尽管有的时候事情看起来有点糟。

其实在她不接纳我的时候,我内心是很害怕的。我感觉自己是他们三口之家的局外人。

有时我担心我俩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工作”关系,她没有真正爱过我。

儿子和儿媳花太多时间在她娘家身上,我觉得自己并不重要。

有时我只是想得到她的一句肯定,一条信息,一个微笑都行。

我希望听到她对我说:“你好吗?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

其实我很希望她能主动提出:我俩一起做些什么吧。

过年回家如何面对婆媳关系?

问:如果你是儿媳,你希望与婆婆分享你内心哪些话呢?

我希望我能信任这个婆婆,别背着我说我的不是。

我希望婆婆能把我和我丈夫当做成年人,别整天念叨自己儿子小时候的事情,请关心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

我多希望和她好好相处啊!我希望她能叫一声我的名字!

我想做回我自己,而不是她心目中的“我”。

我希望她知道,我没有在和她“竞争”。我们做事情风格不同,但不是在一决高下。

我希望得到她的感谢、认可和鼓励。

我希望她能接纳我的帮助,我也希望跟她一起去做些什么。

换个全新角度看待婆媳问题

从上面那些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可以看出,心平气和时,任何一方都期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都希望与对方有交流。因此,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要比从“关系”入手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

婆婆与儿媳,各自有着自己的年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和自我认知,以及对生活的期望。正是这些特质的不同,当两人被某些关系(我们稍后谈谈这些关系)“挤压”到同一屋檐下时,彼此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戒备、猜疑和焦虑

所以,一个大前提就是:婆媳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两个人。

一、婆婆是谁?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其实很值得去琢磨。婆婆首先相对于儿媳,是一名老年人。当一个人逐渐年迈,无论是男是女,无论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如何,她都必须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衰老。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老人的心理其实拥有着不少的特质,同时也是他们的危机。简要来说有以下三点:

对于过往人生经验的一种荣耀感

对于过往的叹息、悔恨和厌恶

对于当下生活的不适与茫然

把这三个特质套用在婆婆这个角色上,其实她们的很多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当然不一定要被接受),甚至是被怜悯的。例如,婆婆的育儿方式不受儿媳待见,就体现了婆婆思维的固化,以及她对当下孙辈健康状况的一种惶恐。又例如,婆婆有时会歇斯底里,其实透露了她拥有一段并不完美的婚姻。

所以,无论是婆婆自己还是儿媳,都要意识到,老年人的心理发展危机,是需要被处理、被帮助的。

二、儿媳是谁?

很多年轻女性都有过这么一段经历:与老公相恋时,浓情蜜意无话不说;在新婚燕尔时,耳鬓厮磨乐不思蜀。一切的改变就在有了孩子之后,尤其是当婆婆作为帮手进驻到小家庭后,矛盾骤然凸显。

其实这种情况还真不仅仅是华人所特有的,甚至可能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态”。早在1983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们就研究过,当孩子作为一个“纽带”出现在家庭里时,亲妈会把母亲的职责和角色从女儿身上转移到下一代身上,而婆婆的职责和角色,反而会由于孩子的出现,而变得模糊起来。儿媳可能会想:

“你是我的亲妈吗?好像没有血缘关系;你会像个母亲一样照顾我的孩子吗?好像我比你更懂孩子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不少身为儿媳的女性,还会经历产后抑郁的困扰(可查看往期文章——《产后“矫情”是信号,你抓住了吗?》)。婆媳关系在心情抑郁的情况下更显得复杂化。

排除那些快熬成婆的儿媳,年轻的儿媳们,其实是在经历着一重又一重的考试,一步又一步地在学习如何去应对身边的各种关系,和生活的变化。对于她们来说,生活是崭新的、陌生的,甚至是带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她们也是需要被帮助的。

丈夫很重要,但“界限”更重要

聊了这么多婆媳话题,丈夫/儿子去哪了?他究竟是个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浑小子,还是对妈妈言听计从的妈宝男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界限感”。

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绝对不应该是一锅粥的形态。而应该是界限清晰、互相尊重、礼尚往来。无论家庭成员对自己有多大的恩惠,他们也没有权力去驾驭你的婚姻、牺牲你的幸福,更没有权力去侵害你的身心。

界限感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勾勒,是一种自我权利的表达,是一种点到为止的尊重,是一种泾渭分明的交流。当关系还没有形成时,就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展示你的界限感。例如,让对方感受到:欢迎你来到我的生活,但请勿操控我们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婆媳间出现不和与纷争时,经常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另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义务履行的均衡。而这时,丈夫经常会被抬出来充当裁判的角色。如果丈夫本人没有很好的界限感,那么事情就会越闹越糟。

所以,尽管丈夫看似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但他并不一定是调和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当一个男性的自我意识足够强大,界限感特别清晰时,他绝对能够平衡好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至少也能单方面处理好一边的关系。而当他本身也是个缺乏界限感的人,当婆媳关系的压力架设在他头上时,三人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做好自己,过好年关

几点参考意见,送给即将抱团辞旧迎新的婆媳们:

一、别人的生活不是你们的生活

这个时代的信息量太大了,不但耳旁充斥着三姑六婆的热心“建议”,眼前还时常涌来各种微信公号的渲染。健康的生活永远是平静而清淡的。外界的信息往往是说者无意,可是如果听者有心,那就容易耗损心力,自挖陷阱了。这类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逢年过节,亲戚互相串门的时候。记住,没有人能为你画出生活的方向,你要自己走。

二、了解冲突的意义

冲突在任何中是必然会发生的。大多数的冲突只是各自陈述观点(也许很激烈),但切莫将它看成一种攻击(除非对方已做出身体上的攻击,那请直接报警) 。因为对方的言行举止都只代表她的体验和感受,如果你认定她是错误的,那么请用正确的做法演示出来。

三、审视一下丈夫是不是调解矛盾的人选

不要理所当然地把丈夫/儿子当成是解决矛盾的杀手锏。首先要看到,婆媳两人的年龄加起来也许差不多100岁了,两个成年人的一点冲突,为什么还要借助第三方呢?如果丈夫也没有主见,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可以先强大起来,然后成为生活的掌控者呢?

四、“婆媳”未必要成为“母女”

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要让两个陌生人变成母女相亲相爱,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或许让我们放下“母女”这个沉重的期待,仅仅是去认识一个不同时代的朋友,帮助老一代人实现更多的价值,理解新一代人所面临的无助和惶恐,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提升吗?

没有一段关系不需要经营与维护,就算是父母也需要关爱和理解。最后,祝天下婆媳新春和睦!

参考文献

Craig, J. (2017, June 19). Trouble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mother-in-law? There's a reason why. Retrieved from  https://aleteia.org/2017/06/19/why-do-i-always-fight-with-my-mother-in-law

Fischer, L. R. (1983). Mothers and mothers-in-la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87-192.

Susan Alexander Yates. (2018, October 09). How to Be a Great Mother-in-La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usanalexanderyates.com/great-mother-law/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场心理无性婚姻职业价值观安全感恐惧心理爱丁堡树洞反社会人格社会心理学强迫症社交恐惧情商测试绿帽亲子关系正念分院测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社交恐惧症心理学家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思维反刍原生家庭回避型人格障碍容貌焦虑外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