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上)
作者:协進大学 2020-12-13 15:48:28 心理百科

1、理论起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众多学习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该理论着重解释了社会情境下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而习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早期的学习理论有着显著的不同。

早期的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视角的,认为学习的发生源于强化和惩罚。这些学习原理是从动物实验研究中获得的,因此并不能类比人的复杂行为。

班杜拉突破了行为主义框架,从认知与行为联合发挥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

在他看来,社会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核心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非常广泛,我们认为,对组织管理研究有较大启发的观点包括:

第一,人的学习行为可以分为由行为后果引起的学习和由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后一种学习,或者说观察学习。

理察学习指出个体会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在经典的不倒翁实验中,班杜拉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对不倒翁玩偶做出的攻击行为,之后让这些儿童在房间里与倒翁玩耍。

结果发现,观察了成人攻击行为的儿童会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班杜提出了观察学习的三个基本模型:

(1)现实模型,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某种行为;

(2)言语指导模型,对某种行为细节的描述和阐释;

(3)符号模型,一个真实或者虚构的人物,通过电影、书籍、电视、广播、网络或其他媒介表现出来的行为。

班杜拉进一步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班杜拉认为,并不是所有可观察到的行为都能被有效地学习。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会因为某一过程而无法模仿和学习某种行为。例如,

(1)榜样的吸引力很小,或者示范行为本身没有意义,或者观察者信息加工能力比较弱,导致观察者没有注意示范行为;

(2)观察者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有偏差,因而对行为的编码不恰当,不能提取和保持所观察到的内容;

(3)观察者缺乏能力去模仿学习;

(4)观察者没有意愿去模仿学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上)

第二,学习并不意味着个体行为一定发生变化。

行为主义学家认为,学习会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而观察学习则认为,个体可以学习新的信息,但并不一定表现出新的行为。

第三,学习的心理变化是以认知过程为中介的。

示范者示范行为对观察者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观察者的两种认知来实现的,即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认知估计,即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会带来某种结果的认知估计。

社会学习理论重点阐述了效能期待,并指出了它的几个来源,包括自身的成就经验、替代性学习、言语说服及心理和情绪唤醒。

第四,社会学习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示范者对观察者的影响取决于示范者、观察者和学习情境等因素。

在示范者方面,那些权力大、地位高、能力强的示范者更有可能让观察者学习。在观察者方面,其能力、动机、信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学习过程。

在学习情境方面,行为的后果、示范者和观察者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社会学习的效果。

第五,强化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三类强化,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外部的、情境的强化并不是决定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唯一因素。自我强化(如骄傲、满意、成就感等内在心理状态)也很重要。

替代强化可以通过信息功能、动机功能、情绪学习功能、评价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发挥作用,自我强化主要通过动机功能发挥作用。

第六,人的心理机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即“三元交互决定论”。

其中,认知具有控制功能,可以调节人的行为。这两部分内容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得以进一步拓展。

3、理论后续发展

在1977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班杜拉进一步阐述了其中的认知部分,并在1986年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拓展,其核心思想是个体行为的习得、保持和变化是个体、行为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较于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道德推脱、情绪反应方面有所深化。

总体来看,社会认知理论跳出了“学习”的研究边界,同时更进一步地凸显了认知的重要性。在组织管理研究中,很多研究不区分这两种理论。

例如,使用社会认知理论来阐述个体的模仿和学习过程。我们认为,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问题而有侧重地使用这两种理论。

在职业发展后期,班杜拉试图进一步与行为主义划清界限,因此主要对社会认知理论进行完善。

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对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理论的深化,以及该理论在道德和跨文化情境下的应用方面。

而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最新反思可见Bandura(2012,2015)。

对社会学习理论来说,研究者更多的是应用而非拓展。较新的理论拓展可见 Kalkstein et al。(2016)对社会学习过程中心理距离和学习层次的讨论。

正如 Bandura(2015)所言,理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解释和预测能力,更取决于其促进人类功能变化的操作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认知与行为联合发挥作用的观点上去看待社会学习,引入了示范过程和观察学习的概念,突破了行为主义强化和惩罚的学习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个体、组织和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社会价值。

4、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

Weiss(1977,1978)较早地将社会学习理论引入组织管理研究领域。在1977年的研究中, Weiss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考察了下属感知的领导者的权力、成功和能力与下属模仿领导者行为的关系。

结果表明,下属越认为领导者有地位和成功,其模仿和学习领导者的程度就越强。在这一过程中,下属的自尊会起到调节作用,而下属的行为奖励期待则会起到中介作用。

随后, Weiss考察了领导成功、能力和关怀行为( consideration)及下属自尊在下属模仿和学习领导者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

总体来看,这两项研究都表明,下属向领导者的学习效果取决于领导者特征和下属特征,这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相符的。

早期的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于对领导者的培训(Latham and Saari,1979)和员工自我管理(Manz andSims,,1980)。

Davis and Luthans(1980)以及Manz and Sims(1981)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对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声明:本文由协進教育编辑整理自《管理与组织研究常用的60个理论》一书,版权归原著所有。

相关内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健康测试源码冥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绿帽情结恐惧心理心理学家职场心理职业性格智力聊天PUA自卑心理产后抑郁爱情挽回双相情感障碍桃花运哈利波特抑郁症悲观主义心理测评系统依赖型人格男人心理社会心理学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