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继承和发展了社会认知论和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结合丰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于1971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
主要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两种。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再现:再把记忆力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拓展延伸
01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交互决定论强调了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如下图:
其中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B代表行为。
02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行为的特征。
简单、流行的行为容易被模仿,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容易被模仿,行为结果被奖励的行为容易被模仿。
2、榜样的特征。
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能力较强的人和与观察者有相似之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的人容易引起观察者的注意,成为其模仿的对象。
3、观察者的特征。
观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绪唤醒水平、知觉定势、人格特点会影响其注意的过程,如低自尊、依赖性强的人更容易去模仿别人。
教育意义或启示
01树立榜样
当儿童观察到榜样示范者做出一系列新的行为,他就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表现这些新行为。所以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的学生典范确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的巨大力量。
02身教胜于言教
社会学习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也提醒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资料
[1]班杜拉.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晓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江苏教育,2018(40):38-41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69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03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1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511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265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