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被人问到过,“你既然学了心理学,那你来分析分析一下我吧。” 我笑着说:“我如果帮你分析了一些行为,你有可能是不会接受和认可的。”
心理学探究了许多人们想法和行为背后的成因,也就是说,探究到了人内心的本质,因为心理学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么想。当我们把从古至今心理学家的探究得出的结果赤裸裸地拿到人们面前时,等于当人们直面本质、直面“人性”时,一旦与自己的行为连接起来,人们往往是不愿意接受的。
我想很多由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来的观点理论,甚至很多是奠定了目前的理论基础的东西,人们都是不愿意接受。
比如说,由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简单地讲,人们心里会形成一种机制,在面对一些精神压力、挫折或冲突等负能量时,我们自动做出某些反应,从而让自己心理平衡。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就举几个小例子便于大家理解:
(1)在心理防御机制中,人们有一种机制就做“投射”。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朋友邀请他一起去吃饭时,他们吃了一顿不便宜的大餐,朋友却跟他AA而不请客。这时候这个人就会觉得他朋友这么小气,明明叫他出来吃饭却不请客,并为自己今天本来不应该为一顿饭花这么多钱耿耿于怀一晚上。这个人之所以会这么厌恶朋友的行为,是因为他也有“小气”的特质,当他想找朋友一起吃饭时,又想了想还是算了,待会儿估计是自己请客,还要花不少钱。所以他看到了自己讨厌的特质投射到了朋友身上,因而对朋友这种行为产生了厌恶感。这个时候,就算他朋友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也会因为投射认为他就是一个小气的人。
同时,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对别人身上有什么敏感,像上面的例子,这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人那些“小气”的行为。此时你如果对他说,你之所以认为你朋友小气,是因为你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小气。这个人往往是不会接受你所说的。
我们再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讨厌一个人,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可能会想办法打压TA、想办法让TA低你一等,当然,你也可能避而不见,眼不见为净。这有可能是因为你在TA的身上或言行举止中看到了自己身上具有的某种令自己讨厌的特质,它可能是外表,也可能是内在观点或行为。
(2)我们还有一种心理机制称为“合理化”,也叫做“文饰作用”。
比方说一名学生考试挂了科,后来他想了想,考试的时候很多内容根本没有在老师给的考试范围里面,并且发现这次挂科的人也不少。因此他觉得,“那也没办法啊,考试范围没复习到,而且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挂科的。”这就是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此时你对这个学生说你这是在找借口推脱,他也不会接受,他认为事实就是因为这样才挂的科。
再比如一个喜欢应酬或饮酒作乐的人,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没办法,我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类似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等等。
人家就是为了逃避才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你却对他揭开了并说这只是借口,他会愿意接受吗?
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他的经典理论就是“自卑与超越”。当你买了最新的手机、当你害怕被别人说自己打游戏菜,阿德勒告诉你,你就是因为自卑,因为在意他人的眼光,所以你努力奋进,拿了最好的手机,打上了王者,并夸夸其谈对他人炫耀,你以为的自信其实却源于自卑。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加上前面所说的“合理化”防御机制,一个因为自卑而追求最时髦的手机或其他什么物品,却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只是因为喜欢这款产品才买的”,这时候这个情景是不是很有趣呢?
人性是复杂,很多时候自己也看不透自己的想法,心理学家可能其实也并没有看透。当然,这上面所说的例子,都只是一些特例,它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我也只希望自己可以提出一些引起大家思考的观点,也希望大家可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上面所说的例子没有对与错,只是根据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一些行为进行剖析。在心理学中,事物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积极与消极之分。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刚刚所提到的心里防御机制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它是我们人保护自我的一种机制,避免焦虑、冲突等情绪,从而调节自我。就像是免疫系统中,吞噬细胞的功能是我们机体天然防御的重要机制一样。
除此之外,心里防御机制还有很多类型,也还有很多心理学理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对此还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或者关注易读心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189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57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31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10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864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