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作者:白岛岩心 2020-09-02 10:33:07 婚恋心理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那天在晚会上

我对你说

“我看起来糟透了”

你对我说

“You are just so prefect”

你从走廊远处跑过来

踩响了地上的旧木板

你把学生证塞给我

“我生日是12月31日

我是摩羯座

我是认真的”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 When it comes to you , there’s no crime.

Let’s take both our souls , and intertwine.”

我不想被任何人定义。

有关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我将去往哪里。

而在你看来再自然不过了:

抱着芭比娃娃的我,

按灭手中星火的我,

拉小提琴的我,

还有紧握缰绳的我。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不同的感情模式。

现在的我们不会去询问为什么我们爱的人要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爱的人需要有实体,为什么它不可以寄托在一台计算机或者一款AI软件上。

我们只是恰好是被地域划分为“同地恋”和“异地恋”,就像社会上我们对于和我们相同取向的人和不同取向的人的划分一样。

我们也只是恰好被空间隔开,物理学上的概念说,也许分别时感觉到时间在流逝是我们的错觉。

过去与未来的概念,在宇宙中更像是一种状态。

过去我们是元素,未来我们也会归为元素。

基因教我们辨别和认同有更多共性的人。但我们更要去拥抱勇敢的人,就是那些选择表达不同的人,还有为此依旧坚守的人。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今年初突如起来的疫情,有另一半的人们像是陷入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人物,最久的一次,我们两周都没有和对方说一句话。

可能是性格比较淡然,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什么问题,我继续喂猫、做作业、清晨慢跑。偶尔看到街边戴着口罩牵着手的人们,才思考起来积压的几张照片都没分享给小箩。

我把照片上传到我们共有的icloud账户,小箩写完论文之后一定会很惊讶,最近一周花店橱窗口摆放的是一大簇绿箩,她总说绿箩算不上什么起眼的花。

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的异地恋真的会有结果吗?

与我们平常的认知不同,目前的研究证据均指向异地恋的关系质量及满意度并不比同地恋低。

Kelmer(2013)调查了870名恋爱中的被试,发现其中异地恋的被试在多项关系质量的指 标上都比同地恋得分更高,比如对伴侣的爱、对话质量、与伴侣在一起的乐趣等,并且更少出现沟通问题。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个结果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异地恋情侣的真实情况。

虽然在异地期间的情侣分手率并不比同地恋情侣高,但在回到同一个地方后的分手率是异地期间的2倍,有1/3的异地恋情侣在回到同地后的3个月内就分手了(Stafford & Morella, 2007; Stafford, 2006)

美国异地恋心理学家Stafford教授在过去20年通过多项研究揭示了其中“理想化”因素的作用。

“理想化”,也就是对另一方的积极想象或幻想,是在恋爱初期常常会出现的。

我们在恋爱的初始往往会选择性地呈现自己最好的那一面,而这种美好的幻象会随着生活的琐碎渐渐回归到真实状态。

但对于异地恋的情侣来说,面对面互动的频率越低,这种“理想化”的状态越难被打破,直到重聚后才发现——我想象中的“完全理解我的灵魂伴侣”,怎么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见面,如果距离实在遥远则要多打视频电话(不可以用电话、微信、信件替代哦)是增进双方了解,减少“理想化”的不稳定因素的最好方法啦!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吵架的时候我也会反省:是不是我天生就不适合谈异地恋呢?

我也很困惑:我们怎么又吵架了?

我的男朋友小水是一个很需要保持联络的人,有一天我下午睡着了直到第二天16个小时没有回他信息。等我起来的时候,发现手机上55个未接来电。我很抱歉地打通他的电话,那边先是愠怒再是沉默,最后听到他在小声地啜泣。

我还看到他去联系了我的朋友,给我家人也发了信息。甚至我家人也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想到每一次我忘记联系他,都是这样的一场“天翻地覆”。我在觉得很抱歉的同时也总是感到很有压力。

为什么我和小水对于对方的依赖程度不一样呢?

研究表明,异地恋的状态与人的依恋类型息息相关,“依恋类型”也就是我们和他人形成亲密关系的模式,我们一般把成人的依恋类型按照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A.安全型

低焦虑、低回避,容易与人亲密,安心 地依赖和被依赖,不担心被抛弃。虽然安全型依 恋一般占大多数,但2008年的研究表示亚洲地区 安全型依恋的人数不到50%(Schmitt,2008)

B.焦虑型

也称痴迷型,高焦虑、低回避,渴望与人亲密,但总是发现、怀疑和恐惧另一半不想达到同样的亲密。

C.回避型

回避型的特点是高回避,又分为疏离-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疏离-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感到与人亲密是不舒服的,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恐惧-回避型:高焦虑、高回避,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还是拒绝和他人亲近。

与同地恋中相类似地,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个体都更容易在异地恋中感受到压力。

对于回避型而言,异地恋中分离-重聚的循环会打破他们的防御而使得隐藏的依恋问题浮上水面。但是在异地恋关系中采取一些有益于关系保持的行为(比如暗示关系是有未来的、在伴侣面前保持热情、 和伴侣有更多的互动等能够促进关系稳定发展的行为)可以促进双方变得更亲密并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而由此可以缓解回避型个体的焦虑。

但是这些行为却无法缓解焦虑型个体的压力。焦虑型的个体可能通过这些行为来寻求对方的支持和亲近,但由于情感太强烈而会使对方难以回应,使得焦虑型的个体更加焦虑。

对于焦虑型而言,异地恋中双方的分离就像一种望不到头的生活的常态,而不像同地恋中可以把对方当成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由此看来,焦虑型的个体可能是最不适合异地恋的人群。

但也不必太过悲观——依恋类型更像是区间的划分,而非几个独立的点;

成年人的依恋类型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测试的结果并不是给我们“下诊断”,而是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做出相应地应对,收获更加圆满和幸福的亲密关系。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我身边异地恋时间最久的是一对高考之后就异国的情侣,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洛杉矶。

总能看到他们分享自己的日常,视频中这边在吃北京烤鸭,大洋彼岸的那一边在喝着咖啡赶due。隔着15个小时的时差,对他们而言却好像对方就在身边。

这一对“异地”“异时区”的小情侣每天挂着视频做自己的事情,一边还没睡觉,另一边已经起床要去上课了。

“在不一样的时间,看同一样的风景。”

虽然不在身边,但每当遇到什么节日,他们会给予对方很强的仪式感。外卖业的发达让他们给对方送礼物或者准备惊喜变得更加即时,偶然提到想要一束花,楼下的外卖区就有一只小熊抱着一束花。

这是他们走过的第四个年头了,为了同样的未来而努力。

“我们要在LA的莫妮卡海滩晒太阳,还要在码头坐摩天轮,一起去看街头艺人在路上弹吉他唱歌。在那天之前,我们都先读自己的书,走自己的路。”

“在未来相见吧。”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根据一项关于异地恋的调查显示:

受调查者认为维系异地恋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理解和沟通(87.02%)忠诚和信任(63. 36%)未来指日可待(63.36%)

异地恋当然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距离、见面的频率等等。

物理距离:与我们平常认知的不同,物理距离并不是决定异地恋质量的关键因素,但它可能间接地影响了见面的频率等其他因素。

见面的频率:见面的频率高虽然可能削弱理想化 的程度,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此外,见面频率更高也会带来更高的性生活满意度。Daitan( 2001)发现能保持一定见面频率的异地恋情侣关系满意度比同地恋更高,但无法见面的异地恋情侣则满意度低于同地恋。

视频通话的频率:在所有的沟通媒介中,视频通话频率是唯一会影响异地恋满意度的因素。此处给所有异地恋的朋友画个重点——打电话、发微信都不如视频通话来得有效哦!

而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其实主观因素可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Sprecher(1999)认为主观因素才是决定异地恋满意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这可能与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关,当你对异地恋是否会成功持乐观态度时,也自然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行为来使现实与你的信念保持一致。

“相信异地恋是可以和同地恋一样持久的、令人满意的”的个体在异地恋中有更高的沟通程度和关系满意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本身越对异地恋持消极态度,则越不可能谈一场成功的异地恋了。

总结来说,现有的大量研究证据均表明在不在同一个地方并不是预测关系质量和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异地恋情侣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多见面,条件不允许的话多视频聊天;同时对异地恋保持乐观的态度,不要被各种媒体所洗脑(比如“异地恋90%都会分手”,“异地恋被绿概率极大”),你也很有可能谈一场圆满的异地恋。

异地恋爱一旦开启就是“困难模式”吗?

Reference

[1] Stafford, L., & Reske, S. J. R. (1990). Ide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long-distance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39(3), 274-279.

[2] Stafford, L., Merolla, A. J., & Castle, J. D. (2006). When long-distance dating partners become geographically clos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 901-919.

[3] Stafford, L., & Merolla, A. J. (2007). Idealization, reunions,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37-54.

[4] Emma, Dargie, Karen, L., Blair, & Corrie et al. (2014). Go long! predictors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

[5] Kelmer, G., Rhoades, G. K., Stanley, S., & Markman, H. J. (2013). Relationship quality, commitment,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Family Process, 52(2), 257-27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效应叛逆期心理测评MBTI测试心理咨询治疗师产后抑郁测试哈利波特智商测试社交恐惧症女人心理焦虑正念外貌焦虑负面情绪存在主义自愈能力情商心理咨询俄狄浦斯情结情绪管理孤独症树洞智商源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