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唐婧 2020-08-18 10:51:31 心理健康

近期两则与自杀有关的社会新闻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4月底,湖南一位海归女博士因产后抑郁,携5个月大的女儿跳楼轻生,不治身亡。5月16日晚,一女子在微博发布一张疑似割腕照片,并配文“这个世界,永别了”。

热心网友根据女子微博填写的所在地信息,纷纷向警方留言求助,姑娘幸运获救。与死亡相关的消息总是令人惋惜和心痛,但是如果他人的自杀念头都能有幸被人留意到,都能像那位幸运的姑娘一样被帮助,那该多好。

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个有趣的社会调查。研究者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进行采访,探讨人们关于自杀这件事的想法。结果,受访者当中约有90%表示,一生中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由于当时愿望强烈,确实尝试过自杀行为。其余的受访者均表示,他们的“自杀想法”只是停留在想象层面的念头,转瞬即逝,不会真正付诸行动。

正如我们在前边提到过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除了生存繁衍的“生本能”以外,还有破坏和攻击性的“死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平衡统一,维持着我们人类整个种群的延续与发展。而,自杀想法便是“死本能”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杀的想法会真正导致自杀的结果吗?这个问题我观察了很久,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自杀的想法也许大部分人都曾有过,但真正去实施的还是少数。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群中真的有一部分人是会去实施自杀行为的。他们有的是在激情状态下不管不顾的,有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一旦他们把这个想法吐露给你,你就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和反馈,帮助他们确保生命安全。

那么,当别人对我们提起自杀想法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以下三点可以参考:

1.不要回避,谨慎询问他为什么想自杀有的朋友认为,应该去打岔他这种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跟他聊一点别的事情,他就不会想自杀了。但其实,这种回避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他的内心仍然会保留这种想法。

还有的朋友担心,正面的跟对方谈论自杀想法可能会强化他的自杀行为。其实不然,去探讨自杀想法产生的原因并不会增加自杀风险,并且,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了对方想要自杀的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帮助他。

记住,在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倾诉的空间留给对方,而不是急于去说服教育对方。我们需要去了解:他为什么想自杀?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想法有多强烈?他只是想想,还是已经做了自杀的准备?如果已经做了准备,这准备是什么?对自杀的后果,他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对于这个后果,他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他曾不止一次的想自杀,又不止一次的放弃,那么,记得去仔细询问他,是什么让他舍不得、放不下,让他那样牵挂?这些让他舍不得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在死神面前拉住他的绳索。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方倾诉的过程中,我们给他的倾听和陪伴是第1位的。不要贸然去评价他,给他建议或者指导。人们在表述自己的自杀想法时,往往都是情绪敏感的,虽然你是出于好意,但贸然的评价或建议会让他觉得你并不理解他,因此,他可能会对你有所保留,或者不再想跟你继续探讨下去。

2. 注意细节,评估自杀风险在陪伴对方探讨自杀想法原因的过程当中,有一些细节我们需要非常留意。

首先,去察觉他的心理状态,他当下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他情绪低落,不断掉眼泪,想法悲观,敏感脆弱,我们需要考虑到他是不是抑郁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自杀想法,严重者会产生自杀行为。如果我们怀疑他是抑郁症引发的自杀想法,可以告诉他或者他的家人,建议他们去医院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此外,一些重大的创伤性事件,也常常引起人们自杀的想法。比如,亲人离世,遭遇人身伤害或者性侵犯,失恋,离婚,破产,孩子走失等等,人们一时难以接受,会产生万念俱灰的绝望感,容易在激情状态下,产生自杀想法以及自杀行为。如果对方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第一时间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向家人说明情况,确保他的安全,然后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与治疗。

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还有,留意他的神志是否清醒正常,他是不是状态恍惚,意识涣散?或者语无伦次、焦虑不安?或者浑身冷汗,肢体颤抖?他是不是处于一个正常思考的状态,还是表现出与情境不相符合的开心或者兴奋状态?等等,所有反常的细节,我们都有理由去怀疑他,是不是精神疾病发作?是不是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影响?是不是神经症发作?是不是受到了意外刺激?

如果,所有这些状态都排除掉,我们确定对方是清醒、正常、意识清楚的在跟我们讨论自杀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评估自杀风险。

如何去评估对方的自杀风险呢?主要是看他们情绪的激烈程度,以及对自杀这件事情,他有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准备。

处于激情状态下的人非常容易冲动自杀。因为人在激情状态下注意力是狭窄的,理性思维受限,无法慎重的分析后果。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同事告诉我,在他们心理咨询中心就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父亲带着儿子前来咨询,儿子很抗拒,父亲很强势,结果还没有开始咨询两人便争吵起来。父亲伸手去拉儿子,儿子一把推开父亲,转身便从窗户上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这就是激情状态下的自杀。非常冲动,没有经过思考,不计后果。如果我们发现,与我们谈论自杀的对方正处在一个激情状态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拖延时间。尽量把谈话拖长,引导他去倾诉和发泄,不让他去采取自杀行为。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自杀者的激情状态下,我们拖延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他恢复冷静,当激情状态过去了,她理智思考的能力会逐渐恢复,自杀几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还有一种自杀,也属于高危的情况。那就是,如果想要自杀的这个人,他已经深思熟虑过了,自杀这个想法是他慎重的决定。他已经周密的策划过自杀的方式和手段,安排好了时间和地点。他已经考虑清楚了后果,并且对后果已经做出了安排。这样的自杀是我们最难于防范的。自杀者往往默不作声,装作一切如常的样子,不声不响的就实施了自杀,并且死亡率非常高。

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通知自杀者的家属,对他进行严密的保护。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劝说当事人去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唯有打开他的心结,才能真正帮助到他。

通常状态下,除了激情状态以及这种深思熟虑的自杀准备的情况,剩下的情况,通常自杀风险都不算太高。都是我们可以给到对方一些心理支持和干预的。

3. 给予对方心理支持那么,如何给到对方心理支持和干预呢?首先,我们需要去弄明白,“自杀对于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自杀”,虽然结果都是杀掉自己,但对于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该怎么办?

比如:有的人反复提起自杀是希望寻求关注,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叫做“刷存在感”。我的一个来访者,13岁的女学生就是这样。自从妈妈生了弟弟,全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弟弟身上,对于她就比较忽略了。于是她开始频频提出自杀想法,每次一说想自杀,家人就害怕,就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对她百依百顺。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放松下来,她便又再一次的说想自杀。如此以往,循环反复。我们不难看出,她想要的其实不是死,而是爱。

又比如:有的人想自杀,其实是希望被挽留。我接到过一对情侣来访者,男生提出分手,想要结束感情;但女生执着不放,百般挽留。男生不为所动。女生绝望之余,爬上窗台打要跳楼。我们不难看出,她想要的也不是死,而是留住这段亲密关系

还有:有的自杀是为了报复和惩罚。比如刚才我提到过的那位与父亲吵架而自杀的男孩。他在跳下去的时候,也许并不是想真正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想惩罚父亲,不料却是这样的结果。

还有的自杀,是为了自证清白。记得前些年有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保姆因为被主人家诬陷偷了东西,有口难辩,于是留下遗书,打算以死自证清白。后来在大桥上跳江,被过往行人救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出,他想要的也不是死,而是清白。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原来这么多人的自杀想法都不是真的,他们不是真心想死,是想用自杀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哪怕赌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换回自己在乎的爱、关注、尊严等等。所以,当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导他们,帮他们想办法,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他们的自杀想法便会得到减轻和缓解。

以上三点,可以帮助我们和有自杀想法的朋友进行沟通,并且做出一些简单及时的心理干预。

接下来我们还要补充极其重要的两点:

第一,在沟通过程中,请尤为警惕一种情况——与我们讨论自杀的这位朋友,他有没有“扩大化自杀”的倾向?

什么叫做“扩大化自杀”?它大概的意思是,当事人不仅想要杀死自己,还想要连带着杀死别人。也许你会以为,这像电影电视当中演的复仇情节,一个人杀死自己的同时,与仇人同归于尽。其实不然。“扩大化自杀”波及的对象很多时候是当事人最爱的亲人,或者是与他毫无瓜葛的无辜者。

举个例子:去年有一则社会新闻,一位身患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跳了楼。她在遗书里说,因为害怕两个孩子没有了妈妈会在这世上受苦,所以带他们一起走。还有另一则社会新闻,一位人想要自杀,于是在公交车上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炸,全车无辜的乘客死伤无数。这就是扩大化自杀。它的后果极其严重,会给无辜的人带来灾难。

所以,我们在与有自杀想法的朋友交谈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识别,他有没有扩大化自杀的倾向。如果发现有,务必要极力劝阻,保护好自己,并且预警他的家人。如果他有在公共场合实施扩大化自杀的打算,甚至已经进入了准备阶段,就有必要向公共安全机关提出预警,以保证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第二,即便你成功的安抚了她的情绪,他看起来也放下了自杀想法。请务必建议他,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寻求咨询与帮助。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专业人员,很难准确的判断他的状况,到底是不是真正脱离了危险。

在选择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时候,务必要确认对方有专业的受训背景和正规的资质,才可以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让专业背景不足的心理学爱好者或者经验不足的新手咨询师进行尝试性的治疗,以免造成二度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系统绿帽情节俄狄浦斯情结产后抑郁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回避型人格障碍职业价值观控制情绪反社会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自卑心理自愈能力冥想MBTI双向情感障碍霍格沃茨心理医生聊天焦虑症性取向强迫症情商测试心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