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情绪失控打孩子
作者:陈晓玲 2020-03-05 18:24:36 心理百科

1.社康中心的父子大战

春节放假前,我带儿子去打预防针,排队等待中,不多时就排到前一位小男孩了,小男孩是爸爸陪着来打预防针,大概3-4岁的样子,还没排到他,就听见他一直哀求着和爸爸说:“爸爸,我不打针,我害怕,太疼了”。爸爸小声安慰到说:“没事,打针一点也不疼,别怕~”,对话就这样重复进行着。

终于排到小男孩了,小男孩的恐惧情绪到了极点,身体开始用劲挣脱爸爸,而爸爸这边也更用力的箍紧控制住孩子,另一边还要和护士对着打针的各种单据、疫苗药剂,手忙脚乱的,紧张到额头都冒汗了。小男孩无法摆脱爸爸的控制开始哭喊着嚎叫道:“我不打针~我不打针~放开我~”。

来回了几次,孩子越嚎越大声,把整个社康中心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爸爸这边一看这样,耐心也渐渐耗尽,生气了,开始吼道:“怕什么怕!都说了不疼了,你看看弟弟都打完了(小男孩上一位是被妈妈抱着打完针的亲弟弟,估计6-7个月大),弟弟这么小都不怕,你还不如弟弟!”。

小男孩一点也听不进去,情绪已然崩溃,开始闭眼不管不顾地拳打脚踢起来,眼看都要把药水打翻了,爸爸这边也更生气了,“啪—啪—”狠揍了孩子两下子,在孩子哭闹中控制着把孩子胳膊露出来打完预防针。

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情绪失控打孩子

打完预防针到了注射室外边,爸爸终于放开小男孩,小男孩非常生气,一松开就又拳打脚踢他爸爸,是真的发了狠劲的打那种,仿佛要把对爸爸的愤怒十倍还回去似的,嘴上还说道:“坏爸爸,我讨厌爸爸”。幸亏小男孩的妈妈及时赶来拉开了父子二人,避免了又一场激烈父子冲突。

2.恐惧可以被战胜

我和儿子全程目睹了这场父子冲突,我问儿子:“害怕不?”儿子回答说:“不怕,打针一点也不疼!”事实上孩确实根本没把打预防针这事放心上,也丝毫未被前一对父子之间的冲突影响,还在继续和我讨论着《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海星,一直说个不停,后来连打针的护士也加入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完了预防针,孩子很配合,不哭不闹,打完自己摁着棉签,不出血了自己扔到垃圾桶里,留观30分钟后就离开了。

作为妈妈,对儿子今日打预防针时的淡定从容深表欣慰,而小男孩对打预防针时的抗拒情形却勾起了我对儿子打预防针往事的回忆。

曾经,儿子也是和小男孩一样非常惧怕打预防针的,这种恐惧在孩子2岁例行体检要扎指尖的时候到达顶峰。

那次,我前后花了30多分钟心理建设,用了5-6次尝试才最终完成扎手指这个平时30秒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

当时也没料到孩子会这么抗拒,因为之前打预防针、扎手指都好好的,很配合。儿子那次是还没靠近检验室就开始倒退,拽着我的手要走。我们于是停下来,把儿子抱到一边,蹲下来,温柔告诉儿子有妈妈在,别怕,妈妈会一直陪着他。这样和儿子说过后,在我的陪伴下儿子终于愿意步入检查室,可是一坐下要把手伸进抽血小窗口时,儿子还是非常害怕,很抗拒,不愿意扎。

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情绪失控打孩子

于是我又把他抱一边,再次重复蹲下安慰鼓励他的动作,儿子带着哭腔说:“妈妈我还是怕,很疼~”。我再说不疼已经没有说服力了,于是我告诉儿子确实是会有点疼,这种疼就像被蚊子叮一下一样,并且等发现疼时,已经结束了,为了让儿子能直观感受疼痛程度,我还用指甲在儿子手臂上掐了一下,不太轻,确实有点疼,然后告诉他大概就是这么疼,问儿子能不能受得了,儿子点头说可以。

于是我们又尝试再去扎手指,没想到这次还不行,手伸进窗口,酒精一擦,儿子又开始害怕不愿意了。于是,我又抱着他在医院一楼四处转转看看,分散他的注意力,告诉他回家就可以喝奶粉看电视,还和他回忆之前路过理发店时看到一个小男孩理发时大哭大闹的场景,告诉儿子理发其实不恐怖,恐怖的是孩子脑袋里想象的恐怖。儿子每次理发时我们都告诉他电推子就像小飞机从头上飞过一样,不用害怕。这么一说儿子真的从未对理发害怕过。通过这个案例,再次向儿子说明只要放轻松,不害怕,扎手指就不那么痛,真的就只像蚊子叮一样。

又过了大约10分钟,我带着儿子再次尝试扎手指,这次儿子依然很害怕,我抱着他,和他聊汽车、恐龙、变形金刚等他感兴趣的内容分散注意力,给他力量和支持,鼓励他放轻松,把手伸进窗口,儿子鼓起勇气去做到这些,终于成功扎上了手指,护士用2根小吸管用力捏手指吸血时他还是哭了,最后护士用医用脱脂棉球压伤口时,为了哄他开心,我向护士多要了一个棉球,告诉儿子这是他喜欢的《小伴龙》游戏里的小绵绵,儿子一听很快就忘记扎手指的疼,全心全意去玩小棉球了。

这次之后孩子打预防针还是会害怕,每次我都会陪伴鼓励他,几次之后孩子真的就一点也不怕打针扎手指了,他生病发烧时也不用2个大人一起出动摁着他扎手指抽血,很省心。幼儿园小班全班体检要扎手指,那天儿子特别高兴,因为全班就他一个没哭,老师和医生都表扬他了,儿子为这事倍感骄傲,算是成长中的里程碑事件。

3.父子大战引发的思考

回到文章开始说到的小男孩故事,从一个应用心理学毕业的二胎妈妈角度看,小男孩的父亲的做法有几点是很不妥的:

第一、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一再说打针很疼,爸爸一再强调打针不疼,说明爸爸并未真正听懂孩子的话,一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却从未想过从小男孩的感受出发就是疼的,爸爸应该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孩子,为了能让孩子直观感受了打预防针的疼到底是很么程度,可以像我那样用指甲掐了孩子一下,让孩子真实体验打预防针的疼,不单靠苍白的语言去说服。

生活中还有诸如药苦不苦、水烫不烫、饭好不好吃等其实都需要从孩子角度出发来回答,而不是从大人的角度主观臆断。

家长只有真正理解、包容孩子,用一颗同理心对待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和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

第二、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

1岁以前的孩子基本对打预防针没有记忆,去的时候抱着打完哭一哭就好了,下次又忘记了。只有再打完疼了才知道又被打预防针了,这就是为什么网上有好多小朋友打预防针,上一秒还笑意怏然的,一针下去马上脸就哭到变形了。

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情绪失控打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小男孩的父亲拿他和6-7月的弟弟做比较显然是不合理的,孩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1岁后孩子逐渐惧怕打预防针了,正是孩子不断成长发展的表现,记忆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才能记住打预防针的体验,才能产生惧怕打预防针的情绪反应。

和低龄段的幼儿做比较,不仅起不到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挫败感,这样对打预防针的恐惧可能就会一直持续到孩子小学高年级阶段甚至成年。并且就算是同龄孩子的发展也是有高低快慢差异的,盲目将孩子做比较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情绪失控打孩子

一开始爸爸还是有耐心得安慰孩子的,可是孩子嚎哭吸引关注目光时,爸爸生气暴打了孩子2下,并且在刚被暴打的情形下让孩子打完了预防针,孩子其实是遭受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打针的恐惧还在顶峰未战胜,另一方面还被爸爸暴打威胁下屈辱中打完了预防针。这种情形往往就是成年后心理问题的根源,影响孩子漫长的一生。

生活中这种场景特别多,例如孩子在饭店大哭、要买玩具而不得时大哭、走不动要抱时大哭,吸引周围人目光时,很多家长就会觉得丢脸羞耻,进而通过打孩子来停止孩子的行为。其实一点也帮不到孩子,只会影响亲子关系,把孩子往不信任家长的方向推。

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情绪失控打孩子

孩子难过崩溃时,家长默默的陪伴拥抱会给到力量和支持,孩子情绪稳定后,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但是太多的家长选择了“正面刚”这种两败俱伤的处理方式,给孩子留下了很多童年阴影。

第四、不道歉

孩子打完预防针后出来很生气,拳打脚踢父亲,父亲其实可以给孩子诚挚打道歉修复关系的,但是父亲并没有那么做。因为父亲根本没有意识到前面几点自己做错的地方,只认为孩子调皮不懂事性格倔,父亲自己还生气等着孩子来道歉呢,怎么会去向孩子道歉呢?

这样就错过了修复亲子关系的时机,也错过了让孩子成长体验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候道歉再顺势和孩子说明打预防针的实际感受并不那么可怕,也是有作用的,这样做了下一次说不定孩子就不怕了。身为家长很少有反思道歉的,认为处在家长那个位置,为了孩子好就天然正确的。

父母这一“职业”所有人都是没有培训没有考核就上岗了,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人本一点,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爱孩子如其所是,而不要求孩子如你所想。

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一些美好,少一些阴影。

作者:陈晓玲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现为深圳尚德一线精防社工,致力于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恢复社会功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弗洛伊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愈能力智力测试心理咨询师心理恐惧症职场心理无性婚姻安全感哈利波特情绪管理绿帽回避型人格悲观主义产后抑郁恐惧症焦虑MBTI社会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症自闭症正念存在主义咨询师心理治疗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