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作者:绣霞 2020-02-14 18:36:01 心理百科

今天是哥哥去世第49天,满七七了,因为疫情,我们都没能回老家去烧七祭送,只在网络上建了一个虚拟纪念馆象征性祭拜。

家庭群里,我们纷纷追忆起哥哥生前的音容笑貌,发一些病中照片表达哀思和感恩。刹那间,哥哥肝癌转肺临去世后期的痛苦万状,与正打开的手机网页中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去世时的模样,在我眼前如电影镜头一样重叠、闪回,那些不堪回首的病中时光在眼里心里氤氲。

书架上高高摞起的十几本关于死亡功课的书映入眼帘,随手翻开一本,近两个多月以来的用力阅读句句走心,与窗外疫情防控宣传车不间断的巡回播放声一起浮现。

我想,无论是遭遇丧亲之痛的我们,还是所有蜗居在家的你们,在这段全民歇息的日子里,是该静下心,好好来触摸一下死亡的温度了。

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在文字中辩识死亡的颜色

自己的死亡,是一片毫无特点可言的荒原,我迷失其中……转而求助于文学,无论是谁,只要写的东西与死亡有关,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我寻找那些能够把死亡及其意义解释清楚的字字句句,我要从中开辟一条路,好为自己下个定义,我要在其中探索方向,好继续缓慢前行。

读到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中的这一段,久违的悲伤再次喷发,终于找到了哥哥去世后我为自己网购一大批涉及死亡主题的书籍的内在动力。原来,我不过是想要求助于文学或哲学著作,去理解哥哥一个人面对死亡一天天临近的直接体验,去辩识死亡的颜色。

海明威也曾描述过类似的经历:获得丰富的体验,然后退避三舍进行深思,接着将体验付诸文字。我也需要借助这些字句继续前进。

读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我开始对没能在哥哥肝癌转肺的节点进行艰难抉择时给予旗帜鲜明的支持而释然。放弃固然是一种超脱,而为了亲人为了孩子痛苦地坚持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和于娟一样,哥哥努力过,坚持过,没有放弃哪怕最后一分一秒的治疗。他面对病痛时的坚韧,用常人无法承受的毅力与疾病相处的举动,是留给正走在社会化道路上的孩子的最大的一笔财富。充分体验过,然后决然而去。哥哥短暂的一生,把专卖的概念带回小小县城,从一无所有的农家孩子走到一个小地方成功人士的行列,把两个孩子培养到18周岁,20年来遵守了从不伸手打孩子的诺言,这一切都将成为他留给亲友的无尽思念。

正如《死亡如此多情》一书中所说:面对生死,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我们出于本能的反应。无论做何种选择,都与对错无关。

于是,不再纠结没有及时赶到听哥哥最后的叮嘱,不再纠缠于没能和哥哥一起面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如此共生,需要留一些遗憾给彼此,在与书本的对话中,充分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生死,然后放下,带着爱与期盼继续前行。

曾老师说:死亡如此可怕,不是因为我自己消失了可怕,而是周围的人不见了所以可怕。比如,战场上有些士兵宁可被别人打死,也不愿意被称为懦夫被战友抛弃。哥哥去了,我们还在;哥哥走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如此一来,死亡对于哥哥而言,并不可怕,我一直无法承受的可怕,不过是把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投射给哥哥而已。

于是,关于死亡的书籍读到第六本时,我在一个失眠的午夜,将与哥哥病中相处的时光整理成文字《病中六记》,然后打包封存。那一夜,我依稀辩识到死亡的颜色:它不是单纯的白色或蓝色,它可以是多彩的,就看你如何选择。

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在退居中触摸死亡的温度

十五年前,父亲肝癌晚期,一家人遵医嘱协商:放弃治疗,隐瞒病情,结果父亲安度了最后八个月的幸福时光,而我因此匆忙走入婚姻。经济窘迫,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让我整整用了三年时光才通过一篇《五月栀子花香》走出伤痛。

2017年,二宝出生,恰逢我最好的同窗好友肝癌手术五年后复发病危。尽管他自认为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了家人和自己的后事,却在去世的最后一个月,被无法面对丧失的家人们因为遗留财产的分配闹得不可开交。面对生的喜悦与死的悲伤,我让自己沉溺在产后抑郁中整整大半年,在好友去世一年后的清明节前去公墓前焚烧诗稿祭拜,方才慢慢疗愈。

12月19日,疫情在李文亮医生们的“哨声”中被人为熄灭的时候,从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住了三个月整的哥哥回到老家病逝。不惑之年,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的离去,我悲哀地发现,我曾经以为的最痛苦的死亡方式,原来不过是没有了更惨烈的事实做比对而已。父亲放弃治疗安然离去,好友手术治疗复发死不瞑目地离去,哥哥保守治疗历经非人的折磨决然而去。而我面对他们的死亡,似乎突然领悟,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疫情之下,当我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卷入到地方心理援助的行列中,曾一度陷入纠结中:在疫情面前,心理工作者是选择卷入还是退居?当我觉察到在这场灾难中,看到与哥哥肺癌去世如此相似的病毒感染者去世的情状,而我又选择了与父亲和好友去世后相同的方式去应对——让自己陷入忙碌中,让时间去疗愈丧失之痛,这份觉察让我学会了在卷入的同时节制退居,对于“不求不助”这个原则有了更深的领悟与坚守。

曾老师在春节致辞中说:忙碌是一种饱满的美感,是生命里旺盛的状态。如今,走出前一段在书本中辩识死亡颜色的沉迷,在休闲娱乐之余,加上隔日半天忙于心理热线接线的任务,有选择地学习心理干预知识,让我感觉到充实而有序,从而在更大的灾难面前,慢慢地淡化了自己的丧亲之痛,恢复了生命力。同时我也发现,人类生命中最为核心的方面:希望、恐惧、爱、恨、美、妒忌、荣誉、软弱、奋斗、痛苦和美德,都不是科学数据所能诠释的,这些就是死亡的温度,也是支撑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活着的温度。

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在反思中面对死亡的真相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到中年之后,就应该好好地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和富有活力。人到中年的我,愿意在这个非常时期退居一隅,好好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认为,人必须学习怎么好好死去。这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一个人要善于帮助自己好好死去,也要善于协助别人好好死去,这是一种善良、一种德行。

如果我们活着的人不能学会与死者共存,永远也无法看清死亡的真相。

的确,每一个成年人都相信人必然会死去,但绝大多数人都抗拒、逃避或恐惧死亡。

当我们害怕死亡时,到底在怕什么?

死亡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说的死亡,并不仅仅是自己肉体生命的消失,而是那些证明我活着的人不再给我客体的回应,所以我们就死了。曾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所以,当我再次回想起一个人长眠于老家门前的哥哥时,不再带着哥哥去了我居然快乐活着的内疚与凄然,而是让自己和家人都心安理得地安享当下,这是对哥哥用年轻的生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回应,对哥哥曾不遗余力支持我把心理咨询这粒陌生的种子遍洒大山深处梦想的回应……

生死无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由无数注重此生的生命组成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好于那个由相信来生更好的人组成的世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爱丁堡负面情绪治疗师聊天易怒症无性婚姻亲子关系MBTI测试咨询师反社会人格强迫症原生家庭男人心理冥想绿帽癖依赖型人格智商存在主义自闭症心理咨询师正念双向情感障碍情商测试悲观主义职业价值观爱情挽回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