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不满意,但却又迟迟做不出改变,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人倾向于不自觉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说曾经被羞辱的孩子,当他在成年后,他会不断的无意识的创造曾经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其实,没有人愿意让自己重复体验那些痛苦,但是,却又很难从那些体验中逃出来,人们为什么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人们为什么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1、那些体验是熟悉的,即便那是让人痛苦的体验,但是因为它熟悉,所以我们还是愿意不断重复它,因为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
对于那些更舒服的体验,我们理智上可能知道会好些,但是因为在成长中没有积累起相关的经验来,所以,不想去尝试。我们被限制在旧有模式中,不断重复痛苦。
2、人倾向于以自己经验到的模式去评估和感受现在的环境。
比如,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父亲批评,他对爸爸非常恐惧,当他长大后,可能就会对权威产生类似对爸爸那样的恐惧,所以,当他面对领导时,就会非常紧张,生怕做错什么挨批评,可是越紧张就会越出错,于是导致领导真的批评他,于是这就进一步验证了他最初对领导的恐惧:权威是可怕的。其实,这个结局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引起的。
这个过程,在精神分析里,叫做投射性认同。
3、有时候一些负面的情绪会带给我们自己特别的满足。
比如一个儿童生了病,就会得到父母特别的照顾,他就学会了用自己受苦的方式吸引父母的关爱。也就是说受苦成了他自己的某种资本,可以吸引别人关爱他,或者他因自己受苦而感觉具有了某种特权。
这种现象常常在婚姻可以看到,比如,女人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后来男人出轨,女人责怪男人负心,却不知道,她付出的背后,可能暗含着对男人的指责:你不如我能干,不如我负责,男人虽然说不出什么,但这暗中隐含的责备,可能恰是他出轨的一个原因。
4、某些痛苦的体验可能带来保护。
当一个孩子被批评时,他很伤心,于是他减少了与别人的接触,从而使自己远离那些不舒服的体验,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至少在那一刻,这是有保护意义的。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这样的方式会让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于是带来了新的苦恼,于是他又陷进了新的不舒服体验中。如果他一直没有办法找到更有效更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他就会不断陷入各种各样的苦恼里。
5、重复体验痛苦发生时的情景,也是我们内心处理痛苦的一个方式。
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试图改写的过程。经历过地震的孩子,有时会看到他们不断把积木搭成高楼,再推倒它,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将自己带回到以前的创伤情境,并在重复中缓解那些恐惧悲伤,并在重建中找回控制感。
若要改变上面的这些状况,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首先,需要积累足够的勇气做出改变,因为任何改变,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冒险;
其次,需要在改变中积累经验,哪怕是改变中的一点点经验,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改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
这一点点成功的经验就可能带领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引发更多的改变,最终完成内在模式的重新塑造,将自己从旧有的痛苦模式中解放出来,也就脱离了那个在痛苦中的循环,从而完成对过去创伤的修复,用新的,更适应的方式去生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07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239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25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71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6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