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是帮助你恢复心理状态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很多患者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进行中的心理咨询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要一直咨询下去吗,那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够好呢,我需要花费多少金钱呢。考虑诸多原因患者们就会中途放弃治疗,因为觉得这是一个无底洞,感觉自己已经好了并不需要治疗了。难道你真的好了吗?
如果症状再度出现或者一个新症状出现,人们再回来寻求治疗,这种医疗模式,比让人们投入长年的治疗要更健康。
——《目标与结果》
心理可以分结构和功能两部分理解:
心理结构(可以理解为人格,便于与“心理功能“对比说明,本文采用“心理结构”)的改变,好比手机升级硬件;
心理功能(感觉、注意、情绪、记忆、思维等)的改变,好比手机升级软件。
手机软件经常隔上一段时间便升级,手机硬件的更新却慢很多。硬件的升级,比软件难度大;心理结构的改变,比心理功能困难。
心理结构的改变,越是人生早期形成的心理结构,改变难度又比后期形成的心理结构难度大。
假如把人的年龄比作1栋大厦,1岁代表1层楼。1栋20层的楼,整体而言,1楼建筑结构出问题的修复难度,远大于10楼建筑结构出问题;10楼建筑结构出问题的修复难度,又大于20楼建筑结构出问题。心理结构的改善,依此类推。
相比改变心理功能,改变心理结构难度更大,耗时更长。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必须硬件升级才能支持更复杂的软件运行,软件升级不能改变硬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却能够相互影响:心理结构提升,能够促进心理功能改善;心理功能改善,也能促进心理结构提升。
因而,对于心理咨询治疗来说,改变心理结构不是改变的唯一路径。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侧重促进咨询者心理结构的修复和成长,建立“相对健全”的心理结构。“相对健全”是一种主观判断,由谁判定心理结构是否达到了“相对健全”的程度?心理咨询工作者吗?
这样的咨询目标观念,似乎潜藏着“只要心理结构完善,心理健康便可以一劳永逸,不再出现困扰”的错误理念。如果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不认为完善心理结构,心理健康便可以一劳永逸,为什么要做持续的长程咨询,促进心理结构改善,而不是着重改善当前困扰?
人无完人,心理成长是持续终身的事情,心理结构的完善也是持续终身的事情,没有止境。以心理结构的完善作为咨询目标,达成“相对健全”的心理结构,很难判定什么时候适合结束咨询。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通常持续几年。我怀疑,不少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自己都不确定何时可以结束咨询。
同时,“相对健全“的心理结构的咨询目标,潜藏着心理咨询工作者比咨询者心理结构更健全,具有判定咨询者心理结构是否“相对健全”的权利,将心理咨询工作者隐形置于比咨询者更优越的位置。
对于何时结束心理咨询,我的咨询观偏向艾瑞克森的风格。
艾瑞克森是非常有名的心理治疗大师。有说法称“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在于理论,而艾瑞克森的贡献则在于治疗实务”。
艾瑞克森以擅长催眠闻名于心理治疗界,但艾瑞克森对心理治疗的影响,不止在催眠治疗,对许多心理疗法起着重大的影响,包括:短期策略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策略性家庭治疗、焦点短程解决治疗(SFBT)、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等。
艾瑞克森曾经治疗过一个20多岁的女病人。这个女病人新婚不久,有一天突然出现昏倒,身体检查找不出病因。几个月的治疗后,艾瑞克森治好了这个女病人,并告知:在她40多岁时,可能再次需要治疗。
这名女病人40多岁时,再次出现不知原因的昏倒——这个时期,她的孩子上大学,她失去生活重心,面临新的发展适应期。
艾瑞克森的治疗让病人二十年间都过着适应良好的生活。他的风格是达到症状控制的目标,或帮助个人克服发展上的问题,然后让病人回归正常生活。艾瑞克森是一位务实的心理治疗师,除非他真的觉得需要,否则他不会想让病人达到长期性格上的改变。
如果用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需要持续多久的治疗呢?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治疗,能保证病人以后不再遇到心理困扰吗?即使真的可以做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和几个月的治疗,得到20年的正常生活不再出现困扰,哪个更值得?
我个人偏向艾瑞克森风格。
佛家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实际的生活经验也在告诉我们:没有问题的“真空”状态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说不是常态。
现实的常态是:我们始终带着问题前行,解决一个问题,又会遇到新的问题。
我信任人的成长和自愈能力。我的心理咨询观是“目标导向的资源取向”。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自己的丰富资源。没有接受心理咨询前,没有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他们自身克服过很多困难,成长到现在。
每个咨询者战胜困难的经验和智慧,比困扰强大。解决眼前困扰,不是必须改善心理结构。很多时候只需要改善当前困扰,促进咨询者自身的资源良性运作,咨询者的心理结构能够在其生活中自然成长,不是必须在心理咨询中改善。
这些天看完了Clients: the Neglected Common Factor in Psychotherapy(《来访者:心理治疗中被忽视的共同因素》)这篇论文,强调对于心理治疗中的改变,被忽视的咨询者自身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除了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心理疾病,以及当前困扰不强烈,偏好探索内心,寻求个人成长,需要促进心理结构成长的心理咨询。
多数心理咨询,聚焦当前困扰获得改善,便可以尝试结束咨询;如果有需要,可以再继续咨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1028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10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16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95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47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