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过两亿,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婚姻,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婚姻的存在,不是意味着结婚了一切都变好了,而是选择婚姻的人,愿意去维持这段关系,付出努力,承担责任,它可能会让我们更加幸福,也可能让我们更加痛苦,为什么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结婚的原因?
在大多数人的心理,都觉得女人最终都逃不过婚姻,都是要结婚的。
不结婚的女人,老了会很可怜,相信这样的想法你不止在一个人身上发现过。
01
令人不适的,是“旁观者的怜悯”
前几天,杨丽萍老师视频下方有一个评论,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话题发酵之后,评论者在众多的批判和议论下,出来回应。
说自己,并不是在中伤杨丽萍或者任何一个人。
视频下方又有留言说:“这人唯一的用处就是生孩子吧”
当初点赞的那1万多个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1万个点赞的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这人唯一的用处就是生孩子吧”
这样的言论,觉不觉得,异曲同工?
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义正言辞地可怜当事人。
曾经有一群研究寂寞、抑郁和忧郁的学者,提出过一个等级表。
他们认为,结了婚的人能够得到最多关爱和承诺,应该能够比任何人都过得更好。
其次是同居的人,他们得到了爱,但是得到的承诺比不上已经结婚的人。
再其次,是单身但是已经有约会对象的人。
最底部,是单身的人。
研究者们预设,单身的人所遭到的情绪困扰,会是所有群体之中最多的,单身的人能感受到的幸福感,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
哪怕,这种最终被证明是错的预设,却仍旧引发了无数人的“旁观者怜悯”。
“旁观者怜悯”是什么意思呢?是无论你的选择多么符合你自己的价值观,无论你过得多么幸福、多么的无怨无悔,旁观者都会认为,你做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仅仅因为你和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他眼中,你必然会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承担后果”。
无论你真的幸福与否,在他的眼里,你都是不幸福的。
这也许,才是“旁观者的怜悯”这种看似不含恶意的言论,看上去如此刺眼的原因。
和“旁观者的怜悯”同样可怕的,是旁观者口中的“总要……”。
好友口中的“女人总要结婚”,家人说的“总要找个对象”,职场中认为的“女人总要为结婚生子放弃职业生涯”……
所谓“总要”,是说无论你现在信誓旦旦地说出的言论或者选择是什么,总有一天,你都要做出和他预想相同的选择。
可是但凡做出选择,都是指的她当时当刻当阶段的决定,做出决定的本人无法预知未来,旁观者却早已“未卜先知”。
02
大部分夫妻,都是“完美婚姻”的受害者
如果你没有办法怀孕,你的老公告诉你,没关系,顺其自然,怀不上就享受两个人的生活,你会怎么想?
会觉得幸福、感受到安慰、开始享受二人世界吗?
《双甲路边摊》中,试管两年一直无法成功怀上的秀京告诉你,并不是如此。
为了怀孕,她辞掉了工作,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定饮食、作息,甚至计划好夫妻生活时间。
一开始,秀京满怀希望。
能和丈夫一起,拥有属于他们的孩子,是她的心愿,哪怕再难,她也甘之如饴。
可是,两年之后,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看见和小朋友相处时笑得甜蜜的丈夫,她想,丈夫因为她当不了父亲;
听见婆婆对丈夫说“虽然最近人们不生孩子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夫妇之间还是要有自己的孩子啊”,她想,因为她,公公婆婆抱不了孙子。
连孩子都怀不上,自己真的是个失败者。
秀京和丈夫的关系,一天比一天更冷漠,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渐渐地,争执多过了欢笑。
本是为幸福的日子增添希望的孩子,成了家里最沉重的负担。
秀京甚至想,如果她能够恢复单身,就不用再受这些罪恶感的束缚。
哪怕丈夫真的认为没有孩子也能够活得幸福,在秀京和公公婆婆的眼里,这都是“不正常”的。
“虽然最近人们不生孩子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夫妇之间还是要有自己的孩子啊”。
这,只是社会对结婚之后,“必须满足的要求”中,最基本的一个。
03
那些跟不上的“恋爱伦理”
TED有一个演讲者,是一个63岁的单身主义者。
她说,社会上大部分人对“结婚”这件事情,都有些理想主义。
6岁的小学生会给两只鸭子举行婚礼,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总会在结婚后拥有幸福的结局。
就连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划时代判决书中,都在写:婚姻回应了一种普世的恐惧,一个孤独的人大声呼喊,却发现没有人回应。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结婚”是一项必然的选择,能带给人难以言喻的幸福。
所以,哪怕到了六十多岁,她也经常被周围人建议,找个伴侣一起生活。
可是现实却是,愿意结婚的人越来越少,想要恋爱的人数也不遑多让。
去年,一个#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的话题上了热搜,国家统计局和和民政部数据显示,结婚率持续走低,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到2019年,只有6.6%……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结婚?甚至不愿意恋爱?
陈铭在一次节目中说:“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我们的伦理没有跟上。”
100年以前,世界上能够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创造财富、获取知识、拥有几乎和男性同等权利的女性,少之又少。
100年后的今天,女性能够拥有的权利、地位、受教育程度,已经发生了巨变。
她们接受教育、用自己的能力换取财富、依靠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可是回归关系之中,却仍然被要求按照100年前的模式生活。
女性一定要结婚、结婚后一定要生孩子、生了孩子女性要付出更多、等等等等。
100年前,婚姻中对夫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要求的,100年后,大多数家庭之中,仍然维持着相同的模式。
一旦选择了婚姻,无论女性原本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是什么,都默认了她要在婚姻之中付出更多、牺牲更多、更像一个“妻子”或者“母亲”。
正如周玄毅所说,对于男性来讲,强壮、聪明、学历、事业心这些与自我价值相映衬的特质,换到女性身上,却可能成为她们在婚姻市场贬值的原因。
如果,婚姻成为女性自我价值提升的阻碍,婚后被迫要舍弃婚前辛苦换回的地位和自由,那么对于女性来说,婚姻就成为了一个次要甚至被抛弃的选项。
04
一定要结婚,或许是因为你的“过关思维”
有一项研究,将一个人单身时的幸福程度,和结婚之后的幸福程度作比较。
在还未结婚的大学生眼中,婚后的生活,能够比单身时幸福3倍左右。
随后,研究人员又记录了上千个单身人士结婚前一年和婚后的生活。
实际研究结果却显示,单身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悲惨,婚姻生活,也没有想象中的美满幸福。
李诞说,人活着,总是怀着一种过关思维。
单身时,我们觉得单身是最大的困扰,恋爱就好了,恋爱后,我们又觉得关系不够稳定,结婚就好了,结婚后,我们又抱怨婚姻不够完美,离婚就好了。
当前的所有困难都是难关,渡过了到达下一阶段才能获得幸福,结婚不一定幸福,但不结婚一定会不幸。
但是,事实却是,
过关≠幸福
不过关≠不幸
婚姻的存在,不是意味着“结婚了一切都好”,而是选择结婚的人,愿意为维持这段关系,付出努力、承担责任。
它可能会让我们更幸福,也可能让我们更痛苦。
就像选择单身的人一样。
可能会因为单身生活更自由,也可能因为单身生活更孤独无助。
有病的,不是那些不结婚的人,而是在某些层面上,非要让人结婚的这个社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08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95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3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15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595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