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独立?做到无条件自我接纳,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10个回答

    我好像有了点感觉,大家看下是不是这样: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越好就越能自我满足–精神上越独立–对他人的需求和依赖越小–越能在关系中做自己,不控制不强求 理论上讲,当一个人能做到无条件自我接纳,精神上完全自己自足(非常非常难),这个人对他人的需求就很少了,这样的人即使选择像一些避世的高人一样避世独居也能生活的不错,也正因为这种不外求,生活在群体中反倒能在关系中游刃有余,开放又理解,又不害怕失去。甚至说这种人在群体中生活的很好更多的情况不会避世。

    匿名网友 2023-03-08 02:10:29

杨玥龄
559 人倾诉 好评率 99% 婚姻感情情绪压力两性情感心理健康
找他倾诉
  • 张杨郁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
    我是心探教练,学乃身之宝。
    看到了你关于无条件自我接纳的理解,我试着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供你参考,也算是一起探讨吧。
    首先,关于自我接纳的理解。
    在我看来,自我接纳指的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自己所有的特点,无论那些特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指的是,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而不至于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够好”。
    这和你理解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越好就越能自我满足,是一致的。
    因为一个人能够自我接纳,就能客观评价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苛责自己,这样ta就不需要他人的肯定,自然对别人的依赖就越小,在关系中也就越能做自己,不强求不控制。
    那些需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人,对他人特别依赖的人,多数是那种需要外在评价系统来“活着”的人,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假自体;而真自体,就是那种可以做到自我接纳,自我悦纳的人,他们的评价系统是内在的,自己觉得自己“够好”,不过分需要依赖他人的肯定。
    其次,自我接纳与独处的关系。
    越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是越可以独处的,这一点和你理解的也是一致的。
    因为自我接纳的人,处理好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他们发自内心地接纳了自己的身体和外在,也会在负面评价面前保护自己,还能感受到并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独处——不需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自在从容的,因为很多人在关系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害怕失去,就是期待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再次,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
    做到了自我接纳,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确实有利用人际关系的发展。
    这一点,和你最后说到自我接纳的人在群体中生活得很好更多情况不会避世,也是一致的。
    因为选择避世的人,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其实外在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归结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当我们不再和自己纠缠,外在的一切关系才会顺畅。因为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我们对外在的期望太高,我们总是期待他人来满足自己,而那些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人,就是自我接纳的人,他们不向外求,而是能够承认、欣赏和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怀有积极的想法和感受,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对自己承担责任,可以用积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那么就做到了不向外求,对外没有所求,没有期待,也就让关系轻松了。
    上述真正的自我接纳,就是做到了自爱。
    当一个人做到真正自我接纳和自爱,ta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将变得更融洽,不会放纵自己,而是会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不会自我苛责、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是会相信自己,激发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谁不愿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呢?ta的人际关系自然很好。
    希望我的理解对你有些帮助。
    如果你想进一步沟通,可以点击底部的“找教练解读——在线对话”,我将一对一和你交流。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冯玥雅 向TA咨询 打赏

    是这样的。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有这种觉察和感悟,但是我想告诉你的真正的独立就是那一种满足于自己,接待自己,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在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我们河北人的关系都源于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不接纳自己,不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内心就会有各种情绪出现,比如自我否定自责绿自卑敏感的性格出现。这些情绪在我们内心会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是一种缠绕,让我们无限的循环,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内耗,我们总是想要挣脱,但是无法挣脱掉。

    心理学大师艾利斯提出了理性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有各种的感受,也就是不合理的信念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那些信念的出现,让我们产生了各种的情绪。

    但是当我们无条件自我接纳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下那些低自尊,放下内疚和自责,尊重自己的感受,真正的接纳不是让我们安于现状,接受现实,自暴自弃,接纳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改变才是实现接纳的意义。我们不是为了接纳而接纳,而是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接纳。

    当我们接纳了自己,和自己和平的相处的时候,我们就是自己的底气,我们不会再向外寻求安全感,不向外索取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不会有疲惫感,不会去比较,这样的时候,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很舒服,心态很好,我们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感觉也会处事不惊,不急不躁。


    你理解的很到位,当我们内心平和的时候,不仅可以和自己独立相处,也可以和别人相处的很好。可以大隐如世,也可以在繁华的闹市中处事不惊。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彭望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 你好!


    你提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数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

    我很支持你的看法。

    同时,还想力争再为你补充一些,我们一起探讨。

     

    1、自我独立意味着自由。


    就像你所说,当我们越能自我满足,我们对他人的需求和依赖越小。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我们很自由。


    比如,我们经济上独立,就不必依赖父母,相比较而言,我们对父母的依赖就小。

    精神上同样如此。

    我们自己可以肯定自己,认可自己,我们就不再那么寻求别人的认可。


    确实是精神上完全自足非常难。

    但我们可以这样追求。

    当成我们的目标。

    越是不外求,我们可以做到自洽,我们越自由与放松。

    独立不会加剧人和人之间的隔离,反倒可以在群体中更自在。


     

    2、适度依赖。


    有人追求独立,仿佛就不愿意依赖他人。

    我个人倒觉得,越是敢于依赖,从另一个方面上来说,也是一种独立的表现。

    独立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切都向内求。

    内求是根本。

    我们不控制,不强求。

    这样,我们可以安心做 自己。


    同时,我们可以适度依赖。

    因为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给我们幸福。

    独立基础上的依赖更容易让别人感觉舒服,同时,可以建立与他人更好的连接。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


    独立是我为我的人生负责,也尊重他人的独立。

    在独立基础上,愿意去信任别人,依赖别人,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依赖。

    无法依赖的时候,不强求。

    在关系中不患得患失,这样可能更让我们幸福。

    当我们自己可以照顾自己,我们就独立。

     

    健康的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的相遇。

    是我有100分,你有100分,我们在一起后成了200分。

     

    不健康的关系是我们一个人只做了半个人,另外一个被迫成为一个半人。

    承担起自己那一半的生命。

    即:我只有50分,我期待你给我50分让我完整。


    3、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无条件自我接纳的人,一定是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不内耗。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更能理解别人。


    会关心自己的感受。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尊重别人同样是独立的个体。

    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

    这时候,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即:

    尊重各自的界限。

    不干涉他人的自由。


    这也是,我们最终一定是活在关系中的。

    当然,自我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根。

    我们与自我和谐,我们就容易与他人和谐。

    而我们既勇于独立,同时也勇于去依赖,不害怕失去。

    因为我们内心是独立的。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幻想即现实》。

     

    简单分享这些吧。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荆山攻玉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

    什么是独立能力?

    “独立”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所必需持有的自主能力。

    可划分为三种:

    &生活独立(生活上自主性);
    &经济独立(经济上不依赖他人);
    &人格独立(人格成熟独立,具有独立判断能力);

    生活独立:即生活上可以自我照顾,不依靠他人可以照料自己。例如,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有时并不能独立的照顾好自己生活,衣食住行仍然依靠父母打理才能进行,就不算生活独立。

    经济独立:经济上实现自由,可以自给自足,依靠自己能力实现和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例如,步入社会后,参加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不再依靠父母,就是实现经济自由。

    人格独立:生活上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在遇到问题或冲突时,可以做到维护自己的原则与想法,而不是惧怕他人或冲突,不敢提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讨好型人格,就是非常典型的消极依赖性人格,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无法拒绝他人的要求等。


    分清楚了以上几点,题主就能分析自己到底陷入的情景为哪种情况,针对性的学习自主能力,逐渐提高内在价值感和自信心,最终实现独立能力。

    但从问题中可以看到的是,困扰题主的问题是“怎样看待与自己的关系”:一个能够和谐处理与自己关系的人,是否就意味着实现自由,走出忧虑的问题。而这不是单一维度的问题,而是需要针对性解决的问题。

    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良好,代表的是一个人解决情绪问题能力较强,遇到问题能够更快速的跳出问题回到当下,专注在当下,那么他就越少受到情绪和外界刺激的干扰,保持情绪与感受以及外界的平衡,因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能处理的更好,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一定实现了独立人格。

    因为是否具有人格独立,还是需要从自己是否能够尊重自我内心感受,并且有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能力,而不是单单将情绪的调节能力作为考量。

    例如,一般人遇到小问题、小冲突,都能够自我调节情绪顺利应对,并且在有了一个经验值,日后类似问题依然能够用原有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当更复杂更大的难题需要挑战时,可能就会变得退缩、表现的软弱无力,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这就很难说这个人的心智与人格上是完善与独立的。

    需要明确的是,《真正独立》的人,也并不是每次都能完美的解决问题,或者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但是他对自己的基础信任感与安全感却是充足的,那么面对问题依然能够勇敢的面对,并且努力去解决,得到能力提升。

    所以,一个实现了精神独立的人,他内心一定是安全的、而不是处于充满了质疑、忧虑、慌乱的感受中。

    而“独立”与“自我”关系,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哦。

    祝好!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吴彩英 向TA咨询 打赏

    楼主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找到这样的感觉,可能已经在实施中了。


    人的独立,是相对于共生来说的。


    最初的母婴关系是一体的,婴儿离不开妈妈,妈妈也放不下婴儿。


    随着孩子的成长,各种功能完善,慢慢地可以脱离母亲的视线,独自玩耍了。


    在与母亲分离的时候,精神上还是有依恋。


    如果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孩子不会害怕被母亲抛弃,就敢于独自走开,接受分离。


    如果跟母亲形成的是不安全依恋,分化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个体化也就是独立能力就差,特别在精神上。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反应的是内在与他人的关系。


    我好像有了点感觉,大家看下是不是这样: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越好就越能自我满足–精神上越独立–对他人的需求和依赖越小–越能在关系中做自己,不控制不强求


    是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越好,越能自我满足,精神上越独立。


    这个说法对于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


    但有的人会不明白,自己和自己不是一个人吗,怎么还存在关系之说?


    我们说得更通俗一点,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其实是早期与亲近抚养人,比如说父母跟自己的关系投影。


    一个妈妈或爸爸,如果对孩子很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爸妈就内化成了孩子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另一个自己对本来的自己高度接纳和认同,本来的自己就能更自信,更独立。


    这就是楼主理解到的越能自我满足,精神上越独立。


    当我们能够自我满足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对他人的依赖当然会减少,不必通过控制强求满足我们的安全感。





    2、无条件接纳虽然很难,但可以通过修复跟内在另一个自己的关系达成。


    理论上讲,当一个人能做到无条件自我接纳,精神上完全自己自足(非常非常难),这个人对他人的需求就很少了,这样的人即使选择像一些避世的高人一样避世独居也能生活的不错。


    无条件接纳,的确好像有点理想化。


    如果一个人能够无条件接纳自己,那他的内心就不会出现冲突。


    没有冲突,就不会内耗,能够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人是有力量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的,即使需要帮助,也不会在心里感到无力,甚至还能更大胆地求助。


    如果他想要过避世的生活,也不会感觉孤单无助。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做到精神上的独立呢?


    小时候,错过了与母亲分离个体化最好的时机,长大了,重新把投影在心中的那个自己团结起来,让本来的那个自己得到他的陪伴和允许,也就是他的无条件接纳,让你可以一步步地增加安全感,从而敢于走出去,变得独立。


    这里的难度,不在得不到,而在最初可能有对立,需要耐心和时间磨合。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内心有个声音马上出来反对,说你不行,你做不好,你是不是就不敢做了?


    这时候,你可以跟那个反对的声音商量一下:我想去试一试,如果我做得不好,你是不是也会接纳我?你说我不行,是担心我做不到,怕我吃苦,不想我失败,同时,你也不能接受失败,对不对?我想请你也对你自己宽容些,如果你能允许你失败,就会接受我的失败了。


    看到那个反对的声音,不是不支持你,只是他有担心。


    指出他的担心,让他先接纳他自己,再来接纳你就容易了。




    3、精神富足的人,才敢在他人面前呈现真实的自我。


    也正因为这种不外求,生活在群体中反倒能在关系中游刃有余,开放又理解,又不害怕失去。甚至说这种人在群体中生活的很好更多的情况不会避世。


    自我满足得很好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外求。


    他们内心的开放,在群体关系中也游刃有余。


    内在世界是外在世界的基底色。


    但外在的表现,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反应。


    比如,一个内在有冲突的人,为了某种目的,也可能表演给人看,专拣别人爱听的话说,专挑让别人高兴的事做。


    这样的关系,看起来很好,实际是压抑了这个人自己的需求的。


    只有精神上真正富足的人,才不需要外求。


    同时,他们也不会封闭自己,敢于呈现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因此不惧他人。


    综上,如果要变得精神独立,先玩转内在那个经常感到害怕,或者反对的自己,与特别想怎样做的自己之间的关系,壮大内心的力量。


    觉得以上方法缓慢,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无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先把自己敞开,暴露在他人面前,无惧他人眼光和评判,也可以增强内心力量。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有助于加深对独立的认识。


    我是心理咨询师燕归来,祝你成功!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王书玲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好
    我是心探Kelly水

    我们来聊聊什么是独立。

    【关于独立】

    独立也称为自主性,在心理学的范围是指:
    在没有外界的指导和要求的情况下,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和执行这些决定,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例如一些心理学家去研究,有些艺术家,数学家,作家,建筑家,企业家,学者等等,对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得到的大概结果是:
    独立自主,自信心强,不求人,热情,勤勉,不骄傲,决断,自制能力强,这些特征都是高层次人才的品质中最基本的因素。

    还有一种解释:

    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PAC理论。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记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吗?

    里面的蛤蟆先生前面一直处于儿童状态,没有真正的独立,在经过抑郁,心理医生的帮助找到了问题。

    真正走向独立的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拥有了成人人格具有的特性:

    1:拥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和对自我的认可
    这本书提到了他早期被父母的批评,不认可,那时候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来回游荡。
    把这些影响带到以后的人生,即使他在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不断反复,未来究竟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那时候父母的态度,让蛤蟆先生忽略了自己的优点,直到经过咨询师的帮助,他有了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认可。

    2: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黄思敏 向TA咨询 打赏

    这是成长路上重要的领悟,一点我的理解以供参考


    独立的理解

    你显然不是指经济和生活的独立,而是对于个体思想精神上的独立。表现为个体独立的观察、分析、思考、判断,选择,对于他人的结论和观点有客观的理解评价,不依赖不盲从,依据事实以及自我的方式标准得到适合自己的观点结论。


    独立与个体的期待和体验

    每个人对于自身、生活都有自己的期待,都有想要的东西。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每个人的行动,行动来自于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想要的是独立于他人想要的,从人生目标到粽子的咸甜。


    每个人的生活,来自于过往的每个行为,而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将决定明天会如何。生活的种种,体验承受的只有自己,而非他人。生活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能对此负责的也只有自己,无法依赖他人的负责。


    我们所处的现实和想要的未来,体验和感受的是每个人自己,又怎么会同意乐意他人的安排和做主?又怎么有谁可以代替自己生活?独立是必然必须的态度和事实。


    独立与能力

    这很好理解,大家都会同意生活是自己,只是很多时候的没主见,依赖他人,随便的做法又不乏少见。要么真是无所谓,要么不知道想要什么,在更复杂的情况,也有自身能力的限制不足以应对。


    一个想法和结论,是需要相应的知识,经验,逻辑推理的能力,需要立足事实和科学的基础才可能贴近事实的结论。一个人推测或判断,其实就是许多脑中已有的结论推理得到另一个结论的过程,而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事实发生的结果,即准确与否,无疑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会有个学习累积的过程,学习不只是简单的结论和答案,更重要是背后的前提和逻辑。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个学习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过程,同样是独立精神的体现。当学习接受的同时意味着成为自己的东西,但要警惕清楚不只是答案结论,更是前提和逻辑的认同。而对于生活的问题,当出现与他人不同的目标,自然会有与之相应独立的逻辑链条,或许不太完善,或许有所欠缺,但自主独立的本能是每个人的天性,此时需要的求证反思总结,也只有如此,自身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独立与成长

    任何时候这样的逻辑和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都可能不符预期,都可能不同事实。有人因此犹豫,依赖,看似省心简单,只是无论结果如何是自身需要面对承受的。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样的过程,就失去了前提、因果,失去了反思总结的依据,失去了自我提升成长的机会。反之,一个独立的自我,清楚这样的结果的来龙去脉,清楚错误或失败的具体缘由,是知识不够,是经验不足亦或只是运气不好?在下一次,自然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学习和经验的增加,逻辑和推理的严密,不正意味着能力,不正意味着成长么?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何错,浑浑噩噩一如既往,又怎么说长大成熟,又怎么说变得更有能力更好?独立的精神并非灵丹妙药,并非尚方宝剑,但只有独立才是成长的前提。老是说长大了才能独立,其实一个人只有独立了,才可能长大。


    独立与自我接纳

    所谓接纳自我,就是接纳生活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接纳独立是自我成长的前提,接纳独立自我可能而有的好或坏,接纳今天的自己是过往可能的不完美以及局限的结果。而对于想要的未来,才会有种种的期待和计划,也会对种种的意外和挫折坦然承受。而任何未经过独立思考,判断与选择的人,并不清楚结果和自身的关系,往往会简单的等同结果的失败和自身的失败,进而自我怀疑和否定;并未看到过程的必然和积极的一面,而只有消极的态度。


    同时,接纳并非等同没有要求和躺平,独立的自我会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有着详细具体的计划和方法。只是对于可能的失败和挫折,会更客观的看待,会有更强大的心态去承受,除了追求的能力,也同样有容错的能力。我做了我能做的那些,至于结果,我并不埋怨自身能力的不足,起码这样的过程会有一个能力更强的自己,也不埋怨自身之外的原因,或许下次做更多一些,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了一些。


    至于对外界他人的需求,独立并非意味着不再需要,而只是一切视乎自身的想法可以独立取舍而已。


    祝你快乐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马敏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您好!您提问说:“人的独立?就是做到无条件自我接纳,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看了您的问题,感受到您应该是一个勤动脑,爱思考,善于深入分析问题,喜欢剖根问底的人。这个习惯真好,肯定会让您成为一个越来越有智慧的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看一下您的问题。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晏玲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我是Evan。

           题主提出的自我接纳有利于自我独立,这个看法我有自己的理解,想和题主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自我接纳确实如题主所说的无条件接受自己,珍视自己。自我接纳也包含了,无论是题主自身上的优点或者缺点,都能承认,接纳自己的不足并懂得逐步提升自己。对自己不做过多的负面评判和指责,学会宽容自己和悦纳自己。这个才是我了解到的自我接纳。

            至于自我接纳后,对于关系上是否会存在满足,这个还是要看情况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没有过多的要求,或者说如同社会上所说的学会了“躺平”,认清自己所处在的情况,接纳当下,或许是容易得到满足。   

           我想说的是,人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很难被满足的,就像人的欲望一样,当你在某些事情上,很轻易的就能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步,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其他的地方去了。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题主要看清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对自己目前的做法是否能接纳,自己是否能对自己的情绪是否能接纳,自己是否能接纳别人对自己看法的接纳,这些都需要题主自己仔细的觉察。

           精神上的独立。生活独立,物质条件能够独立自供自足,或者说题主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很低,题主或者就可以在精神方面的要求很高,甚至做到精神上的独立。除了对物质的要求,要什么低以外,题主也要提升对他人看法的免疫。如果别人对题主指指点点的时候,题主能够有选择性内化吸收别人的观点,不受他们的观点影响。并且找出他们看法的根源,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怎样来的,他们和自己的区别在哪里,思考一下,该如何自我觉察。并和内心那些负面的情绪,想法进行坚定的辩驳,那么题主的精神应该初步能够独立起来了。

            在关系上做自己。首先就要接纳自己,强大自己,甚至能够做到影响别人,坚定的走自己的路。知道自己想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怎样达到自己想要的,并坚定的走下去,那么题主就可以在关系上更多的做自己了。在关系上做自己,我们就要做好接纳做自己之后所带来的的一切影响,做好了面对一切反对的声音。

         这个时候,题主需要的是自我肯定和悦纳自己。认可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日复一日的在内心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建立自己的信念,在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学会悦纳自己,那么题主终将在独立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题主。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
  • 朱晨波 向TA咨询 打赏

    0评论 2023-03-26 10:0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