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大实话,叫作:怕什么,来什么。
这话其实是蛮心理学的。在国外,它又有另一种更为高大上的名称,叫作墨菲定律,在电影《星际迷航》里有所体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墨菲定律所提及的心理学效应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这样叙述:“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个道理说得很绕口,显示出很高深的样子,个人倒觉得不如我们民间的大白话来得简约实在,而且一语中的。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会遇见这种“怕什么,来什么”的心理效应呢?
很简单,墨菲定律的最后一条——“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概括了这一类心理的起源。
提到墨菲定律,大家喜欢举一些同一类的例子,比如:当你排队时见到邻队更快,于是换到邻队,但结果最终发现还是你原来排的队伍更快。再比如,堵车时你发现旁边的车队更快,你插到那边去,却又发现还是原来的那条道上的车流走得更快……
人们乐于举这样的例子来证明“怕什么,来什么”,但却往往忽视那个“怕”字。
或者在以上的事例中,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在排队的时候,不管队伍多长,前面的人数有多少,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安心于当下的等待,而不是总想急着让等待尽快结束;堵车的时候,也不再总是观看其他车队的行进速度,只是安于在自己的队伍中持续着当下的等待……
当我们解决了自己心里的着急和所谓的“怕太慢”,这样的一份安心,可以带给人的力量会是什么?
可以想见,这样的心态,便不会产生“怕什么,来什么”的事件结果,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杜绝了事件的根源:我们心中所谓的“怕”。
那么为什么人的心理会有“怕什么,来什么”的相关效应呢?
关于这句大白话,我所见的最夸张的事例是曾经我在报社采访时所遇到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位女性来向我诉说她频繁被家暴,不堪忍受,详细询问之下,我惊讶地听到,现在对她施行家暴的丈夫已经是她第四任丈夫了,最让人吃惊的是,她所嫁的每一任丈夫都会对她施行暴力。
在漫长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访问中,我终于厘清楚她的人生脉络,她有一个暴力的父亲,以打孩子打妻子为乐,成年以后,她曾一再对朋友说,自己永远不会选择暴力成瘾的男性来嫁,但是很有意思,她似乎总是会被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男性所吸引,而且一般人能看出对方的暴力情结,会迅速远离,可是她总是做不到放下对方,于是如此成就了她的第一次婚姻就嫁给了一个乐衷于暴力的男人。
令人暗暗称奇的是,她所嫁的第四任丈夫在娶她之前从未动手打过任何女人。但是他打她,而且她在对方开始愤怒的时候,会模仿自己的母亲,不断地对对方说:你来打我呀!有种你打我呀!
当我把各种细节已经问得足够明白的时候,这位女性自己都非常吃惊,她似乎终于清醒过来,看到自己身心中所存在的一种模式:一方面她厌恶施行暴力的男人,另一方面,她发现自己天生乐于靠近有暴力情结的男人,而日常生活中,她又会以各种言语激发、挑逗对方来施行暴力。
所以这才是非常典型的、非常富有现实心理意义的“怕什么,来什么”的现实案例。
当一个人内心存有一个自己所执着的点,像上面提到的这位女性,她所执着的是,她对那些会有暴力倾向的人,有过度批判、十分厌恶的心理。当然,一般人都不会喜欢一个暴力男,一般人都讨厌暴力分子,但是她所厌恶的程度可不是一般性的。
因为童年的记忆,她对任何稍有暴力倾向的人都有一种非常愤恨的心理,这使她过度强化了这一类人的存在。因为她心里时时刻刻都在讨厌这样的人,愤恨、反抗这样的人,她的心念力就会把她带到她所特别关注的人和事物身边,然后,她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遇见类似的人,便也毫不奇怪了。
而因为她内心中从来没有原谅过父亲,这股愤怒的动能一直在内在吸引着她重复体验童年的剧情,她承接了母亲的愤怒,也募仿了母亲的方式,从而以此打造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一直吸引有暴力倾向的人来到身边,便以自己继续反抗着“童年的父亲”。
这当然是一个较为耸人听闻的例子。
而其实,人都有所怕——事实上是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地方,每个人生命中都可以吸引到一些相关的人来体验早年的“未完成事件”:
比如一个童年总是被否定的人,可能在成年后持续遇到有人否定他的情境;
一个特别讨厌管束的人,可能有着被过度控制的早期心理历史;
一对特别喜欢讲大道理的父母,可能会养育出一个十分讨厌被“思想教育”、被“洗脑”的孩子……
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在“怕什么,来什么”的心理效应之下,往往,我们过分在意的部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时常会遇到的部分。
在我自己身上,我也观察到,由于早年经常不被家人信任和尊重,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在意他人对我尊重于否。但越是这样,我越可能会觉得某个人可能不尊重我,好像自己似乎遇到了很多不被他人尊重的时机。但终于有一天,我在相关的心理学习之后,发现了自己这种潜藏的模式,从而也了知了自己在这个点上有着异与常人的敏感。
经由一些内在的清理,和自己不断地去验证到并没有人不尊重我,“怕什么,来什么”的魔鬼式心理轮回模式终于戛然而止。因此,“怕什么,来什么”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发生,可能跟实际发生有出入。比如上一个例子中提到的女性,她的第四个丈夫本来不是一个暴力成瘾的人,而是在她的言语、行为诱导之下,成了一个会对她施暴的人。
就好比当我认为某个人对我说了某句话,这句话含有对我的不尊重的时候,可能我的判断根本不客观——我只是活在我早期的心理反应之中,把自己的心理反应投射给了外界,从而产生了别人未曾尊重我的经由自我伪造的“心理现实”:某个人冒犯了我。
因此,我们对世界、对他人的诠释老实说,并不那么牢靠。有时候,我们会有难得的客观评论,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容易活在一己之心臆造的心理“现实”之中,误以为某人某事、甚至整个世界是这样的或那样的。
只因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着自我的固着点,每一个人都各有各怕,那么,“怕什么,来什么”,又怎能不发生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966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2276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4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42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075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