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及时止损,是因为得到了好处
这段时间,“家暴”成了一个热点词。
先是知名美妆博主宇芽在微博发声,po出遭遇家暴的经历。
一个月内被家暴5次,尾椎骨受伤,视频里男友粗暴野蛮地将她拽出电梯,绝望的挣扎令人心疼无比。
紧接着,蒋劲夫的现任乌克兰女友,也称受到了家暴,说蒋劲夫是暴力狂、控制狂,嫉妒心很强。
而前几天,八年前因对李阳的家暴忍无可忍,坚决离婚的Kim,竟然亲自发文,原谅了李阳,并称“我将永远爱我的丈夫”,疑似与李阳复婚。
在大家眼里,家暴男算得上是“渣男届”的一支杰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出轨男、花心男等等。
姑且先不讨论这些行为方式背后的成因,他们对伴侣造成的伤害是真实而强烈的。
很多人困惑:已经了解对方的个性,也知道会受伤、不合适,但还是忍不住要反复纠缠,这是怎么了?
都说成年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及时止损,但在亲密关系里,却似乎没那么容易。
为啥?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关系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活的,所以系统的改变是恒常的,不变才是刻意维持的。
比如说,一对夫妻十几年来一直非常恩爱,那么这个恩爱的状态一定是双方付出了努力去经营的。
否则,关系就变淡了、变质了,系统就发生了变化。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段亲密关系总是处在某种危机和困境之中,也是因为关系的双方都做了些什么,互相配合着,在维持这个状态。
再深挖一些,双方都在这种关系模式中获得了一些好处,才有动机共同维持现状。
有人可能会质疑:
我在关系里受了那么多苦,差点连命都丢了,我得了啥好处?
这里面有“猫腻”。
2.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
宇芽在视频里提到,每次家暴之后,男友会非常真诚地道歉,誓言保证接踵而来,甜言蜜语攻心不断。
最后的结果就是,女人容易心软了,和好了。
“心软”软的是什么?
其实,不舍曾经的美好之类只是表象。
这背后,可能是在印证自己的基本逻辑:你看,我没错吧,我对他那么好,他是知道的,他也会对我好的。
这种基本逻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相关,最后完成内化:我对你好,你也应该会对我好,来而不往非礼也。
然后,在此指引之下,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结交和建立各种关系,而每一次的正向反馈,都是印证和强化。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支撑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不可动摇。
直至有一天,出现一个人,我真的好爱他啊,拼尽全力对他好。
可他呢?
家暴、出轨、自私冷漠,丝毫不顾我的感受。
这与基本信念不相符啊。
此时一般有两种防御方案:
一种是向外攻击,将对方打上“渣男”“极品”“奇葩”的标签,把个例赶出信念,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人能够及时止损,但是如果不成长,可能会在新的亲密关系中再次受到伤害。
另一种是向内发起攻击:他这样对我,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没得到他的认可,是我的错,不是信念的锅。
这种模式源于孩童时期,缺少父母爱和关注的孩子,无力责备父母,把一切归咎于自己,于是更加努力地迎合和讨好父母,乞求多一点的爱。
在亲密关系里,这份创伤被重新激活了,开始强迫性重复。
所以,当对方温言软语时,就很容易心软了:
一是有了“做得更好”的机会,迅速忘记对方带来的痛苦,开始新一轮的幻想;
二是有了继续证明基本信念的机会,我不信我的好,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你哪是在给对方机会呢,你是在给自己机会,这是好处之一。
3.搞不定你,我的魅力不够?
我有一个朋友,漂亮又优秀。她的老公平平无奇,还与其他女人暧昧不断。
她变得眼神黯淡,敏感又自卑。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魅力不够,不能让他死心塌地。
我想到了之前频频曝光的PUA男(简单来说就是泡妞高手)打压策略:越是优秀的女人,越要怠慢、压制,挫伤她的自信,让她失去自我,这样就能轻易操控了。
这帮男人其实挺聪明的,精准利用优秀女人的自恋进行打击。
自恋受损后,一般会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捍卫自恋,想方设法展示更加优秀的自己。
这部分人的核心信念是:我这么好,不信征服不了你。
一种是认同对方,自恋的能量转化成了同等强度的自卑,甘愿被操纵,也无力再从关系中逃离。
这部分人的核心信念是:我原来这么差劲,失去他,我将一无所有。
无论哪种,糟糕的关系将得以维持。
还有一种自恋,是“圣母情结”。
比如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永远在热脸贴冷屁股。当另攀高枝的男友被抛弃,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回来,想找白大省做接盘侠时,她居然因为小女孩一块脏兮兮的毛巾而痛心疾首:
他们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啊,太难了,我要拯救他们。
浑然忘却了曾经的伤害,火速结婚。
“圣母情结”的根源在于全能自恋的固着,小时候父母的照料越不充分,她就越需要保留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来支撑自己活下去。
长大后,当自己拥有了照料能力时,便将这份无助感投射出去,在别人那儿满足自己的全能感。
尤其在亲密关系里。
不惜飞蛾扑火,以宝贵的时间、金钱和情感为代价,只为换一个让“浪子”回头的满足:
你这么渣,我还对你这么好,我真的好伟大,你还不好好珍惜我么?
通过自恋来维系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这是好处之二。
4.我不信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一个被家暴的女人,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段关系,她流着泪说:
我不相信自己的爱情是这样的,也许他有他的难处。
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大部分女性朋友,会开始眼神荡漾地沉浸在一片幻想之中,不论未婚已婚。
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幻想有几个基本点:
一个完美、超能的伴侣;
一份心意相通、固若金汤的关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剧情更佳;
只有幸福和笃定,不见苦难与分离。
问她们:你们身边有这样的爱情么?
沉吟片刻,摇头,但接着又补充:但是很多小说、影视剧里都是这样的,很多情歌唱出来的也是这么个感觉。
是啊,毕竟从安徒生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开始,从小就是这么个套路。
这些作品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理想客体的幻想和投射,于是坚定地认为:
虽然暂时找不到,不代表世界上就没有,不然怎么那么多人歌颂。
这份执着,同样来自童年。
当意识到父母不完美时,受挫的孩子开始想象勾勒出理想父母的样子,以及与他们相处的理想模式。
如果父母特别糟糕,这种幻想也是一种抚慰创伤、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而上文关于“理想爱情”的基本点,几乎就是当年关于“理想父母”的复刻与延续。
那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只是更擅长勾勒、描绘和表达罢了,玛丽苏的剧情里,没准正充斥着他们的投射。
于是,当现实中的爱情不尽如人意时,防御机制会屏蔽掉一些东西,包括:
拒绝接受爱情的失败:我的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拒绝接受伴侣的人设崩塌:他肯定有他的难处;
拒绝接受关系的破碎:再等等吧,会好的。
现实的爱情崩塌之时,“理想爱情”支撑住了对于美好和圆满的向往,也支撑住了人的基本动力,此为好处之三。
5.“猫腻”如何破?
其实,无论是捍卫基本信念、自恋还是理想爱情,都是在捍卫自我完整性。
因为它们浇筑在人格中,是构成核心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的防御失败,都会引起自我崩解,自我崩解的体验是:
原来熟悉的世界崩塌了,所有的感觉都变得缥缈、虚幻,一切都不再值得信任。
被置身于一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陌生境地,威胁和危险并存,焦虑和恐惧丛生。
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存在?自我破碎,动力系统受损。
潜意识要回避这种生存危机,于是搞出一堆“猫腻”,劝你留在关系中,尽力配合着维持系统平衡。
这样,你也就留在了自己熟悉的世界里。
所以,止不了损,不一定是放不下他,而是放不下自己。
想要破解“猫腻”,就得打破这个平衡,让系统失序后再重建,所谓的“不破不立”。
系统发生改变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当承受的伤害远超获得的好处,一般是面临生命危险。
比如宇芽,被打死的恐惧战胜了自我崩解的恐惧,清醒了过来。
第二种: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成长和改变。
害怕自我崩解的人,其实是在抗拒成长,成长意味着更新和变化,也意味着丧失和分离。
但成长也会有新的获得:
放弃“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的信念,会获得更整合的视角: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三观,他对我的身体或情感虐待,这不是我的错;
放弃不健康的自恋,会获得更广阔的自由:我的价值我自己定义,不需要通过他来证明什么;
放弃对理想爱情的幻想,会获得更踏实的心态:允许童话破灭,把力比多撤回到现实,解决好当下的问题。
其实,难以体验到成长的乐趣,是因为很多人缺乏在破碎之中重建秩序的能力。
自我崩解之后,就是永无止境的黑暗、消极和颓废。
那就尝试着去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吧,比如找头脑清醒的家人、朋友多聊聊,或者是求助专业的咨询师。
无常是常,自我也不能太僵化。只有保持迭代更新,才能让CPU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不是么?
保持迭代更新,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抓住每一次成长机会,尽情成长,这才是你从中能收获的真正好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3629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727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08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54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