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甘愿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最后都怎样了?
作者:刘丹红 2019-11-11 10:55:34 女人心理

那些甘愿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最后都怎样了?

1.女人的孤独与牺牲,无人理解。

九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一部大型记录片《女人》公开全球首映。这部纪录片用了3年时间,与50多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合作,采访了50个国家2000名女性。

每个人采访2-3小时,素材量至少4000个小时,最后剪辑的纪录片中,有100位女性发声,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阶层,讲述的主题涉及母亲、性、权利、两性关系、身体以及金钱。整部记录片最难得的部分是“真实”,许多女性在摄像机面前分享了她们从未讲述过的故事。

那些甘愿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最后都怎样了?

为了更全面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下的女性的真实生活,拍摄团队到了中国后,会去北京上海,也会去乡下进行采访。他们发现,不论是大城市中的高级白领精英,还是流水线工位上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孤独”。

拍摄团队采访了很多商务女精英,她们穿着光鲜亮丽,言行举止得体,散发着“独立干练”的气质。她们当中大多表现得很有主见。谈到亲密关系,有些人会洒脱地认为宁缺毋滥,有些人却绷不住了。她们坦言,感觉自己虽然很成功,但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他们还采访了深圳近郊工厂里打工的女性,她们当中很多人常年无法回家,挣到的钱省吃俭用,寄回老家养活一家老小。她们当中一部分人是母亲,话题谈及家人时,眼神中流露出无奈、疲惫与孤独。

那些甘愿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最后都怎样了?

采访中的中国女性,给导演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独立且孤独”。采访中有些女性,当被问及家庭和私人生活时,会突然当场崩溃。这崩溃的背后,是她们在家庭中长期累积的压力和内在冲突爆发的结果。

这里所展现的中国女性的孤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虽然孤单却仍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虽然孤立无援却仍不愿屈从于过往千年集体文化的期望与束缚。这种孤独是值得庆祝的,是女性意识从蒙昧中苏醒,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和混乱经验。

另一种孤独,是那些尽管拥有着婚姻和家庭,却默默扮演着牺牲、承担和受苦的角色,无人倾听和理解,缺乏情感连接与支持的女性所呈现出来的。她们独自承受着这份沉重的孤独感,却不是孤单的例子,而是一个大群体的速写。

那些甘愿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女人,最后都怎样了?

2.到底是什么让女人自我牺牲?

在咨询工作中,我碰到这样的一类女性:

苏苏在结婚后才发现先生有赌瘾。刚把一笔借款还清又偷偷背着她欠下了另一笔债,她想了各种方法管住先生的钱包,帮他戒赌,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万念俱灰的时候想到了离婚,但她心里又有点于心不忍。为了还债,她辞了职,找了另一份高强度但薪水比之前多的工作,但依然无法填补越来越大的债务坑洞。

小清的先生丢了公务员的职务,在家呆了三年,这三年除了喝酒麻痹自己,不干任何事情,也不与任何人交往。她干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一份工资养活一整个家。她要照顾孩子,还得照顾像孩子一样乱发脾气的老公。因为一些小事,夫妻俩经常吵架冷战。她希望先生变回以前那个样子,出去找工作。自从先生丢了工作,她就没有过上一天轻松的日子,她觉得疲惫到极点了,谈到这三年来的不容易时,她的情绪崩溃了。

还有一些女人,为了成就丈夫的事业,甘愿包揽家中一切大小事务,养育孩子,白天还得上班,日积月累的辛劳让她们的委屈无处发泄,整日发牢骚,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而且导致丈夫和孩子的疏离和厌恶。

这些女性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认为:“只要我再努力一点,为这个家再付出多一点,再包容他一点,再帮他一点,他就会变好的。”“要继续努力,这个家庭才会维持下去。”

她们无一不是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拯救伴侣,为家庭命运力挽狂澜。

有时候人处在关系中,容易变得过度盲目和愚蠢,无法客观地看到自身深陷的处境。别人觉得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问题,自己却浑然不知,当局者迷,越陷越深。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女人在最美好的年纪,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奉献家庭而忽略了自我呢?

3.拯救与依赖,相爱相杀,形成施虐与受虐关系。

其实,拥有“牺牲自己,拯救他人”信念的女性,往往会吸引到“情感吸血鬼”类型的对象,比如有赌瘾、毒瘾、酗酒、出轨成性的男性。他们会不断地消耗身边的女性,骗取情感、压榨金钱、吞噬精神,永不满足。

她们往往会从心里觉得对方很可怜,看到对方成长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悲惨经历,唤起了自己的怜悯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拯救对方,期待对方总有一天会被感化,作出积极改变。

心理学当中,拯救者所表现出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称为「拯救者情结」。拯救者情结包含着四层心理动力:

❶自恋,无所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❷将自己的缺陷投射出去,认为他人是有缺陷的,因此要拯救他,否则他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

❸通过拯救别人,逃避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无能感,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抵御被抛弃感。这类人往往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幸和缺爱的童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形成了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缺乏自爱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容易对关系上瘾。

❹拯救者通过拯救他人获得道德优越感,补偿内心的自卑感。

拯救者对应的是依赖者。如果一个人展现出担负一切重担的样子,必然会使关系中的另一个人习惯于这样的付出,形成依赖。

因此,拯救与依赖的结果往往是,拯救者卷入关系的漩涡中,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苦不堪言。而依赖者通过依赖他人,从而逃避面对自己的问题,心理慢慢退行到婴孩的状态。

两者相爱相杀,施虐受虐,形成病态依赖共生的关系。

4.如何挣脱出病态依赖共生的关系?

曾经与督导探讨过类似的案例。发现了一个很可悲的现实就是,这类拥有拯救情结的人,往往很难客观看待自己的处境。这类人有三分之二会脱落咨询,然后退回到原来的病态关系中,继续着施虐与受虐的游戏。

没有成长愿望的人,你去拯救对方是无力的。没有苏醒愿望的人,你去喊醒他是无力的。

那么,到底该怎么挣脱出病态依赖共生关系的漩涡呢?

首先,个人得要有“苏醒过来”的主观愿望,愿意透过咨询的通力合作,客观看待自身处境。

第二,最关键的一点是打破限制性信念:“我要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我才值得被爱。”

第三,把关注点收回到自身,聆听内心的声音,看见自身的脆弱感和无能感。

第四,觉察内在“受伤的小孩”的需要,学会满足自己。

第五,厘清个人的边界,不要过度承担。当双方不再纠缠在一块,拯救者放手,被拯救者才能真正独立面对自己的问题,学习为自己负责。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个人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这是一条逐渐走向内心的自我拯救和自我成长之路,很容易会在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外在诱惑时,退回到原来的困境,打回原形。如果觉得自助的难度太高,最好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

5.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

看了纪录片《女人》中采访中国女性的片段,深有感触。中国女性的孤独需要整个社会的聆听和支持,呼唤她们对自身处境发展出更深的理解和觉察,不再扮演那个被古老过往所控制和束缚的献祭者的角色。

当女人不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并为成为自己而从心底里感受到自信与从容时,当女人在考虑家庭的同时不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当女人的想法和需求得到更多外部环境的支持时,她们的孤独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作者简介:茉莉(刘丹红),心理学博士在读,专职心理咨询师,专注于帮助女性成长/婚恋情感/职业生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心理学分院测试心理健康女人心理亲子关系自愈能力爱丁堡安全感洁癖抑郁症测试抑郁症正念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症叛逆期职业价值观绿帽情结MBTI亲密关系性取向社交恐惧症情商智力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