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关于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与近期频频被爆出的自杀事件不无关系。
前有研究生不堪学业压力在实验室上吊自杀,后有一对情侣欠下贷款后烧炭自杀。
前段时间十一回家,听说附近有个大学生在家跳楼自杀,说是因为孩子得知可能无法顺利毕业造成的。
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这是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对于自杀事件,也有相似的规律,倍率可能更甚。
每个被广泛传播的自杀事件背后,可能都隐藏着数十倍的既遂自杀事件,可能有数以千万倍的悲剧萌芽正在酝酿,已经更大面积的人在面临同样的困境。
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会是一个小众的问题,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让大家关注起来。
自杀无疑是心理崩溃的结果,对方一定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但每次类似的事件,都有不少这样的观点:不把生命当回事儿;年轻人心理素质不行;甚至有人说不负责任。但在我看来,所有的评论中最大的恶意不过于:至于吗,这么点儿事儿就自杀,也太脆弱了!
几乎在每起自杀事件的高赞评论里都有类似的观点。
所以,先跟大家聊一下自杀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因为“一件小事”自杀?
首先什么是小事?
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来说,基本所有的事都是小事;在一个中年人的眼中,大学时挂科是一件小事儿;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小学三年级数学不及格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那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面临的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考试失败、被妈妈骂了一顿、被爸爸打了一顿、被老师失望的眼神伤害。
而这些可能是他小小的心里所能放下的全部人生意义被这件小事完全击垮。
以上提到的还都真实发生的事。
对于家长来说,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做了一个噩梦,在睡醒后依然长时间处在恐惧中。这是因为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全,容易混淆梦境与现实,谁能想到非现实的梦都可能成为孩子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不知道对方到底经历和面临了什么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事儿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小事”。
无论自杀是为了什么,对于当事人、亲人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悲剧的存在,简单归结于因为小事儿自杀,因为脆弱自杀,是对这个生命的不尊重。
关于脆弱
另外这里补充一个关于脆弱的内容。
我们倾向于认为,会因为一个小的负面刺激就过分紧张不安甚至崩溃的人太脆弱。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们没有太脆弱,只是因为太敏感。
埃里克森用神经质来表述这样的特质: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被一点小事触发,暴露在一般人完全可以适应的刺激下时,也会表现出与事实不符的紧张焦虑,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
对于神经质程度高的人,经常被旁人认为是个性脆弱,经不起事儿,受不了苦。
这可能是个误解。
神经质倾向的人神经敏感度更高,在同样的外界刺激下,感觉刺激也更高,所以不是他们承受不了微弱的外界刺激,而是承受不了同样外界刺激下的感受刺激。
比如早上堵车,一般人感受到的痛苦有3分,而神经质的人群可能感受到是10分。你要是感受到了同样强度的刺激,可能会跟对方一样崩溃(路怒症可以对号入座一下),这跟是否坚强没有太大关系。
人与人之间特质和境遇千差万别,所以,不能你认为这件事无所谓就低估别人的痛苦,更不能草率定义别人悲剧的原因就是脆弱。
很多时候,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所以在出现这样悲剧的时候,大家可以多一份理解和善意,你每个不加审视的意见,都可能是偏见。
心理健康
为什么看起来生存无虞的年轻人心理状态依然不佳?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实际生存困境大家有目共睹,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想提醒大家关注下一下几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造成年轻人心理状况欠佳的原因。
社会支持的减少
现在社会的网络和通讯变得空前便利,但其并没有促使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社会支持系统是预测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事实上人员流动性的增大和单身比率的增加使得个人社会支持系统越来越难以完善。
很多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的人会选择放弃向父母寻求情感支持。倒不是因为情感淡漠,而是因为生活场景的隔离,使得年轻人难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
傅首尔曾经在奇葩说举过一个例子,结论是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想要的支持,需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了解,而这也恰好是最难做到的。
比如一个人父母表达工作压力太大。
父母出于关爱,第一反应多是,那就换个轻松的工作,或者你回来老家吧,我们给你找个稳定的工作。可这个年轻人或许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一心想要取得成绩,那父母的意见和关心很可能无法给与支持,如果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分歧过大还可能引发争吵。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主动放弃了向家人寻求支持的路径。
此外,年轻人的单身和独居问题也是越来越频繁地被讨论,到2021年我国的独居人数近1亿。
脱离开原来的大家庭,却又不能及时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导致年轻人想从家人身上得到支持变得困难。加之社会压力的增加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共同促使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居高不下。
人际对比引发心理落差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生存压力不大,但生活压力依然很重,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不在主导人的行为和情绪,所以不能将当代年轻人的状态放到食物匮乏的时代讨论。
同时,现代年轻人还面临着更大的人际对比压力。前网络时代,大部分人看不到其他圈层人的生活,自己圈层之间对比差距还没有那么大。
而现在,年轻人能看到的生活远不止自己生活的小圈层,对他们形成影响的还有电视上的明星和视频里的网红,以及可能是拼出来的“名媛”。大家都是财务自由享受生活,随之而来的压力和不平衡感也需要年轻人自己平衡。
“高自尊”带来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高自尊对于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伴随独生子女一代的到来,鼓励教育也兴盛起来,强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高自尊。甚至对于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也向孩子传递:你很好,做的很棒!这样的信息。
这是对传统的教育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反抗,但确实有矫枉过正的风险。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尊具有异质性。自尊是否稳定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稳定的高自尊较少受具体的评价性事件的影响,对威胁性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和极坏反应,不稳定的高自尊则相反。
如果不加区分的给孩子正向反馈,等孩子学会与现实对比之后就会发现落差,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容易造成不稳定的高自尊。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容易对影响其自尊的负性事件有过激的反应,这点也需要家长们提起注意,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尽量给孩子客观的反馈,让孩子形成一个稳定的高自尊。
这是一些宏观上,容易被忽视的造成年轻人心理健康状态欠佳的原因。对于个人来说,怎样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悲剧的产生,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有意思的方法。
一个是用具身认知的方法,“改造”自己的大脑。
具身认知认为,我们的身体不仅只是大脑的接收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大脑的感受,简单来说,我们不仅是因为开心才笑,笑这个动作本身就可以让人变得开心。大家可以关注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这本书,里边有大量的实验来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怎样通过身体“控制”大脑。
另外一个是用自我关怀的方法,来保护和温暖自己。
通常我们认为,关怀是给别人的,很少把客体放在自己身上,自我关怀认为,我们应该先好好关怀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感受到温暖,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别人的关系。篇幅的关系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看下《自我关怀的力量》这本书,里面详细阐述了好好关怀自己的必要性,以及自我关怀的方法。
简单来说,自我关怀告诉大家,哪怕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你也永远拥有当下的自己,TA并不脆弱,可以支撑你走过黑暗,只要你愿意相信TA。
这两个方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一个人可以完成,也更适合现在年轻人的状态。
最后想说,自杀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全民的关注和全社会的努力,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是尽可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别人的悲剧抱有更多的善意,至少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痛苦其实并没有多少理解。
对于专业的助人者来说,其实可以做的更多,如果你想了解更过自杀防治和救助的问题,欢迎加入学习江文贤老师的《自杀防治实务训练》课程,更好地帮助自杀和潜在自杀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478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0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321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96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85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