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性的焦虑?
作者:苏小菲 2021-08-19 11:26:43 心理百科

早上刷B站,看到孙俪和杨超越的一段闲聊:俩人聊到火箭少女101毕业那晚,杨超越说:那天,一下子所有担子都放下了。

孙俪就问:那不会为将来而焦虑吗?我就会想,接下来干啥呀。

杨超越摆摆手说:那是后面想的事,你别提前消费明天的烦恼嘛。

视频评论区里,大家纷纷感叹:超越妹妹心态太好了,我总是想太多。

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常常和孙俪一样,生命不息,焦虑不停:

学生时代,为高考狂掉头发;

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很快又开始为毕业后的去向担忧;

磕磕绊绊找到一份工作后,焦虑的桎梏只多不少;

……

适当的焦虑能带来动力,但很多时候,焦虑会过度折磨我们:

吃饭时想,睡觉时想,甚至连看电影时都在想.......极大地破坏了生活质量。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焦虑,以及如何应对焦虑。

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性的焦虑?

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焦虑?

焦虑从哪里来?

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认为:

焦虑情绪源自对危险的感知。如果你一直告诉自己马上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就会感到焦虑。

也就是说,2个原因会导致焦虑:

原因1:关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当下。

如,明明已经关灯准备睡觉了,仍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盘算着明天的工作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

又或者,在图书馆准备考研,可就是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直担心,今年到底能不能上岸,要是考不上怎么办?

原因2:对未来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却试图掌控未来。

小时候,我们常听大人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一切都像这句俗语说的那样,那我们可能就没什么好焦虑了,反而是充满成就感地努力往前。

因为现实是,我们没有办法确保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带来想要的结果。

编辑部的一个同事就说:写文章最焦虑的地方在于,我不能确保我可以写出这篇文章;更不能确定一篇文章发出去后数据好不好,读者喜不喜欢。

正如《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所说:

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

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所以,容易经常焦虑的人,是那些无法活在当下的人。而且,过度焦虑还会形成恶性循环:

睡觉时想着工作,你就无法好好休息,影响第二天的状态;

在图书馆时担心能不能上岸,你就浪费了原本可以好好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考研的成功率;

……

毕竟,被焦虑分心的努力,怎么比得过无压力时的全力以赴?而这又会削弱你的自信心,加剧你下次面对挑战时的焦虑感。

为什么我们无法放下焦虑、活在当下?

被焦虑困扰过的读者肯定知道:焦虑时,不是我不想停下来,是根本停不下来啊。

有网友就提到:

明明工作也没有那么着急,可以第二天再处理,但下班回家路上依然忍不住一直一直一直想,感觉我的焦虑没救了......

在埃克哈特·托利看来: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上瘾症的特点是什么?非常简单: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

明明焦虑那么难受,我们为什么还会上瘾呢?

《当下的力量》中说:

一旦你认同了你的某种消极心态,你就不想放手,同时你在无意识的层面还会抗拒积极的变化,因为你无意识地认同了自己是一个抑郁、愤怒或不开化的人。

所以,你就会忽视、拒绝或破坏你生活之中的积极方面的事情,因为它会对你的身份认同产生威胁。

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容易焦虑、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时,就很难放下这种身份认同。

你可以挑一件最近让你感到焦虑的事,如工作中的任务、人际关系;个人的职业发展;小孩的教育.....

想象一下如果放下忧虑,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可能会充满失控感,毕竟承认自己除了努力外,对结果其实无能为力的这种不确定感往往令人难以忍受;

而且,焦虑时我们起码还在为事情担忧,比在当下什么都不做,思虑似乎更让自己心安;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少人可能已经习惯自我奴役,很难活在当下。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焦虑、轻轻松松的自己,很不习惯、甚至完全不认识。

所以,这种陌生感会阻止我们放下焦虑,因为它破坏了我们的自我认知。

除了对焦虑上瘾外,难以活在当下的第2个原因是:我们认为,只有实现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哲人,把人生比作登山,并阐述了2种人生观:

潜在性人生:只有爬上山顶,才是成功的人生。

如,我必须赚够钱买上房/我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出深度/...,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否则就是loser。

现实性人生: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所以,就算登不上山顶也没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人过着一种潜在性人生,如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言:

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他也点明了原因:

西方社会并不鼓励人们去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或坦然面对人之将老,欣然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实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至于贫穷和卑微,则更不为社会见容。

然而,在哲人看来,如果你感觉能够预测到未来,那就说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

因为,“未来会怎样”不是“此时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

重点是专注跳好当下的舞蹈,那样你就一定会到达某个地方,但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目的地。

电影《比海更深》中,儿子真吾问人到中年却依然穷困潦倒的爸爸: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想做什么?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吗?

爸爸愣了一下,回答说:没有。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似乎是一句不得已的自我安慰,直到我听到真吾奶奶说的一句话:

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性的焦虑?

确实如此,“山顶”不过是我们想象的产物,但我们却用它来判断人生的成功与否。

而且,难道没有抵达所谓的山顶,人生就白活了吗?

绝不是这样的,每一个用专注和热情灌溉的当下,都值得庆祝。

如何活在当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想给你4个建议——

1.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接纳现实。

焦虑时,我们对于当下的现状一定存在某种抗拒。你可以观察一下它来源于哪里,如:

离考研只剩4个月了,我还有好多没复习,好烦;

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了,照这样没多久就写不出文章了;

唉,就我现在挣这点工资,怎么买得起房;

……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焦虑抱怨时,其实是在否认现实。这种抗拒,会白白消耗我们的情绪能量。

正如埃克哈特·托利所说:表面上看起来是情况在创造痛苦,其实是你的抗拒在创造痛苦。

一个全然接纳现实的人,不会把精力花费在焦虑上。

2. 接着,可以问问自己:有现在能做的事吗?

《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要认识到现在没有任何问题。

只有一些需要在当下处理掉,或者顺其发展并把它看作是当下本然面目一部分的某些情境。

直到它们发生变化了或可以处理了,才去采取行动。

所以,当你焦虑时,不如思考一下:我正在担心的问题,当下能处理吗?

如果有,那就立马去做。如,列好具体的工作计划;完成今日的学习量;......

如果没有,那就放下焦虑,现在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3. 警惕对焦虑的习惯性逃避。

如果焦虑过于强大,我们难以忍受,可能就会下意识逃避。

大学时,有朋友曾和我抱怨:

本来带着iPad去图书馆复习的,但想到压力山大的复习计划,倍感焦虑,不知怎的就开始看剧刷手机。一抬头,天都黑了。

但越逃避,越焦虑。

那要怎么办呢?接纳你的现状,也接纳你的焦虑、自责,不给它们贴所谓的“好”和“坏”的标签。

这样,你就不会通过习惯性的娱乐方式来逃避自我攻击带来的负面感受。

4. 最后,你还可以练习和当下连接。

不论是平时,还是彻底被焦虑束缚时,你都可以尝试下面这2个和当下连接的方法,它们可以帮你恢复内心的平静。

作为观察者,倾听头脑中的声音

我们可能会被焦虑完全裹挟,掉入深渊无法逃出。但你可以试着不带评判地,像打地鼠一样去观察和捕捉头脑里的想法——

比如:我注意到,刚刚头脑里就冒出了一个想法,“好担心明天写不出来文章,那样我就会浪费一整天时间”,马上又有一个想法,“感觉平时看的书太少了,害怕找不到合适的资料”……

这样地持续观察自己,而且不加评判,也许只需要10分钟,你可能就会发现,焦虑开始慢慢消散。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看见心理有一个读者征集栏目#此刻#——邀请大家用手机相机,捕捉当下的一瞬。

因为只有当你开始观察当下,你才会发现可拍摄的主题,按下快门时,感官和思维也自然地与此刻产生了连接。

然后你会发现:

早餐摊老板与顾客的互动很有趣;

树叶在风中摇曳的样子真让人平静;

那边的路人牵着一条柯基狗,屁股一摆一摆的,过分可爱了;

……

这些事物此前每天都会进入视线,你却熟视无睹,因为大脑早已习惯了云游天外。

如果经常用拍照的方式,让自己练习与当下连接,慢慢地,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观察当下的自己:

比如,安坐时观察呼吸的深浅与频次;行走时,感受双脚踏在路上的支撑感;吃饭时,体会不同食物的味道、质地、温度……

那时的你,会进入到一种思维空白的状态——放松而专注,但没有在思考。

多加练习,我们就能被心底散发出来的宁静环绕,回到平和里。

所以,如果你也常常焦虑,真诚建议你参与每期的#此刻#征稿(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投稿),从拍照开始,让自己与当下连接。

... ...

焦虑,是一种不安,不耐,是一种对现状的不接纳。

在它的表层下,还隐藏着一种对自己的怒气:你怎么回事,花了那么久时间,还只做成这样,真没用。

被它控制时,我们的全部精力可能都会用于否认现实,这对积极的改变没有好处。

要离开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不要给现状贴标签——虽然还没有去到想去的地方,但现在这样也不差。

因为,

过去所有的决定,都是当时的你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现在达成的结果,已经是过去的你能付出的所有。

带着这样一种对自己的允许和慈悲,才能接受当下,尽最大努力做出积极改变。

要记得,不是“你很差,要变好才行啊”,而是“你很好,去创造想要的生活吧”。

References:

[1]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被讨厌的勇气[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的力量[M]. 中信出版社, 2013.

[3]阿兰·德波顿. 身份的焦虑[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恐惧症树洞产后抑郁焦虑源码原生家庭情绪管理焦虑症叛逆期外貌焦虑抑郁症回避型人格智商思维反刍女人心理依赖型人格障碍双向情感障碍自卑霍格沃茨情商测试偏执型人格九型人格智力测试职业性格俄狄浦斯情结社交恐惧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