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和叙事疗法
对于加州来访,使用主体间/关系精分方法——更注重当下,更为平等,更为淡化精神病学诊断,更为积极(而非病态化-标签化)地互动,几乎已经成了伦理需要......你再把人家诠释为想和ta家哪位亲戚乱伦,会不会遭伦理投诉,都是两说...
所以,精神分析和叙事治疗、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的合流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势所逼,无有他法也。
但凡一个社会-文化的整体自尊上来了,其民众就不可能再轻易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诠释和界定,或标签化,哪怕是约不到的专家也不行...
须有对社会文化的充分觉察和敬畏,以调整自己所使用之方法。
二、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精神分析
1.
最近几年,常常有疑问:科胡特去哪儿了?罗杰斯去哪儿了?经典的自体心理学去哪儿了?经典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去哪儿了….
其实也是在问以共情为技术基础,为来访者内心资料搜集方法的心理疗法去哪儿了?是不是被淘汰了?
实则没有,仔细品察当代北美的心理治疗方法,尤其是人文科学主义这一脉之疗法,科胡特和罗杰斯几乎已经封神。已然被完全云散到各门各派的底座上面去了。其方法,成为基础性打底的方法论。
2.
然而,就当代自体心理学而言,没有“主体间场”(intersubjective field)---没有两个,互相把彼此视为有充分内在;把彼此视为有思想,有独立感受,有欲望的主体——组建的关系场;
也就是说,没有”人与人“的真实关系——自体这个东西,根本无法被充分形塑和展开。
所以主体间场”酝酿“出自体,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塑造出相对完整的主体性。
所以没有主体间,无以理解自体之形成。
但没有自体,主体间却太飘——失去了科胡特所说的“内在活力”。
只因,吾未见爱人如爱己者——在体视角中,蕴藏着纯主体间视角无法企及的活力;
所以没有主体间视角,自体将陷入单子主义,唯共情主义——在临床实践中,会缺少分析师自身真实的卷入,缺少真正的”互-动“色彩。
在主体间和自体两个纬度中游弋,抛开这些名相,不执念于它们。
也就是沉浸在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中倾听————但允许自己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回应~~在这两种治疗性动作所构成的连续体中,反复游走。
3.
缺少共情沉浸,你没有回应的基本信息来源;
不允许回到自己的世界,你没有人的特点——只剩下被刻意练就的”共情技术“,和所谓的“自体客体功能”。
不断在自体和主体间,共情性倾听-自主性回应间游走。
因此根本无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矛盾和冲突什么。
也不需要再问自体和人本去哪儿了?它们在转化,但没有被替代,也无法被替代。
当代美国人,被孤独搞得七荤八素,因此这里的时代精神,也呼唤关系革命和主体间转向,以应付这越来越显著的孤寂和.....
三、CBT和精神分析
真是一本好书,理论和案例,研究和实践,量化和质性方法结合得很好的一本有声书。
但作者对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的批判是过时的,这也是CBT治疗师/研究者们经常犯的错误:总是以弗洛伊德为靶子,来对当代进化了120年的精神分析做出时空倒错的批评。
无论如何,它让我对CBT的理解更系统、更细化、更贴近活生生的来访。流派间理应彼此尊重和学习。我不认同你的一部分,但并不妨碍我欣赏甚至整合你的另一些部分。
还要赞一下亚马逊audible的great courses系列,请来讲的人真是不错,几乎不让我失望。
四、内外一致的方法
在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下,如果我们可以在咨询中逐渐找寻到自己钟爱的,且于来访最有效方法。
而在研究和写作中能综述且发展此方法。
后在教学和督导中再能传授和推广此方法。
会给人一种从内到外极一致的满足感。
就好像修齐治平那样内外连贯一气,没想成就什么,却因为喜爱和有效,而最终成就了很多那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480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12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9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3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38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