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结婚了,和他曾想要分手的女朋友。
本来,他们是异地恋人,女生在老家当教师,男生在城市中跑业务。
异地的原因,让女生产生很多焦虑,她需要朋友时刻的定位、信息的及时回复、每天必备的甜言蜜语...渐渐地,朋友觉得疲惫,希望结束这段恋情。
但是,女生并不允许“分手”二字的提及。她自残,把割伤的手腕拍成照片给朋友看。
吓到的朋友,害怕恋人真的想不开,不再敢提分手之事。
最终,经过多次挣扎和思量,他选择回到老家,与她结婚。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恋人选择“自伤”的行为,挽留另一半。被留住的爱情,就算进入婚姻,也不会留出让人喘息的空间。
这已经不再是“爱”,而是生命的依附。
知乎有不少帖子,用自残、喝农药等方式去留住恋人,并且是真的实施“自我伤害”行为的人。
“分手”太让他们恐惧了!
《执迷》一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说,将自己和对方囚禁在爱情牢笼里,如果对方想要逃出,便做出自我伤害或伤害对方事情的人,叫做执迷者。
往往,执迷者并不自知,TA只觉得自己深爱着另一个人,却排除了对方“不爱自己”的可能,或者说,TA拒绝承认这种可能性。
使之在这场恋爱的双方,陷入了你退我进的局面。
我们对这样的局面或多或少有些熟悉感,它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人之中或者自身便是参与者。
他们在爱情中,会呈现以下四种特征:
1. 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也许相处并不久,但不妨碍TA认定对方,无时无刻的想念对方,而失去爱情之外的生活。
2. 对对方有强烈的渴望,但又难以被满足
需要对方不断的承诺、无限的陪伴,但总是觉得不够,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
3.已经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说感觉身体上或精神上得不到对方
客观上,对方很清楚地表达了拒绝自己的想法。但是TA会否认事实。比如:出轨的恋人,其实只是在逢场作戏,只有自己是真爱。
4. 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不受控
确切的被拒绝或者意识到无法得到对方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伤害自己或对方的方式来挽留这段感情。
其实,每一段爱情的开始,都会充满着对恋人和未来的幻想。不同的是,健康的“迷恋”时间是有阶段性、相互的,并不会影响到双方关系。“执迷”则不同,在爱情中,TA的感情需求会逐渐变多、患得患失,使得对方会有窒息感。
通过这样较为具体的特征表现,我们可以借之去加以识别,不管是对己或他人,多一个选择和调整的机会。
为何会有人在恋爱中,陷入“执迷”的状态呢?
在他们内核中,有一种挥之不散的“匮乏感”,这种感觉源于生命最初时期的“被抛弃感”。
婴儿和母亲原本是一体的,婴儿的生命依附在母亲身上,这种状态是一种既温馨又恐怖的事情。
恐惧是怕被遗弃,温馨是能够享受一个人全副身心对你的爱。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母亲是有限的,她无法完全满足孩子。所以,孩子势必要经过“分离”走向“独立”的阶段。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这个阶段称为“过渡阶段”。
有些孩子创造出看不见的小伙伴 、幻想世界、或者其他的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渡过分离,走向独立。
但有些孩子,在早期就要面对家庭解体、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新成员诞生、幼儿双亲离世等因素,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合理的解释,便会感受到强烈的“被抛弃感”,而导致这个阶段无法顺利完成,内在的孩子的成长停滞于此。
停滞的阶段,势必会在成长时期重现。
隐藏在内心、想回归到最初与父母在一起的需求,在恋爱中,最容易浮现出来。
这也是因为,情侣是成年人最亲密的关系。在关系中,“恋人”会不由自主地将父母的角色代入到另一半身上,不停地索求“合二为一”的亲密。
而一旦遭受拒绝,蛰伏在内心的孩子对抛弃的恐惧感也会被激活。
所以,被拒绝的痛苦不仅是当前的对方的拒绝,而且还来自于自己对于过去的恐惧。不断重叠的痛苦,让拒绝看上去更加难以忍受。
苏珊·福沃德说,“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必须是你,而且只能是你,有能力、有动力、有责任地去完成这项挑战。”
只有我们才能拯救自己。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朋友是一个“执迷者”,这里提供了两个转变角色的方法,希望你或者给予TA去尝试帮助自己!
与内在的小孩对话
你不需要为童年时期遭受过的任何形式的拒绝负责,不需要让内在小孩替代现在的你去处理和面对感情。
为TA的行为画出一条界限,让TA知道到哪儿该停下来。
这种对话的方式,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进行。
首先,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关掉电子设备,在对面摆一张空椅子。
然后,看着椅子,发挥想象出那一个伤害你的孩子,现在就坐在椅子上。
坚定而温柔的注视TA说,该停下来了! 告诉TA,“你不要再伤害我了,不要用任何极端的方式去胁迫一个不爱你的人,我需要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去找TA、不要打听TA了!”
当你在做这个练习时,肯定会浮现很多画面和想法,把这些都说出来。没事的,不用羞涩也不用害怕有人听到,你很安全,你需要和这个小孩说说话。
这个练习,可以每天都进行或者有想法时就开始也行。并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只需要你通过声音让自己听到、感受到!
书写执迷日记
你需要对自己的执迷模式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书写便是很好的方式。
你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日记的内容,这个时候会更加客观地看到,原来自己是这样感觉、这样想、和这样做的。
日记形式:每当你心里想着都是恋人时,或者与对方接触时,就记录下来;
日记内容:想法、感受、行为、结果。
举个例子:
刚分手的晚上,你一直等着TA给你信息或者打电话求复合。这时,你听到信息的声音,开心地期待着TA复合的信息。没想到,打开信息一看,TA写了“互相删除”信息。你感到很愤怒,决定用自残的行为来告诉TA,你不能没有TA。
在这个例子中,“TA会找你复合”是想法;“等待信息或电话”是行为;“开心、愤怒”是感受;“自残”是最后的结果。
根据这种形式,花费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把自己应对分手的方式记录下来。
之后,从执迷的行为入手,改变具体、显现的行为以影响惯性的思维方式。
首先,警惕“触发物”。触发物是让你产生“想法”的情景、物品、或者是情绪,上面例子中,手机就是触发“TA会找你复合”的物品。
然后,在“触发物”贴上“执迷标签”。如果是手机的话,可以设置一个“停止与对方联系”、“停止不可能的复合想法”等屏保内容来提示自己;如果“触发物”是一种情景或者想法,比如,你难过时、去某个地方时,想起对方或者进入幻想时,提醒自己“这只是你的执迷”。
以上这两种方法,是从情感、认知、行为的方式进行调整的,每一个环节的转变都会带动着其他环节的变化。
改变的过程势必很痛苦,但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经过这样的蜕变,才会真正让你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
祝好!
参考文献: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苏珊·福沃德
作者:恰好,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恰好的文字,恰好的你和我。
编辑:刘祎
文中插画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60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02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5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9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880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