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了之前经常在视频里边给我们充当一级演员的那个人,也就是副店长陈雨樵。安慰记是我和副店在17年的时候一起做的,但是后来他沉迷咨询无法自拔,就很少上镜。
但是大家知道我现在是开了三个节目,更新很频繁,所以就准备请他出马,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挑选的这本书,叫做《突破天性》。
我们先想象一下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在人多的场合会躲进厕所,甚至还要抬起双脚避免被别人认出来。那如果让他做一场TED演讲会是什么样子的?Ta也许会发抖、会忘词、甚至说不出话来。但也可能是这样的。
这位就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布莱恩.利特尔教授。他是哈佛最受欢迎的教授,是激情澎湃的演说家,人格心理学大师,同时他也是个内向的人。
利特尔教授本身就是突破天性的代表,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我们都可以做到《突破天性》这本书所写的事情。把“人格”特质扒的明明白白。包括人格是否可以改变、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以及我们怎么突破自己的局限。
如果你对自己不太满意,觉得自己的性格束缚了手脚,那么我很推荐这本书。
像向日葵一样生长
人格大概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描述一个人Ta自身的特质的形容词。比如说有责任心、随和、外向等等。
很多人说人到一定年纪就定型了,但利特尔教授说,“人类只有一半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还有另外一半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突破天性。
我们的人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源本性,这是天生的;第二层是由环境影响的社会源本性,也就是第二本性;第三层我们可以称它为自由特性,是由我们特有的动机所引导的。
我们可以把人格想象成一棵向日葵。
生物源本性就是葵花种子,携带着每个人特有的基因信息,它是本能的那个“我”。社会环境就是种子生长的气候和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着植物的长势,社会环境也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小到原生家庭,大到城市、民族,对我们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因和成长环境是无法选择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形象。不过身为一株向日葵,我们还有一个让自己改变的法宝,那就是我们心里的阳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这就是每个人的“特有动机”。
那些想要“做成”的事情,就像东升西落的太阳,会引领你改变你的人格属性,形成自由特质。它可能是你喜欢的职业特质,也可能是因为爱一个人想变得更好。但它的本质都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理想的追求。
比如一个古板深沉的人可能为了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生日party而突然变得活跃。一个腼腆羞涩的人也可能为了追求心爱的女生鼓起勇气当众表白。
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我们可以突破自己的习惯。但是自由特质可以是武器,也可能是毒药。它让我们更接近理想的自己,但又可能因为违反天性让人压抑痛苦。
而这本书中就引导我们,在不违背本性的同时,形成自由的人格。
给自己的秘密花园
书中有个很美的比喻,说这是“我”和“我们”的舞蹈。这个“我”就是自己的天性,是你现在人格当中相对稳定的部分。而“我们”则是诸多的自由人格。如果我们想充分的施展自由人格的能力,就要先安抚好那个本真的自己。
很多人说到改变就先列出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说一年读50本书、主动和人搭讪、低声说话控制情绪等等。但当你真的开始这么做的时候,你可能感到的不是开心不是兴奋,而是“这样做好辛苦”。
美好的目标带来的却是痛苦。可能在一方面努力改变,而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补偿自己。比如在公司努力奋斗,努力和同事维持好关系,努力减肥积极向上,但回到家之后,独自一个人又暴饮暴食,感觉自己的情绪暴躁 一点就着。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自己”发出的求救的信号。
我们想要改变就需要先安抚好内心的自己,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小生态”,就是个体生存所需要的保护空间。
当我们的本性与环境氛围相匹配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幸福惬意。我们需要主动为自己的本性营造一个能充分的释放自己的情境。
这就好像一个具有复原功能的结界。其实自己的本性想要的不多,它只需要一个可以控制喘息的空间,一段和自己相处的空间,就能满足、获得安宁。
对于利特尔教授而言,卫生间就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小生态”。他演讲和报告的间隙就躲进卫生间,这是他和自己的一个约定。设计这个“小生态”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找到自己真实的本性,比如说通过情绪保持好奇来探寻自己真实的需要。
二是这个“小生态”,是你主动为自己的本性营造的,是由你来掌控的。要让自己天然的“我”觉得是被重视的,对自由人格有一种可收可放的控制感。
以前我们也做过“给自己一个喘息空间”相关的视频,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里推荐大家可以设立一个“保护协议”。跟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约定好,什么情况下你需要一些自己的时间。比如在卧室门口挂个牌子提示。或者可以约定好,多长时间可以有一次独自的旅行,确保你有机会进入你的“小生态”来修复你的元气。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给自己设计的一个“小生态”,就是在我自己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在我开车的时候,如果有段路我很熟悉,不用听导航,那我就会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天马行空地想我想的事情。让自己进入到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那这个时候我就会恢复元气了。
请让我自由绽放
我们的本性就像是根,而自由的人格就像是枝丫,可以伸向很远的地方。只要呵护好自己,安抚好自己,就可以迎接改变了。
很多地方都在教我们怎么设立好一个计划,比如将计划拆分成可行的步骤,定期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反馈等等。但是我这里更想说的是,这本书提醒我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计划。很多计划实施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像攻坚战一样很难长期坚持。
为什么呢?也许这些计划不一定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我们的计划中有很多并不是真的被自己认可的。想减肥,可能是因为别人觉得你胖;想阅读,可能是因为大家都说读书有很多好处;想努力学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家人希望我们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总之,它是与他人的要求相关联的。
这些计划虽然对自己有益,但却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这种“你应该怎么做”的计划会让我们的生物本能感觉到压迫,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动力。因为这些并不是你想做的。而那些能让你清晰地感觉到“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计划,才有可能长期地实施下去。这里我给两个建议:
一个是检查自己的计划表,那些不是发自内心认同的可以先暂停、暂缓,不要去执行。
那如果真的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核心计划”,可以通过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改变自己认识这个计划的方式,重新界定个人计划,将“计划”和“自己”更多地积极关联起来。
比如书上就介绍了一个实验。一般情况下宾馆的保洁员认为打扫房间是很枯燥无聊的,这是在给别人干活。所以会拖拖拉拉的,缺乏动力。但实验员对一部分人说打扫房间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身体,非常有利于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之后一段时间,这部分保洁员做清洁的速度和整洁度都有明显的提升。
我们去做自己必须完成,但是有些压迫本能的计划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看看它和自己有什么积极的联系。比如写报告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展现你的工作能力。参加相亲不再是应付父母的催促,而是在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子,尝试去认识一些有趣的人。这些都是很好的转换。
突破天性,也是在重新审视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义自己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有人会为改变自己而感到困惑,觉得这是虚伪的,会迷失进去。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那个天生的“我”之外还可以有自由的人格。可以有多个自我。人生就是“我”和“我们”的舞蹈,保护好那个最本真的我,就可以让更多的自我自由绽放。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843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5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98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23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42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