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如何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解忧杂货铺 2021-02-23 15:13:33 心理百科

岩心,我发现我还是不太能接受父母老去的事实…感觉一切都太快了,就这么降临在我的头上。我还没有准备好啊。

展信安,岩心非常欣慰收到你的来信。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新春已经到来,无论是就地过年还是回家团聚,春节总是能点燃人们对家人的牵挂,岩心也希望可以用今天的回信帮助你宽心,缓解对于父母老去的焦虑与担忧。

岩心在众多来信中发现,疫情期间和年关将至,是这些困扰最高发的时段。猝不及防的疫情和一如既往的节日给奔波劳碌按下暂停键,慷慨赠予人们回归家庭的机会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揭开了人们平时由于忙于工作学习而忽略的残忍事实:隔着屋子喊妈妈,她好像很难听到了;爸爸刚放下的手机一转眼又找不到了;爷爷下楼每一步都要扶着扶手了…时间在我们不曾察觉的时候,偷走了家人的活力。

《孔子家语》通过孔子和皋鱼的对话,记录了这句流传至今的名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千百年来,这句话令无数人痛心疾首。但到底怎样做,才能抢先于时间,让“亲不待”的遗憾转换为与家人的天伦之乐呢?岩心今天就想和你探讨这句话在当今更重要的启示。

在岩心看来,这句话的击破点在于“欲”字。想要孝敬父母、与父母共度更多的时间的心情是人之常情,但大多数人犯的错误是:止步于“欲”,却很少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而在错失良机之后再扼腕叹息“亲不待”。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养”?岩心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养育了四个儿女,但晚年却无一人孝敬,孤苦的老人在去世前不仅独居无人照看,连被子都是破的。老太去世后,儿女赶来在棺前痛哭,每人都带来一条精美的被子供奉,四条被褥将棺材挤满,竟无处安放老太。这个极端悲凉的故事用简短的文字刺入人心。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停留在“欲养”而不是“去养”,让时间趁机钻了空子,一点点偷走了至亲?

独生子女的时代,人们感叹赡养父母养育孩子的压力太重,世界瞬息万变,裹挟着人们不断被迫加快生活节奏。“还没干出点成就回报父母,父母却已年迈”是很多人的难题。其实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孩子取得丰功伟绩衣锦还乡,而是点滴入微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专家如何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

岩心想分享给你不久前的一条热搜,内容是一位网友晒出的朋友圈运动榜截图,吸引人的是“姥姥的点赞”。留言热榜第一名如是说:“老年人可能也没有什么别的话常和你说,他们的关心,就是不间断地每天给你的运动圈点赞。”

其实,恰是这些再小不过的事情,蕴含着长辈未曾体现于言语的爱,也是我们从“欲养”到“去养”的起点。岩心在这里提供了一些tips,趁着假期,用这些方法回应父母的爱叭:

Tip1:不要把手机带到饭桌上,让每一餐饭,成为纯粹的和家人共处的时光。

有些人感到和父母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了,父母也越来越不爱主动说话,那么饭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不是每位父母都善于言辞,但几乎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暂时地离开手机的世界,用心陪陪自己。夸夸爸爸做的菜,听妈妈话话邻里家常,让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真正地在和他们共处,是重要的表达爱的方式。

Tip2:在刷短视频的时间中抽出几分钟,看看爸妈转的链接。

微信普及之后,父

母的唠叨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好像每天都能收到几条让人啼笑皆非的短视频或着营销号链接。不妨抽出一两分钟浏览一下。哪怕反对文中的观点,温和地向父母说明,远胜过对话框中永远只有来自一方的信息。每一辈人的观念都有深刻的时代的烙印,能够让父母的观念更加科学当然最佳,就算父母坚持,也请你像他们在小时候教导你一样,对父母更耐心一些。当你和朋友彻夜长谈,和恋人坚持互道早晚安的时候,也想想,用当下流行的“火花”计算,和父母之间的火花是不是经常会断?从一句早晚安,一句吃过饭了开始,多给父母一些回复叭~

心理专家如何看待“子欲养而亲不待”

Tip3:如果父母的脚步追不上这个时代,亲自伸手拉拉他们。

如果大学的科目可以自主选择,你会最希望学习什么?一项老年大学发布的问卷,得到比例最高的答案是:“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手机承载了父母和家中老人想让生活更丰富一些、能够和孩子更近一些最恳切的希望。趁假期在家,教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使用智能手机,分享给他们一张照片一句语音。让他们知道,他们拥有更多样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生活,了解你的生活,参与多彩的世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间的流逝的感慨是唯一穿越时空一直持续的东西,除此以外,我们只能不断地与时间争夺,没人可以阻止时间的无情,最好的办法唯有停止无谓的忧虑,将注意力集中在兑现“欲养”的念头。

或许你会问,岩心的回信,好像没有告诉我到底怎样破除对于父母老去的恐惧和担心?岩心的回答是,不妨直接去试试上面的小技巧。毕竟,面对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来化解。

担心“亲不待”?就别让他们再等待了。去爱,就现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叛逆期心理医生倾诉思维反刍社会心理学回避型人格社交恐惧症容貌焦虑智商负面情绪焦虑症心理医生分院测试男人心理孤独症冥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亲子关系心理测试智商测试职业性格强迫症心理咨询情商产后抑郁症依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