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我总会陆陆续续接到许多刚刚高考完的求助者。几天前刚刚做完心理疏导的一个男孩,更是令我记忆深刻。
他见到我之后,
第一句话是:“我想让我爸妈离婚”。
第二句话是:“我宁愿死也不想再跟他们在一起生活”。
男孩叫小华。
他的父亲平时有大量的社交应酬,而母亲是老实朴素的女性,不善社交。大概五年前,男孩的父亲开始携带“阿姨”一起去社交应酬,母亲在家以泪洗面,那个时候还在上初中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劝母亲离婚。母亲听罢反倒扇了孩子一耳光。
说道:“胡说八道!这个家不要就不要了吗!”满脸委屈地把儿子推开,然后自己跑向了卫生间。
从那以后阿华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看着眼前的父母阿华的嘴角永远提不起笑容。
每次和母亲谈论这个话题,回应在耳边的永远是这样的话。孩子觉得担子很重,觉得自己,才是父母无法得到“幸福”的包袱。
据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2015年《中国婚姻家庭状况研究白皮书》的统计,在中国,类似这样关系扭曲的婚姻家庭有很多,数量超过50%。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由于年轻时,自己对婚姻、爱情不负责任,匆忙地选择对象,然后草草结婚。
其中很多夫妻甚至三观完全不合,相看两厌,自欺欺人认为时间也许能带来感情,但是相处过程中却完全不能相互理解包容,结果导致人生婚姻得彻底失败。
有的人当即之下选择离婚;有的人,则因为心态不平衡而出轨;还有的人因为害怕名声不好,或者经济、情感不独立等原因,不敢面对现实,活在自己幻想里。然后把心中的压力发泄到孩子、亲人身上,把错误归到孩子身上!
“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该生你”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你就快考试了,我不想让你分心”
“我不能让别人说你是没爸的孩子”
“除了你,妈妈什么都没有了”
自己的这种做法,给心智还不够成熟,思想不够独立的青少年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以至于很多孩子多年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都无比懊恼与气氛。
童年时期的遭遇,对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健全,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伤害。
婚姻失败者,潜意识渴望通过控制孩子,寻找安全感。
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中,相对弱势一方会有极强的失控感,于是潜意识里往往会向外界寻找更多的控制权,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得到巩固——加强对孩子控制是达成这一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在以往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些为“孩子不听话”而苦恼的父母,想让我们交给他完全掌控孩子的办法,其中包括孩子的情绪、性格、生活状态、学习等等,这几乎已经涵盖了一个孩子生活的所有方面。
他们哭诉自己的孩子回家之后,立刻回到房间紧关房门,饭桌上也不怎么说话,有父母同时在的活动不愿参加。
他们不知道,孩子不是在躲避与父亲或者母亲的交流,是在躲避父母的控制。过度的控制已经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抑感。
压抑感
(Depressed psychology):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这种感觉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它所引发的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对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极大。
父母对孩子的辱骂,会让孩子在心理,觉得自己活着没价值。
父母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会根据父母的喜怒哀乐来评估自我价值。父母情绪状态不佳,孩子会对自己评价,会非常低。
潜意识里会让他们认为:我让父母不开心了,是我的原因。
于是,内心会产生自责,开始攻击自己。在中国,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让孩子有过这样的感受和经历。
这些婚姻的失败者把孩子牢牢抓在掌心的同时,还习惯用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加重孩子对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例如:“你和你爸一样就是老天爷派来惩罚我的。”或者“妈妈不是不想离婚,而是怕耽误你学习/考试/找对象······”,“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全都变成了重担压在孩子的身上。
自我价值感
(a sense of self-worth),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重视,收到良好的评价,所产生的积极情感感受。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自我价值感越高的人,朋友越多,幸福指数越高,并勇于也乐于承担责任。而反之,自我价值感丧失的人,遇到问题喜欢逃避,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怕别人不愿接受自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越是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在学校和平时生活中,就越容易出现问题了。
生活在父母冲突下的孩子没有幸福感。
现如今,全民小康,吃喝不愁,而幸福感,就成了是每个人生活的主角。
心理学者Carol D.Ryff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潜力”,并发展出六维心理幸福感模型。这六维分别为:自主性、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自我接受。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直观的了解,父母离婚与孩子幸福感的关系。
父母冲突非常低:
不离婚,幸福感为0.44;离婚,幸福感是-0.23
父母冲突较低:
不离婚,幸福感为0.23;离婚,幸福感是-0.19
父母冲突一般:
不离婚,幸福感为0.04;离婚,幸福感是-0.08
父母冲突较高:
不离婚,幸福感为-0.08;离婚,幸福感是-0.06
父母冲突非常高:
不离婚,幸福感为-0.5;离婚,幸福感是-0.01
所以当父母的冲突矛盾到达较高或者非常高的程度时,离婚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是伤害程度最低的处理方式。
在离婚时,有几点应当与孩子交代清楚:
(1)“爸爸妈妈只是不再适合对方,与你没有关系。”
许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会出现自责、内疚,孩子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好,没有挽留住父母的婚姻,如果不解释清楚,自责与内疚的情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影响Ta以后的人际相处和个人发展。
(2)“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减少,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
在心理学中,父母离婚,在孩子的心里象征着:自己的养育者会离开自己,所以,给孩子一个仪式上的保证,稳定孩子的安全感。
最后,我们来对孩子做一下心理分析:
1、父母都是大人,我支持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从小到大,我对他们俩做出的决定都很有信心。
分析:避开对自己的谈论,避免触发自己的伤感情绪——不要再问我了,我的难过快要忍不住了。(回避型心理)
2、对妈妈说:找个喜欢的!等我结婚的时候,主桌要加两个位子。
分析:控制妈妈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促进父母的离婚进程——你们简直不是我的父母。既然如此,那老死不相往来。
3、寒假该回哪儿呢。好像哪个都是家,又好像哪个都不是家。还是找个男朋友吧,不回来给他们添麻烦了。
分析:逃避——感受不到亲情,于是选择草草地找个依靠。(把上一代的家庭痛苦,延续到了自己的情感当中)
4、总有不相干的人为我操心脑补我的可怜样。
分析:怀疑自己,攻击别人——你们都是凶手。我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
5、喂!别吵了,你们还是分开吧。
分析:对父母给予做法指示——我的心理能量很低了,你们不要再逼我了。
6、以后对家庭稳定有绝对把握,再生孩子。
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你们爱怎样怎样,跟我没关系了。(我要断绝和你们的关系。潜意识中,孩子代表未来的关系。)
后记: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的婚姻为世人传唱,但其实林在此之前深爱着陈锦端,后来因为父母反对,被迫分手。
后来,林经陈,父亲的介绍,认识了廖,两人对对方都心怀好感,于是确定了婚事。
后来,陈也常常上门与林语堂讨论文学,廖每次都热情招待陈,并以姐妹相称,反倒是,林每次都是脸红脖子粗,吞吞吐吐,不知说什么好。
孩子们见到此景就问廖其中缘由,廖则毫不掩饰地大度一笑:“哦,没什么,因为你爸爸曾经喜欢过陈阿姨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47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263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74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878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92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