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据中国日报网报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报告,全球每40秒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男性的自杀率高于女性,只有中国、缅甸、孟加拉等几个国家例外。高收入国家的自杀率最高,美洲是唯一一个自杀率上升的地区。目前推测中国自杀率应该是呈现下降的趋势。
中国自杀情况
最近15年的有关自杀的数据显示,中国总的自杀率及自杀流行病学特征相对稳定。费立鹏等将卫生部死亡率数据推算到全人群,得出中国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基于此估计,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根据WHO的数据,1998年自杀和自伤导致880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占中国全部疾病负担的4.2%,这使得自杀成为继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重性抑郁和脑血管疾病之后,位居全国第四位的重要的卫生问题。
中国自杀的独特性在于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左右。女性自杀率高,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非常高所致——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比年轻男性高66%。
与其他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宗教或法律禁令,因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长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如无法治愈的疾病)的个体会将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他们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或感情负担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在这种宽容的大环境下,那些没有潜在精神疾病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的年轻农村女性,在急性应激状态(如家庭内部冲突)下也可能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和其他国家相似,中国的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图不强)也是女性多于男性(2.5 : 1),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自杀未遂者所采取的自杀方式的致死性高,加上农村医疗保健系统对此进行急救的能力差。因此,与那些自杀未遂者采用不太致命的方式自杀的国家相比,或者与那些急救服务较好的国家相比,中国自杀“未遂”者死亡的比例可能较高,这就导致了总的自杀率升高以及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相对较高。
为什么会自杀?
1. 心理因素
Bancreft等人曾在1976年对128名服过量药物自杀得救后的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多数人表示其自杀明显地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自己最后的抉择交给了机遇或命运。其中33%的人称是为了寻求帮助,42%的人是为了逃避绝望的处境,52%的人是为了寻求解除自己的可怕的精神状态和抑郁,19%是为了试图达到接近或操纵某人的目的。从上面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自杀的动机往往是多重的,自杀可以是人的许多深层次需要的结果(见陈仲庚,1985)。
自杀通常与应激有关。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冲突、被拒绝和分离是最常见的促使年轻人自杀的问题,而经济问题和疾病则分别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最重要因素。与抑郁一样,自杀行为常与生活中失去的事件有关;但与抑郁不同的是,自杀行为也会与“得到”的事件有关,如孩子的出生、结婚、某个家庭成员的回归。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人类的自杀现象都有着自己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相抗衡的假说认为,破坏性的倾向和建设性倾向都是自我指向的,但随着出生、成长和人生经验而逐渐外向。一旦这种外部投注被强行中断,或遇到巨大的困难而不能继续维持,破坏冲动和建设冲动都会转向自己。如果自我毁灭的冲动被中和,就会演变为各种形式的局部自我毁灭和慢性自我毁灭。如果自我毁灭冲动遥遥领先于建设冲动的中和作用,其结果就是立即发生戏剧性自我毁灭,即通常所说的自杀(门林格尔,2004)。
认知的因素也许是预测自杀的最有用的因素,其中无望感是最常见的。在一项对表达出自杀想法的住院病人的十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无望感是最终自杀者最好的预测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同样适合于门诊病人。通过对自杀幸存者和自杀成功者的研究,E. Scenario对自杀者作出自杀决定的要素作了总结。
(1)与心理需要直接相关的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
(2)自我否定,一种不包括心理痛苦的自我图像。
(3)一种标志性的压抑感和对生活中行为的不现实的限制。
(4)孤独感,一种被抛弃感和失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支持感。
(5)决心自杀的意图,终止生命是唯一的或至少是最好的解决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方式。
正如以上所说的,许多自杀者认为自杀是唯一摆脱自己痛苦的方式,在他们的遗书中常常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真正自杀者的痛苦是别人无法假造的。有趣的是,一个真正的自杀者,其遗书中也会包括许多中性的内容,如指示、警告及他死后该做的事情的清单等。但是并非所有的自杀者都经历了完全的绝望,根据Farberow和Litman的研究(Acocella, 1996),只有大约3%~5%的有自杀企图者真的决定一定要死。另有30%的人被研究者称为“生存还是死亡”者,这些人处于生与死的矛盾感情中。余下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尝试自杀者并非真的想死,但他们的确真的尝试去死了,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家人和朋友他们的痛苦。对于后两种人来说,他们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处于危险中,事实上,许多人这次没有下决心,但下一次就会有更大的决心。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看自杀,认为自杀是习得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视自杀行为为操纵行为,是一种“呼吁帮助”的行为,即通过自杀行动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66%的自杀未遂者应用操纵机制(张朝阳,2001),如阻止别人离去、中断关系或企图在其他一些方面控制另一些人的行为。自杀行为可得到很多正性强化物,包括周围人对其注意的增加、关注或爱护的表达,或使别人受累等;负性强化物包括使其摆脱应激性处境而住院,从而缓解压力,逃避现实的问题。
2. 自杀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因素
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对生命价值的看法或是自杀议题,各宗教有不同见解,但一致的是,多数宗教是反对自杀的。
在中国的传统儒教文化中,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殉夫),自杀在文化上是被接受的,甚至是受到政府和社会鼓励的道德的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E. Durkheim将自杀看做为是发生在社会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社会控制之下的一种行为。他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系统,因而也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时至今日,人们也认为社会经济因素会对自杀率产生影响。在大萧条时期的1932年,美国自杀率较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时期,西方自杀率也比以往上升了(Acocella, 1996)。
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社会变动对其是有影响的。例如,在传统的社会群体中,自杀率较低。在新几内亚的Kaluli部落中,自杀现象看来并不存在。Kaluli人的社会是传统的、紧密联系的、非工业化的,他们有稳固的家庭、稳固的社会结构以及长期保持的信仰和习惯。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离开家庭,离开出生地,在社会经济阶梯中上上下下。人们必须自己靠自己,而这使他们无助感明显地提高了,增加了发生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
与自杀相关的因素
(1)年龄。一般来讲,一个人自杀的可能性与年龄呈函数关系,男性尤其如此。在美国,企图自杀的高峰年龄在24~44岁之间。14岁以内的儿童自杀少见,而10岁之前尤为罕见。10~14岁自杀率为每年1.1/10万,15~19岁为13.4/10万,20~24岁达26.5/10万。中年自杀率相对稳定,但到老年又有所上升(张朝阳,2001)。大多数自杀发生在人际关系不协调或有其他严重生活压力的背景下。
(2)性别。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企图自杀者中,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而在自杀成功者中,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这是因为男性更多的选择致命的自杀方法,如枪击自己。不过,我国是一个例外:妇女的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均高于男性(王希林,2000)。但近期的资料已指出,女性的自杀成功率正快速提高,这种变化可能与社会文化变迁有关,包括性别角色的变化。
(3)婚姻。离婚、守寡、鳏独者的自杀率较已婚者都高(张朝阳,2001)。单身者的自杀率为已婚者的两倍;没有子女的女性较有孩子的母亲更易于去自杀。
(4)职业。有一些职业也有较高的自杀率,如医生、律师和心理学家。女医生和女心理学家的自杀率为一般女性的3倍,而男医生和男心理学家的自杀率约为一般男性的2倍。但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见得一定可靠,因为越是这样的一些高知识和专业的人群,其死亡越容易被仔细地检查,自杀者也较多留下遗书。
(5)经济状况与教育水平。一般而言,收入低者自杀率高,教育水平与自杀率呈负相关。
(6)疾病。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常见因素之一,10%~15%的抑郁症病人会自杀,三分之二的病人有自杀的念头。WHO(1985)的报告表明,59%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观念。除了抑郁者外,还有这样的一些人更易自杀,如物质滥用者和酗酒的人(尤其在其自愿或被迫戒断期)、老年人、分居和离婚者、独居者、移民。先前有过心理疾患的病人有较高的自杀率,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女性自杀率是正常人口的18倍。一项对250名情感障碍病人、170名精神分裂症病人和109名对照组的40年的随访研究表明,情感障碍病人有14%的自杀率,分裂症病人有4%的自杀率,对照组自杀率为零(见陈仲庚,198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080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3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260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6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132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