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作者:简单心理 2020-02-08 18:03:50 心理百科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这两天线上办公,编辑部同事们的情绪都已经跌落到了谷底,尤其在昨晚李文亮医生去世之后。暴露在铺天盖地的坏消息中,写文章这项工作变得异常耗竭。

疫情发展至今,我们见到的魔幻事件已经很多。但越在这种时期,越需要理智的讨论一些问题,比如最近越来越频发的“瞒报病情”现象。

当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隔离,“瞒报”便成了当下疫情的最大敌人之一。相信你已经看到许多瞒报病情(他们可能已经自己发烧、去过疫区,甚至已经确诊),导致多人感染、隔离的报道。

比如,一位山东患者因为隐瞒情况外出聚餐,导致68名医务人员被隔离。

比如,晋江一名男子从武汉返乡,谎称自己从菲律宾回来,然后参加2场大型宴请并担任喝酒划拳主力,划得4千多人居家观察。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大家愤怒,批判,怒斥他们“非蠢即坏”、“搅乱一锅粥的老鼠屎”。可从心理学角度去讲,我们又偏偏不能过度苛责他们。(这也是大家最近情绪低落的原因,必须要在理性和感性当中反复挣扎。)

在隐瞒肺炎病情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对疾病和自己的歧视,这又来源于大众对肺炎群体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也许会是一件你“理智可以理解,情感难以接受”的事。但在当下疫情控制的关键时期,这绝非小事。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什么是疾病标签下的污名化?

针对疾病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社会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

刻板印象:指整个社会对于传染病的一种错误的、固化的认知(如:对病毒的传染性、预防措施有错误的认知);偏见: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表现(如人们厌恶、害怕一种可能源自社会外来群体的传染病);最后,歧视是偏见在行为层面的呈现(如:人们会以一种并不尊重Ta的方式,告诉别人离Ta远点)。

诸如“武汉人滚远点”“武汉人自重”这种说辞,我们见得还少么?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主要是因自己生病而产生的羞耻感(shame)。当患者被社会打上一个“有毒“的烙印,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己也不得不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得了病“很丢人“。

害怕。害怕世俗的压力、害怕被身边人“指指点点“,害怕没有面子。必须承认,这种“害怕”在我们的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可以躲开很多东西,但唯独难以躲开来自别人的judge。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去求助,往往就是因为如果别人知道了Ta在做心理咨询或是去精神科,会用异样的眼神看Ta。放到这次疫情中,是一个道理。

就算他们自己有求助的意愿,他的家人、亲朋好友也可能会阻止。“先吃点药看看”“别大惊小怪的”,毕竟在许多人心中,有一个“有问题”的亲人是很丢脸的事情,谁都不想承受随之打包而来的负性舆论。

“如果我的儿子被确诊肺炎了,别人该怎么看我们家啊!”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为什么得了传染病,就那么容易被人诟病? 历史上,许多生理疾病都曾有过被污名化的阶段。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19世纪,肺结核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这种我们现在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无知者无畏,知者不惧,一知半解才最让人心生畏惧。 在一个新型传染病刚刚爆发、医学界对其还没有充分认知的空档里,正式谣言最有生命力的时候。而谣言,正是污名化的第一个助推力。

在疾病爆发初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点冠状病毒的消息,但并不明晰其确切传播方式、预防的手段。于是凭着自己的猜想、以往的常识性认知,再加上不良信息的误导,传染病就很容易被妖魔化。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Chris Crandall在一项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了三个因素,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 责任度 Responsibility:指大众认为一个人所患的疾病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人们认为患者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引起大众负性评价,人们越无法产生同理心。比如,人们认为感冒是着凉引起的,可得了新型肺炎是因为你在关键时期还乱跑引起的。相比前者,后者更令人难以接受。

2. 罕见度 Rarity:某种疾病越不普遍,人们便觉得它越严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这可能仍然源于人类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产生恐惧。这更不难理解,新型肺炎作为最新出现、尚且无解的传染病,自然是众人恐慌。

3. 危险度 Danger:表示在何种程度上,人们认为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然,越感到危险,偏见就越强烈。大众传媒在这个维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铺天盖地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里,你就会看到“15秒感染新冠肺炎”这类说法。却很少有人告诉你该案例的传播链条是待证的(中国CDC),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疾病传染性的恐慌。光从曝光程度和呈现内容来看,人们在之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会加重刻板印象,把假象当作科普,把偶然当作规律,把相关当作因果。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病耻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 耽误治疗,加重恶化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这无疑是双重的负担。

2. 社会排斥、社会隔离虽然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不得不对一些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强行隔离,但这不代表社会应该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对于深陷疫情困扰,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来说,最需要却也最难以得到的就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3. 危害他人如果已经确诊或有了疑似症状,却仍然不寻求专业帮助,否认现实、拒绝隔离治疗,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也会让周围的人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个后果,对当下疫情控制影响是极大的。一个隐瞒病情的人,就能让成百上千人的自我防护措施功亏一篑。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要如何帮助疾病去污名化?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在目前环境下,患者出现“病耻感”从而瞒报病情,并非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

可问题关键在于,疫情严峻,此刻又恰恰是我们必须必须必须,克服病耻感的时候。

有关疾病的事实获取个人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努力

歧视、标签化和病耻感都会让人们羞于开口求助。但是,有关传染病的正确、及时、广泛的信息,有助于消除一定的社会偏见和误解。

当人们恐惧一种疾病的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事实。而非各类断章取义、情绪性扭曲的信息。

家人、朋友们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家庭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如果来自疫区城市/国家的人,感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偏见和恶意作对,这时候家庭成员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边,那么他们便真正成了孤立无援。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尽可能更多地与互助小组连接起来(比如有对接口罩等医疗资源的互助组、求助信息互助组、社会捐赠互助组等等),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度过难关。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当患者们相信“即使告诉大家我得了传染病,我依然不会被抛弃“,当病耻感得到缓解,当没有人隐瞒,这场战斗才离胜利更进一步。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每个直面疫情的平凡人都是英雄

说完病耻感,还有些别的话想说。

当你越了解“病耻感”,往往越能够体会到承认疾病、直面疾病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正如前面所说,现在正是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战胜病耻感,直面疾病的时期。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群体性问题。

今天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被称作“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去世了。12月30日,他首先意识到了类SARS样的病毒感染,并对周围的人发出预警,虽然“吹哨的声音“在当时被湮没了。后来,他因为坚持在一线抗疫,自己也感染了病毒。

他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真相比平反更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而他的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李文亮医生已经被许多人视为英雄。而我们想说的是,那些敢于直面疫情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英雄。

那些认真防护不出门聚集的人,那些不断为亲戚长辈科普疫情严重性的人,那些自愿隔离的人,那些出现症状后不隐瞒的人,那些在前线日日夜夜战斗的人,那些疫情中依然认真工作的人,都是英雄。

面对疾病吧,用正面、真诚地去面对这场疫情吧。

我们需要更多英雄,但不希望再有英雄牺牲。

“让我们温柔地拯救这个世界。”

瞒报、病耻、污名化:什么才是疫情中的英雄主义?

李文亮医生的微博

References: Corrigan, P. W., & Watson, A. C. (2002).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World Psychiatry 1(1), 16-20.Graham C.L. Davey. (2013). Mental health & stigma. Psychology Today.Lindsay Holmes. (2016). Let's call mental health stigma what it really is: discrimination. Huffington Post.Michael Friedman. (2014).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s making us sicker. Psychology Today.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叛逆亲密关系思维反刍女人心理自愈能力孤独症控制情绪职业价值观反社会人格产后抑郁测试心理效应双相情感障碍男人心理心理健康弗洛伊德智商测试智商心理医生心理学心理测评九型人格哈利波特焦虑症依赖型人格源码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