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恋情感的问题有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的恋爱观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呈现出来的恋爱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你知道什么是依恋回避型人格吗?其实我们生活中依恋回避型人格的人还是比较常见的,不少人其实提问说回避型依恋人格可以改善吗?其实,这种类型的人是能够改变的,只不过很难而已!
什么是依恋回避型人格
首先说说什么是回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依恋回避型人格: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后,当他对你有同样感情后,你就会很讨厌这种情感,甚至不再喜欢他。我们常说“注孤生”就是这种人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人格根本不是什么性取向,而是由一些情感障碍引起的心理疾病。
其实依恋回避说到底还是一种自卑,恋爱中你期待对方周末陪陪你,但你告诉他的可能是都行啊,反正我也有事。那如果结果是他没有陪,你可能又会有情绪,要么说一下难听的话,要么觉得两个人不适合。
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面对内心的恐惧,学会为自己的感觉和期待负责。
没有谁是谁肚子里的蛔虫,在爱里,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
所以,不要让一个回避把自己定义,其实回避背后有很多功课要做。或许我们曾经有过类似创伤,但面向未来,我们更多问自己不是我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我想要什么,基于这样的想要,我能做什么。
为什么会有依恋回避?
靠近自己喜欢的人或东西是动物的天性,人也不例外,婴儿天生就会想靠近妈妈,需要妈妈的爱和喜欢,关注和陪伴才能健康的活下来。但倘若在抚养的过程中,妈妈经常对婴儿的需要不做反应,置若罔闻,或者表现出厌恶和不耐烦、不喜欢的情绪,那么,婴儿最初的原始母爱就没有得到被充分的满足,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最初的心理安全感——认为自己足够好,值得无条件的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
缺乏这种心理满足的人即便在跟自己父母的早年互动中,很多也是不够亲密,老是害怕被父母嫌弃、抛弃的胆小、退缩型儿童。由于一般情况下,养育模式具有连续稳定性,当婴儿成为孩童,懂得了语言,他可能会更多的解读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够喜欢和不够在乎。
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得不到关爱,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会产生内疚情结,由此回避依恋。
怎么改变?
找到那些让你不信任的过去,写下来,撕掉。
记住,过去不能决定你的将来!!
曾经那些被忽略的感受,阻挡了你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绝对有值得你信任的人,而在这之前你需要先选择相信 “有”。
尝试打开心扉
如果觉得跟人说话很难,你也可以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哪怕对着草地说说心里话。
接着再尝试向人敞开心扉,这是你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让自己内心敞开去学习信任,并不意味着否定单身。
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那就是所有美好的东西,你都值得拥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79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7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4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52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250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