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35岁,有性幻想,爱追剧,并且喜欢甜宠文
性幻想是可耻的?爱追剧是小姑娘才做的事?喜欢甜宠文里”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情就是幼稚?
不一定。
我身边30-40岁的朋友中,当他们从养娃、工作、婆媳关系等家庭伦理大戏中走出,走到自己的一片内心小天地的时候,性幻想、追剧、疯狂的读甜宠小说……这些,都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慰藉。
朋友A,38岁,性生活不太和谐。本来她对此有颇多不满,可是,到后来,她不得不承认,在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于是,她在性生活时开始浮现出各种幻想,来弥补现实的缺憾。适当的性幻想,提高了他们性生活的品质。
朋友B,35岁,疯狂喜欢追剧和追甜宠小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浸在花样翻新却百变不离其宗的各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里的时候,世界安静了,内心柔软了,那一刻的愉悦,都不想和任何人分享,只是,想起来都是要情不自禁嘴角上扬的。
现实世界往往有诸多局限,所以,才会有“白日梦”这种东西的存在。在我们的“幻想”中,很多理想化形象的出现,弥补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缺憾。
在性中,我们接纳“有的性的冲动并不一定能付诸实践”,所以,才会有“意淫”的出现。适度的想象,是有益的。我们并不需要惊慌失措,或者急于给自己做一个道德的审判。接纳自己的想象,正是承认了现实的局限、对方的局限以及自身局限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这也正是“白日梦”能够带来正向作用的关键原因。
区分想象和现实,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关于“整合”中重要的一课。可是,我们往往会在某些时候,混淆了想象和现实,这就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把现实中的人理想化,或者说,把自己理想化的想象强加于对方身上,一旦对方不能满足,理想化破灭,我们就会非常痛苦。
2.旅行结束,“我失恋了”
最近,我周围休假的人好像特别多。不久前,我的一位来访者也休假去旅行。只是,在旅行回来后,他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抑郁了。
可是旅行不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吗?事出有异必有妖。
在他旅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咨询没有中断,而是通过视频的方式继续。所以,我可以说是“见证”了他抑郁的全过程。
原来,这次旅行中,他“失恋”了。
他和他的她,相识于工作中的一次客户答谢会。答谢会晚宴上,他无意中的一转身,一打眼,正扫到了人群中正在与人谈笑风生的她:那么的神采飞扬,风情万种。
惊鸿一瞥。
他很内向,本不善言辞。可是,这“一瞥”有着致命的杀伤力,也给了他足以走过去搭讪的勇气与动力。俩人自此相识。并在之后的半年里,紧密联系:从谈天说地到生活琐事,从理想生活到家庭身世,无话不谈。虽然,从那之后,俩人没有再见过面,但是,在来访者的心中,感觉似乎已经认识了一辈子这么长久。一个完美的女神形象,在他心中逐渐勾勒出来,并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
她是那么地独一无二,散发着超乎这尘世间一切的独特魅力。在她的衬托下,其他所有人似乎都显得过于的庸庸碌碌、简直平凡得过分。
在他每一个因为生活而失望的日日夜夜中,她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存在。
女神的出现,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降维打击。
上帝早已预备,残酷里另有安慰。
他曾经这样感慨。
他说:如果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一切暂停在这里,是最好的结局。
可是,终于抵不过思念。于是,半年后,两个人相约一起旅行。
这一旅行不要紧。随着旅行的进行,两个人逐渐出现矛盾,有矛盾就有分歧和争执。于是,伴随着分歧和争执,在他心里,对方女神的形象,开始慢慢崩塌。
对方的各种表现,处处指向和他理想中那个让他半年以来魂牵梦绕的“她”不符,他失望极了。失望之余,感觉自己“失恋”了。
为什么“失恋”二字要打引号,因为,严格意义上,这半年以来,与其说他是与对方在恋爱,不如说,在和自己心中那个理想化的形象恋爱。其实,是和自己想象中的一个人在恋爱。
事实上,这段感情,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当想象中的“她”还没有走入现实世界,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时,此时,在他现实的生活中,想象中的“她”就是他的“白日梦”。而这个白日梦,起到了扩展现实世界局限、弥补缺憾的作用。
等他们见面后,就进入到了第二部分:当“女神”走入现实,就进入到了需要进行想象和现实“整合”的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来访者收回自己的各种理想化投射,转而看到真实的对方,以及真实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去评估这段关系建立的可能性。从而,让关系从想象走入现实。
但是,更广泛存在的情况是,我们常常很难收回自己的“理想化投射”,这时,当理想化破灭,我们就会不自觉走入另外一个极端:贬低对方。
3.“理想化-贬低”模式,严重影响深度人际关系的建立
“理想化-贬低”模式指的是:我们会先将客体理想化,一旦发现客体出现和我们理想化形象不符的时候,我们会进而对对方实施贬低。
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对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很大负向影响。这会使我们无法走入一段真实、深入、亲密而结实的关系。因为,持有这种人际互动模式的人,总会在两极挣扎:要么理想化对方,一旦发现对方不完美(这几乎是一定的),就对对方实施贬低,干脆把对方从我们的生活中剔除。
就好像我的这位来访者,他和我诉说了他们在旅行中发生的很多“矛盾”。事实上,这些矛盾并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是:不能有任何矛盾,因为,“理想化”接受不了任何的瑕疵。所以,他不能接受任何和理想情况有偏差的分歧存在。而,分歧一旦发生,他的心里已经把对方划入了“黑名单”。所以,在心理上,他其实已经默默终结了他俩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才会有“失恋”的感觉。
4.如何改变?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如果,你是持有“理想化-贬低”模式的人,你可以尝试:挣脱“理想化-贬低”的两极,往中间地带走一走。
比如,当我遇到“理想化-贬低”模式的来访,这个时候,我会告诉我的来访者:也许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咨询师。但是,如果我的专业没有太大的问题,建议对方尝试去建立一段长期的咨访关系。因为,当走出理想化,并且,不走向贬低,尝试到中间地带看一看,当来访者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咨询对她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起作用。否则,明白任何道理,可能都是徒劳的。
第二,如果,你的朋友中有持有“理想化-贬低”模式的人,你可以尝试:不接投射,你没有责任为对方的“理想化”去负责。
对方的理想化往往会对我们形成投射。因为,我们经常不愿意让对方失望,以及,本能上,我们总会希望维持一个“好”的形象,这时,我们往往不自觉会接对方的投射。如果,我们接了投射,我们就掉入了“投射性认同”的陷阱。事实上,你会发现,面对“理想化-贬低”模式的人,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不会是对方心中“理想化”的那个形象。所以,不接投射,做自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对于拥有“理想化-贬低”模式的人,让自己接纳真实的对方,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两人关系从幻想走入现实、让关系越来越深入而结实的最好办法。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10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80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364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4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155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