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有最开始的动机,才能进入学习状态,想象VS行动 2个回答
在此向大家咨询(或许能给你带来许些思考)。 在我要做一件事前,我会先想象做这件事时的感受,如果想象出来的那个感受是愉悦的,我才有一个初始动机去做这件事。我逐渐形成一种强迫性的习惯,不管做娱乐还是学习我都要预先想象以获得初始动机,但是这种方式得来的初始动机非常不稳定,他可能会被其他不好的事所污染(我所讨厌的事情正在发生时,去想象我就会觉得它被污染了),或是被打断,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会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去做的,比如说学习,所以我就会不断的去想象,躲避污染源,以激发和维持我的动机,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最开始的动机,我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不过这样子太被动了,想象很容易被打断,而动机又不在意识的掌控范围内,想有就能有,而且很多时候不停的想象就会耗尽我的精力。所以我想请教该如何突破当前局面。
匿名网友
2023-01-25 16:45:29
潘淑文 向TA咨询 打赏
袁红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
你有自己的思考,对于困扰自己的问题,也很清晰。
很愿意把我了解的与你分享,咱们一起探讨。
1、尝试了解动机的本质。
关于动机的研究有许多。
你说,自己要先通过想象来获得初始动机。
在学习这件事上,可能尤其明显。
你有想过,在其他方面,也需要自己去想象吗?
举例来说:
喝水、吃饭、呼吸、睡觉等生理需求,你需要靠想象吗?
如果这些都不需要,只是到了需要我们付出一定努力时,才需要依靠想象,我们就知道,我们可能陷于
“做“与“不做”两股力量的争夺中。
动机的本质就是两种:要么为了得到愉悦感,要么为了避免不悦感。
所以,你想象那个感受是愉悦的,就有去做的动力。
如果受到干扰,就不想去做。
“比如说学习,所以我就会不断的去想象,躲避污染源,以激发和维持我的动机”,这确实是很费心力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想一想,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要学习?
不需要把别人说的放在自己心上,而是自己去找出属于自己的动力。
当一项活动本身及结果在脑中较量时,准备活动也就是心中的想象常常是比较辛苦和消耗性的,会成为开始这个活动的阻碍因素。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即使做这个事,不那么愉悦,可是可以让自己避免不快,如总是不学习,对于我们来说,会遇到很多困难 。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不管如何的心情,也立即采取行动,立刻投入学习呢?
2、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个习惯的养成,可能经过了不短的时间。
你也知道,通过想象再行动,太被动了,也不在掌控之内,并且耗精力。
我们可以试着反向思考。
这样的模式曾给自己带来过哪些好处?
一个行为之所以被维持下来,一定是曾经带给过自己好处。
比如,给了自己较好的拖延的理由。
或是想象中的愉悦,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效率较高等等。
我们可以按照《5%的改变》一书中告诉我们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做出大的改变,只试着改变一点点就可以。
比如,以前我们需要想象10分钟才能开始行动,那以后试试,只想8分钟就开始行动。
或是有些不愉悦,虽然并不想做,也带着这样的心情开始做试试。
或者试着换个角度,做这个事情的结果很重要,所以,不论是否让自己愉悦,立刻行动。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有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行动力超强,想到立刻就做。
我以前也总是做许多想象,才去行动,后来,就应用“想到就做”这个方法,减少了许多内耗,效率也大大提高。
即使有些事,想的时候,问题很多,甚至并没想好,但做的过程中,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两个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动机来自内在还是外在。
当内在动机不足时,想办法增加外部动机,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行动。
关于”想象VS行动“,这真的是一个很深的话题。
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
找到自己内在的动机,可能才是突破的根本。
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动机心理学》这本书。
祝好呀!
求助问答
每个女性朋友们心中都会有自己喜欢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们对于女孩都喜欢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比较关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
去看看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饰演的阿菲喜欢上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63。663刚失恋,前女友把他家的钥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钥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对面,举着酒杯,一饮而尽。这个男人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他看着我,借着酒劲,欲言又止,却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个人,驱车几千里,从小城到最遥远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破冰:我们为什么需要和陌生人说话》,作者是:小荻老师,本来当成一本沟通书籍来读,读完几遍之后,这本书实际上更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书中有
去看看试想,现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办公桌前,盯着面前的任务清单,想想周末前还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个人僵住,但心率却逐渐飙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也会从当下的朋友关系、同事/同学关系、夫妻关系、母(父)子关系问到成长过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