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拒绝,纠结与矛盾,该怎么做 10个回答

    我知道我们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当不想的时候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来拒绝。但我也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拒绝。比如朋友邀请我一起玩游戏,我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玩。玩了会开心,但是时间也会过去。我如果选择玩了,是因为我自己想玩还是因为我答应陪她玩呢?所以她来邀请我我就会下意识的不安。且拒绝会让她难过失落,我也会有压力和愧疚的感觉。一两次就无所谓,但她玩的比我多,也就老来邀请我。我老拒绝她心里也过不去。我陷入了纠结与矛盾。我究竟该怎么做呢?

    匿名网友 2023-02-12 17:36:39

杨玥龄
559 人倾诉 好评率 99% 婚姻感情情绪压力两性情感心理健康
找他倾诉
  • 崔淑花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题主!

    你所描述的情况表面你内心的纠结,对和他人接触过程中,该不该拒绝?拒绝之后,你当时想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存在?引出你的核心信念又是什么?

    拒绝别人,意味着你不能满足别人,意味着你很差,破坏了你在别人面前呈现的印象,从而不安和焦虑。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戴上面具来适应社会?性格面具就是你要在别人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类似于印象管理。你想通过刻意地做一些事情(不好拒绝),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有个好印象。所谓的“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我们都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希望别人可以接纳真实的自己,自己就可以放心地敞开心扉,和谐地和别人相处了。

    那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呢?不主动,不拒绝就是自己了吗?我们之所以称为面具,就是不接纳这样的自己。是因为我们不接纳自己是这样的人,然后又屈从于环境不得不做这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不接纳的一种自我强迫。

    其实,有原则的你是你,没有原则的你也是你;内向的你是你,外向的你也是你,你的本质都没有任何变化。你只是多掌握了一种性格,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不同的性格而已,这些都是你。你在某人面前外向,不代表你就是不再是内向的人,你讨好某人,不代表你就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你的自我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真实比优秀更好!改变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张庆仪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好
    我是心探Kelly

    看了你的提问,我给你分享几个小建议哦,希望帮到你。

    题主是个会思考的人,如果你只是沉迷游戏也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了。
    我们去思考也是觉察的开始,想让自己不纠结试试以下的方法。

    记得耶鲁心理学家王枣说,“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决策能力是我们人类大脑最晚进化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做的决策,基本都是因为情绪和本能的驱使。

    三种“不利”的决策行为:

    1:感情用事
    例如题主先考虑自己的感受,你去玩游戏是你喜欢的,开心的,愿意的,这就是好的。
    不管是自己去玩游戏还是朋友叫你,重点是你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怎样。

    我们越早明白,朋友之间感情用事,等于动不动就来一次「信仰之跃」,了。
    一旦开始,自己就会陷入没得选,被动的绝境,这样你会感觉自己被“控制”,被朋友牵着鼻子走。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养成这样的习惯,导致自己不清晰,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有一天朋友还会因为你的拒绝而不舒服。

    通常忍到后面的结果,很多朋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要么就忍,要么就滚
    2:要么是好友,要么断交
    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也不算少。

    所以可以训练自己:
    1:有时候自己想玩游戏,可以主动约朋友,而不是等对方邀请。
    2:对方邀请之后问问自己,如是我想去的,我选择的,我就快乐去玩。
    3:反过来,此刻我不想,学过说No。
    4:我们有意识训练自己,我们会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感受,并为自己负责。
    5:保持边界。

    感情用事会带来一时轻松,但对于你以后一些决策的伤害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会让我们很难保持冷静和客观,如果按照一种模式一条道走到底,时间久了会破坏感情。


    【学会方法论】

    生活中很多人不会自己做决策,完全没有章法。
    例如我身边有些朋友,看到他人喜欢看书,他也想看和对方一样的书。

    其实对方喜欢的书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选择的时候自己不喜欢,因为对方是谋班长,领导而喜欢,那么看书的乐趣就不会很多。

    所以选择之前先问自己或者了解自己,内心真喜欢的是什么。

    生活里很多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好就沾沾自喜,结果不好就怪自己运气太差。

    缺少方法论支撑而做的决策,本质上就是「赌徒思维」和「彩票思维」,导致急功近利、怨天尤人。

    所以我们有了觉察的人会去思考,这是我的想法还是你的想法。

    就例如题主会思考:
    1:比如朋友邀请你一起玩游戏,你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玩。
    如果不想去就说No。当你学会照顾自己就内心不纠结了呢。
    2:玩了会开心,但是时间也会过去。
    时间有些时候也是用来“浪费”的,重点是自己浪费,自己选择的,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不能允许他人总是来浪费你的时间。

    3:我如果选择玩了,是因为我自己想玩还是因为我答应陪她玩呢?
    所以她来邀请我我就会下意识的不安。
    这个问题上面遇到过,题主是个智慧的人,会思考的人,多想想一定会有答案。

    【事前纠结和事后后悔】

    我们成长中,这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所以在开始做决策时举棋不定,好不容易做出了选择,没过多久又开始后悔。
    例如有个朋友拿到心仪的offer,可刚入职就开始消极怠工。
    那么不如去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写下要去的原因。
    也写写不想去的原因。
    哪个选择的原因多就选哪个,同时这样就清晰的记得自己的选择。

    例如有些人恋爱,相爱的恋人走到分手。
    不先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做得好不好,而是开始怀疑选得对不对。
    这样很容易归因与他人,或者陷入自我怀疑。
    可以同样的方法,多反思自己。

    当我们左右为难,如果是漫不经心,又害怕承担责任,那么就不如放弃而止损。
    不如去想想补救措施,或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就如你说拒绝会让她难过失落,你也会有压力和愧疚的感觉。
    那么问题如你说,一两次就无所谓,但她玩的比你多,也就老来邀请你。

    1:来邀请你的人要思考,老邀请会不会影响你呢?
    她心里要不要去思考和过不去呢?
    2:她高兴重要还是你自己高兴重要?
    3:你有理由总是因为她失落,而为了不让她失落去满足她的要求吗?
    4:回到前面,我们遵循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让他人满意,我们唯一能保证的就是自己能否让自己满意。
    ㊗️
    安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张红辉 向TA咨询 打赏

    您好,题主

    通过你的描述,看得出来你很害怕拒绝朋友的邀请,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拒绝会给他带来一些伤害,或者让他对自己产生不好的评价或者看法,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曾经被拒绝过,所以能体会到这其中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出于同理心也会难以拒绝别人。能理解你这样的感受。

    害怕拒绝别人,容易压抑自我的需求和感受,这样也会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会把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其实这样也是对我们自身成长不利的,那么这种害怕拒绝也可能与原生家庭有关,或者自我认同感较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拒绝会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讨厌不认同等等。

    如何破解:

    【1】明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再想想是否拒绝。
    当别人邀请你自己时,你可以看看这件事情,自己想不想做呢,愿意不愿意去做呢?我们可以不看利弊,只看我们享受在其中的过程,是否对我们没有快乐的感受等等,是否自己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如果不想,那么我们可以委婉的拒绝,避免给别人带来伤害。

    【2】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并不代表不好。
    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如果我们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情或者是达不到对方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委婉提出自己的拒绝,这是尊重边界的行为,也是能够对自我负责的表现,并不代表不好的行为。

    【3】提升自信,提升自我认同感,学会对自己负责。
    这种情况下就是我们不必在意拒绝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有自己的信心和价值感,也能认同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符合自己的需求,也知道这样做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提升自信可以做一些事情,坚定我们内心的力量,锻炼自己的勇气,提升自我认同感。

    最后,学会拒绝,也要看到拒绝之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其实拒绝过后也并不会产生特别糟糕的结果,只是我们把这种结果放大,它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拒绝之后影响到了你们的友情,那说明这段关系并不值得,也经不起考验的,不要委屈自己,学会看到自我感受和需求,提升自我认同感,这是爱自己的表现,也不会让自己活得过于压抑。

    以上拙见希望对您有帮助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朱晨波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费咏梅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

    从你的描述当中,我发现可能内心有两个矛盾冲突,正是因为这些冲突的存在,让你陷入两难的境地,让你内耗。

    1、面对这个朋友的邀请是接受还是拒绝?

    这可能反映出你和这个朋友之间的关系,你对她有点矛盾,如果你很接受她,你很在意这个朋友,可能你不会有这么多的纠结和矛盾。

    如果你答应她去玩,你不太明白究竟是你想去玩,还是你答应她想去玩,这反映出你们之间存在一点权利的争夺。关于这一点可以想一想你过去和某个人的关系,比如说家长或者是老师,可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然后在你把过去的关系模式带进到现在的关系当中,出现一样的纠结。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提醒自己,现在的关系和人和过去不一样,现在你也已经成长了,因此可以根据现在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决定。

    2、是玩耍还是珍惜时间?

    这个反映出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我们知道实际当中可能我们要一张一弛,有的时候努力工作学习,有的时候就是要休息放松。

    的确,我们应该跟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出决策,我们的身体会知道什么时候累了,我们需要休息,而且我们也可能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去补充知识,去努力的学习工作。

    之所以在这两者之间纠结,可能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声音说“你不要浪费时间,要努力的学习工作”,而另一个声音说,“我也需要休息了,我太累了”。

    这两个声音在争夺,最终可能还是第一个声音占了上风,你害怕被批评浪费时间,要努力学习工作,这个声音来自哪里呢?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放松我们的身心,然后,听一听我们的身体在说什么?也可以用冥想的方法来觉察头脑中的想法,各种评判,然后找到自己的感觉,合理的想法。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不再纠结。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冷涛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应该很年轻,在这样的年纪就能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矛盾,尝试探索自己,而不只是懵懵懂懂的被生活推着走,是很棒的一件事!

    其实,我们常常会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时常会纠结烦恼,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和决策,比如当你准备写下自己内心困惑的时候,当你思考着要怎么表达的时候,还有当朋友来邀请你打游戏的时候。

    有些问题的内容比较纯粹,又只涉及到我们自身,就比较容易做出决策,比如准备考试的时候是否继续打游戏,或是玩自己熟悉的游戏还是新的游戏,对你来说可能根本不用思考。但是,一旦涉及到他人,涉及到关系,我们就会想的比较多,权衡起来也会更困难一些,因为我们不仅会感受自己,还会推测他人的意图,以及他们对我们行为的反应,会思量自己是否愿意看到并承受决策后的结果,而你的困扰似乎就来自于此。

    说到这里,或许你能更理解自己的纠结,不会因为纠结而责备自己。

    然后,不妨试着想象,假如只有你自己,你愿意此时此刻玩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知道朋友正在玩,你愿意主动加入她一起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可能你会发现真正让自己纠结的并不是玩不玩游戏,而是能不能拒绝朋友。那么,你的自我探索的议题可能就变成了“怎么拒绝朋友,才能不影响我们的关系”。

    当然,如果想更了解自己,还需要更细致的觉察自己的感受,比如在游戏中的体验,拒绝朋友时的忐忑,多次答应朋友后的委屈和压抑等等,这些感受都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机会,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和咨询师一起探索,对自己越了解,就越容易理解和接纳自己,纠结和痛苦也会渐渐远离你的生活。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齐琦 向TA咨询 打赏

    嗯,小可爱,这道题感觉像绕口令一样。看完之后,我会觉得这需要分两个部分来拆解。

    1、我怎样确定我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像是理论部分。

    2、我应该如何的表达拒绝?这个问题是个体的实际情况。

     

    先来拆解第一个部分

     

    我们很多时候会把感受和想法混在一起。然后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又产生新的想法和感受,又继续混在一起。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一个红苹果,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的颜色是红色,形状是圆形;用嘴咬,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这里的红、圆、甜就是苹果这一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整体;3.感觉的内容和对象是客观的,感觉的形式和表现则是主观的

    想法:意见、看法、念头。更多的时候,会有认知的部分;有观念。有思维加工。

    回到你的状态是:你要我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感到愉悦(感觉会开心。),同时我也感到负担(感觉不开心,有负担)。因为我认为玩游戏浪费了时间。

    所以,玩本身是开心的,但是你感到不开心是因为你有观念,有想法。这个观念和想法让让你不开心。让你不去玩游戏的行为。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要区分感受和想法。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用“我觉得”,但当我们表达想法时,最好还是用“我认为”。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鸣,更体现了人性之间的相通之处。

     

    现在来拆解第二个部分。

     

    我不能够拒绝

    因为我自己想玩还是因为我答应陪她玩呢?

    我答应陪她玩。后边有什么想法呢?----我感到有压力,是因为我认为:拒绝会让她难过,会让她失落。我会有愧疚感,是因为我需要好好的照顾对方的情绪,我不想让他失落,不想让他难过。

     

    正如我上面说的,你有感觉却又加了想法,又让想法产生的感觉继续影响自己的想法。

    需要厘清自己的感觉、想法,观念、需要。

     

    玩儿会让我觉得很开心。

    我不想一直在玩。因为我认为还应该干点别的事情、类似于学习。在这方面我的需要是,希望不影响对方的心情,又希望照顾到自己。

     

    或者我可以玩一会儿,30分钟陪你30分钟,因为这个过程我也开心。可以照顾你的需要,也可以照顾我的需要。

     

    如果感到拒绝,非常有压力,这个压力属于内在的压力,来自于过往的情绪体验。是需要去做一些疗愈的。

     

    类似的课题大约是:

    表达自己的需要是危险的。

    拒绝别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我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面前,他人的需要优于我的需要。

     

    这个疗愈过程需要花一段时间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陈正发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


    拍拍肩~不着急,每当触摸自己的感受时,总是无功而返,就不需要着急或者强迫自己一定要表现出得体,而是允许自己能够停留在此时的感受中,也许是害怕、也许是迷茫,当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时,就会发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总是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患得患失,该怎么办?


    我知道我们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当不想的时候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来拒绝。但我也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拒绝。比如朋友邀请我一起玩游戏,我经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想玩。玩了会开心,但是时间也会过去。我如果选择玩了,是因为我自己想玩还是因为我答应陪她玩呢?所以她来邀请我我就会下意识的不安。


    很多时候,我们的边界感不清晰,来自儿时与家人的边界感模糊,所有的情绪也相互交织复杂,使得我们不能清晰的识别自己的真实的情绪,压抑过多,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与外界接触时,就会不能及时的识别内心感受,将他人的感受与行为内化为自我的感受部分,就会更不易察觉到自我的感受。


    例如,小孩子经常面对父母的吵架,常常表现不安、害怕的方式为大哭,认知度不够的父母事后,还会责骂孩子“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就因为你哭~让家一天到晚没得清净时候,真是没用!”等泄愤语~


    长大后的孩子,就会下意识的认为,当发生冲突或者不好的事情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错,感觉的很深的自责感,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孩子表现哭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恐惧、不安、害怕被抛弃等复杂的负面情绪,但是因为不懂的表达,也认为父母吵架有自己的原因,因为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完美的,当父母再一次指责孩子时,孩子就更加确认父母吵架自己有责任。



    那么,就题主问题而言,朋友来找自己玩游戏,作为这个年龄都喜好玩游戏的群体,有没有也会对游戏特别吸引和感兴趣的时候,但是在朋友看来有时也会误以为这是释放“非常喜爱”的信号,更加愿意邀请题主一起玩,但这样的感知下,题主即害怕表现“喜爱”又处于“想要一起玩”的中间阶段呢?


    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就可以从选择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开始做起,接纳当下,那么再面对朋友的“邀请”时,就不会感觉到“刁难”,也不会感觉到是被迫做选择题,而是有了更多的表态空间,我们可以即表达自己想要玩的需要,也可以告诉对方,如果感觉到疲惫可能不能坚持到底,希望对方谅解,当我们清晰了回应的对方,朋友就会理解,她就能更好到把握尺度调节自身的期望值,调节自身的情绪,如此,每个人都能对自身的情绪与感受负责,相处就会融洽感觉到轻松自由~


    *如何识别自己真实的感受?


    从小以成绩为首要目标的我们,如果此时父母也不能保持较高的认知与情绪觉察能力,其实发展孩子的自我情绪的能力普遍都较低,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通常惯于忽视我们的感受,这就让我们渐渐远离了真正的自我中心,而重新找回自我的情绪觉察力,仍然需要学会重新关注自己,对自己的感受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力量中渐渐找回~


    例如,我们可以面对困扰和选择的问题时,培养与自我的对话,问一问自己“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是难过的还是开心的?”,常常给与感受真实的接纳与回应,我们的感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当再次面对困扰时,感受就能清晰的回应自己。


    其次,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特长,肯定自己的优点,这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因为当内在冲突来临时,过多的情绪缠绕,通常是因为我们不敢肯定自己内心的需要,即低自尊影响下,不能接纳真实自己需要,感觉到害怕、恐惧等情绪的原因,而去成为自己的理想父母,去关注自己的需要,认同自己,就是走出低自尊以及原生家庭影响成为独立的自己的成长需要~


    祝好!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
  • 聂华锋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呀!
    0评论 2023-03-26 10:0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