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会向外求爱?为什么会这样呢? 4个回答
有的人已经很幸福了,就会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不断的向外求爱,为什么会这样呢?
匿名网友
2023-02-26 22:17:34
何昊岩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是啊,看上去有的人已经很幸福了,可是就是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总是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就像曾经的我,总是向外求爱,到朋友圈求点赞,求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是匮乏的,是缺爱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向外寻找。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自己爱自己,给到自己足够的爱,当内在充盈,才会不再向外寻找,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所以,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也会来爱你。
我们的人生经历形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很多人天生并不会爱自己,所以,才会去寻求外界的爱。
其实,很少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爱自己,因为,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缺失,都会对父母对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不那么笃定和自信。于是,为了获得家人或别人对自己的爱,我们或许会去展示自己的优点,或许会通过某些方式寻求关注,或许会为了获得别人的爱而委屈、压抑自己的需求……
但这些为了获得别人的爱的方式,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获得爱,如果她的付出,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是为了让别人对她有所回报,甚至成为一个”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人,那么,她给出去的其实不是爱,而是牺牲、压抑、控制、委屈、疲惫……虽然,她给出去的这些是为了获得爱,但这样获得的爱并不是稳定的,也并不会长久,还会让自己非常辛苦。
之所以会有这些模式和方式,是因为在我们的早年经历中,当我们给出了这些,我们会收到所谓的爱和认可,于是,我们就觉得,要想获得别人的爱,那么,我就需要这样做,但,真的是这样吗?
向外求,永远都无法收获稳定的爱,因为,不太可能存在一个人24小时关注我们自己,也不太可能存在一个人完全以我们为中心,我们更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不管你有多优秀,总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
2.当我们的内心缺失什么,我们就会向外寻求什么。向内求,学会自己爱自己,当你内在充盈,就不会那么在乎外界的爱了。
之所以总是向外去寻求爱,正是因为我们不够爱自己,只有缺爱的人,才会那么在乎外界的认可和喜欢。一个人,如果她自己足够喜欢自己,足够认可自己,足够爱自己,她并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认可,因为,她自己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她始终是对自己满意的。
而反过来,当一个人不够爱自己,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由于心理学中投射效应的影响,她总是会感觉别人也是不爱自己的,别人也是对自己不满意的,那么,这就会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所以,向外求,只能暂时给到自己一些些爱,但要想让自己的内在充满稳定的爱,还是需要向内求,学会自己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就需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处境,都对自己说:”虽然,我……但我依然接纳我自己,爱我自己。“
3.爱自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不是靠物欲的满足,而是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那些还能感觉到痛的人,还想抗争的人,其实是爱自己的人。而在明明不好的境遇下,选择回避,选择认同,选择麻痹自己,思维自动化去补充各种理由的人,恐怕对自己的爱还在沉睡。
爱自己是从心开始。很多时候,物质、条件、标签,那些东西并不会真的让我们的心感到充实和愉悦。伪造的快乐,其实是假快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小时候不被肯定和关注,现在特别自卑。尽管已经为人母,为人父,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但是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是急迫地想让自己变好,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爱自己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其实,当我们在心里对自己说出:
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找不到爱自己的方法,
我该怎么改变自己,
——这些已经是你爱自己的开始了。
因为,至少你看见了那个阴影中不被爱的自己。
你没有用物质、忙碌、标签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去掩盖那个真实的自己,你在这个喧嚣的人生中,还有试图找到自己的动机。这就是对自己的接纳和爱。
原生家庭创伤下的童年,让那个真实的缺爱缺肯定的你,躲在了迎合大家需要的假性自我的后面,如果你一直在用各种东西掩盖那个真实的你发出的痛苦的呐喊,想让自己只体验安稳和谐,保持平静,保持对糟糕现状的平静接纳,你会越来越找不到那个真实的你。
心理学的很多大咖说:我们需要把向外的眼光收回来,转而向内。向内,就是去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是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找到。害怕遇到那个自己,害怕那些曾经的过往,得不到爱的回应的羞耻感,悲痛和愤怒都会回来。
可是你只有让它们出现,让它们回来,接纳它们的存在,你才能真的放下它们。
生活中很多的考验和难题都是我们找到自己和爱自己的机会。比如,如果今天我们就选择放弃这份工作,放弃这个不合适的伴侣,放弃自己一定要保住的某个东西,你可以吗?你可以先和那个自己呆在一起,再决定你真正的目标、真正想要的吗?
有关我们的真相,本身就是治愈。
因此,当我们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并愿意去接纳这个全部的、真实的、并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就开始了爱自己的旅程。
以上,供参考,祝好!
郑薇惠 向TA咨询 打赏
杨励施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我认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处在各种关系中,这些关系可以分为,跟自己的关系,跟他人他物的关系,跟某种观念的关系。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关系,也就说,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看待自己跟他人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跟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关系。
比如,你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你能不能接纳自己,对于其他人对你的期待,你怎么看,你对其他人的期待,你又是怎么看。你跟陌生人的关系,比如,服务员之类的,你怎么看。对于朋友,你是如何看的。对于亲密关系,你又是如何看待,如何定位自己等等。如何看待自己能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等等问题。
我一直认为,只有能正确的认知跟自己的关系,有合适的自我意识,自尊,自我价值等等,才能更好的去跟这个世界,跟他人链接。
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往外求,期望从他人的认可,肯定,或者是占有一定的物质,资源等来定义自己是谁,比如,我有很多钱,我是一个有钱人。我是高管,我是有个有权的人。
更有甚者,其实社会也是鼓励用外在的来定义一个人,比如,你是某某家的人,你是某人的配偶,是某人的父母等等,这个时候,更多的关注在你的身份标签上,而不是你这个人身上。
在这方面,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感受特别深,特别是孩子上学之后。我就变成了,XX的家长,XX的妈妈,老师,孩子同学,孩子同学的家长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当然,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名字,说老师一般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至于老师的名字,说实在的,记不住,不知道。
这些标签,都是他人给的,社会给的,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比如,作为家长,你要怎么样,作为老师,你要怎么样。
很多人喜欢热闹,喜欢跟朋友聊天,聚会,喜欢看各种新闻八卦,恨不得用这些把所有的时间填满。这就是向外求。
现在的生活太过匆忙,太过焦虑,很多人没有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向内求,如何看待跟自己的关系。
我认为,向内求,可以去看书,运动,思考。这些本质上带有一点孤独的意味,而一定的孤独才能回归自我,才能给我们思考跟自己的关系的机会。推荐一本书《孤独,回归自我》,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王聪女 向TA咨询 打赏
求助问答
每个女性朋友们心中都会有自己喜欢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们对于女孩都喜欢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比较关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
去看看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饰演的阿菲喜欢上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63。663刚失恋,前女友把他家的钥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钥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对面,举着酒杯,一饮而尽。这个男人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他看着我,借着酒劲,欲言又止,却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个人,驱车几千里,从小城到最遥远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破冰:我们为什么需要和陌生人说话》,作者是:小荻老师,本来当成一本沟通书籍来读,读完几遍之后,这本书实际上更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书中有
去看看试想,现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办公桌前,盯着面前的任务清单,想想周末前还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个人僵住,但心率却逐渐飙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也会从当下的朋友关系、同事/同学关系、夫妻关系、母(父)子关系问到成长过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