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疑惑,是否有人详解一下过程 5个回答

    我知道内在小孩就是你的感受情绪或者情感,内在父母是你的想法,分析或者理智,但是情绪ABC理论又说导致我们感受的是对事情的解释,也就是思维,那么比如一件事发生了我感到不高兴,是因为我们内在发生了这样一个过程吗——内在父母对这件事做了解释,然后内在小孩根据内在父母的解释产生了一个不高兴的感受吗,,内在小孩自己就没有想法吗,或者说内在小孩自己不能产生感受或者情绪吗?有没有人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过程

    匿名网友 2023-02-07 22:24:44

杨玥龄
559 人倾诉 好评率 99% 婚姻感情情绪压力两性情感心理健康
找他倾诉
  • 顾宏梅 向TA咨询 打赏

    题主你好:

    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题主真的是一个热爱学习并且热爱思考的人啊,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实际上是将父母的价值条件或者信念内化,丧失了原始儿童健康的机体评价过程,发展出僵化的认知和人格。看得出来题主很爱钻研心理学,这里推荐一本很有用的工具书给题主:《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


    【人格发展理论】

    按照卡尔罗杰斯的观点,婴儿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评价每一个经验的。这就是机体评价过程。婴儿饿了就哭,睡醒了微笑,对事物的评价源于他们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告诉他们该如何感受。因此,机体评价过程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内在向导,它引导着人们趋向自我实现,当人们信任这个内在向导时,他们就能够自由地探索有益于机体的经验。


    除了拥有机体评价过程,儿童还有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需要,被接纳、尊重、温暖和无价值条件的爱的需要。当儿童感受到被他人(通常指父母)珍视、接纳、理解时,他们开始体验自爱和自我接纳,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感受,伴随很少的内部冲突。


    不幸的是,由于父母本身并不完美,他们将价值条件加诸孩子,要求孩子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被爱。基于对爱的需求,价值条件而非机体评价过程成为儿童组织他们经验的向导。(此时小孩就有点蒙圈了,会一次次的无限循环,不断地校验机体评价过程与价值条件之间的不一致,这这就是内在小孩形成的原理)。儿童往往以牺牲他们的机体评价过程为代价获得父母的爱。当一个孩子内化了父母的价值条件,这些条件就会成为他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内在父母就是这样形成的)价值条件越多,自身真实经验被歪曲的程度也就越高。


    内在小孩出于对父母爱的需求,为了迎合父母,放弃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会对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也就失去了自我。当价值条件开始弥漫,机体评价过程也就丧失了功能。对自我的观察被削弱,从而不能够体验或识别属于自我的感受。



    【重新整合】

    要想内在的小孩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就需要减少价值条件,自己养育自己,或者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增加积极的自我评价。题主可以去看丛飞从老师的《养育你的内心小孩》一书,里面对内心小孩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以及如何自己养育自己的方法。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1、回到内在。2、寻找期待。3、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4、追问来源。5、修改逻辑,填补匮乏感。


    心理咨询师也是帮助个体战胜他们的防御,重新信任他们的机体评价过程。助人关系通过自我实现趋向来使个体突破那些通过价值条件而内化了的限制。在助人关系中,助人者试图进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并理解当事人的内在参考框架,努力给当事人提供一种不附带任何价值条件的被接纳和被关心的体验。


    我是阳光海豚张会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今天是除夕夜了,祝福题主内心的小孩可以早日挣脱内在父母的枷锁,成为内心强大的成年人。

    0评论 2023-03-26 09:44:02 回复
  • 朱鼎义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2023,一定要幸福。

    你提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也非常荣幸与你一起分享和探讨这个关于【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话题。

    我们面对一个人,其实并非只是这个“人”,而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在互动中形成的模式,而这个“人”也有着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一个人怎样面对自己,其实反应着这个人的内心,也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相处模式。

    如你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的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几种互动模式,他们的一致性、及偏差性,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举个实例,比如A遭受到了老师批评,我们逐一来看哈:

    0评论 2023-03-26 09:44:02 回复
  • 范雪诚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题主:
    曾经看到一本书是这样解释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是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但父母会拿着他们认为的方式方法去不断要求我们做到他们认为的那般好,如果我们做不好,也许有的父母会威胁、强迫、打压等等各种方式,让孩子屈服于自己,所以这个阶段会给我们造成很多不好的感受。

    有心智化和言语化的阶段,我们要对一件事/情绪/感受反复的去学习,推敲,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个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阶段。

    当然如果我们成功通过是很容易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不会去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种种;如果没有即便一件没有的事情,我们也会在脑海里不断加工,感觉自己不够好,反复去证明自己真的不够好。

    内在父母是童年不断给我们提要求的那个人,"理想型"或许我们做不到那般,所以内在小孩就会有委屈,觉得是自己的错,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应对世界,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都是自己的,不会去怀疑父母哪里做的不够好。只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小时候的我们会认为,我们的感受似乎不重要。不断忽略自己的感受,内在小孩就会被固着在那里,我们似乎长大了,但TA还没有长大,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会差很多。但也要看个人,有的人会遇到很好的养育者❤️所以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很好的养育者,我们也可以弥补自己,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去养育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我关怀 自我肯定 等等。先学会爱己,才能更好的爱人,接纳真实的自己

    我们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来。
    祝好,我是久违。 ,世界和我爱着你
    0评论 2023-03-26 09:44:02 回复
  • 张红辉 向TA咨询 打赏

    楼主你好呀,那么,其实无论是内在小孩还是内在父母,他们只是以我们所理解的方式,将某一块能够相似的地方进行一个划分。然后我们将它称之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而不是说这两个东西,他就真的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之为a和b。

    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而是一种归类。

    就如同我们可以把2,4.6.8.10归为偶数,3579归为奇数。

    他并不是说,只有这几个数是偶数,只有这几个数是奇数,而是有相同性质的,我们把它归为一起

    那么你所说的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也是一样的东西,他们是一个集合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去探究你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话,那么其实你真的要探究的是你家哪一类整合为内在父母哪一类整合为内在小孩。

    然后以你的相应的规律去分析它,去探究它。

    那么这个我是可以帮助你的呀。

    还是很期待你来找我探讨咨询的。目前春节大酬宾,所有客户五折起。就是说白了,过年没钱。

    最后还是由衷的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变得更加的快乐幸福
    0评论 2023-03-26 09:44:02 回复
  • 王桂英 向TA咨询 打赏

    你好


    关于“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题主给出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解释~


    当遇到问题,不同的人应对方案是不同的,但是结果通常都是指向两种结果:自身的情绪保持稳定或者情绪跌宕起伏


    因此,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提高自身的情绪觉察力与认知度,提高应对问题的耐受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就是通过修正错误信念和不合理的认知,清楚对情绪的干扰,诱发问题A和导致行为结果C之间,最重要的一环是自身的看法与解读的B评估结果。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就是这样的相互影响关系,内在父母是健康的,就能更好的滋养内在小孩,给予方向上的指引、情绪上的安抚感,拥抱和关注内在小孩,他的情绪就会被看见,感觉到被宽慰,接纳,反之就会自我否定,内心感觉到压抑~


    “内在小孩”因此心智化水平较低,表现的是敏感、脆弱,而“内在父母”则因为拥有更高的认知,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如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与提出要求,达到期望值。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是隐喻,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为自我关系的一部分,内在小孩通常来自我们受到创伤的记忆,内在父母则是我们“理想化”的父母形态。


    例如,长大后听到很大声音对话的人,会不自觉的感觉紧张、手心出杆~(这可能是儿时被经常指责),过往创伤被唤起,就会特别抵触被否定、被指责的关系;【内在小孩】


    其次,成年后的自己,每每遇到难题难以坚持的时候,总会冒出一个鼓励的自我的声音“加油~你可以的~”,这样的声音往往来自原生家庭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成长过程中内化为了自我的一部分,需要力量时,内在父母就会无条件的支持自己!【内在父母】


    所以,当遇到坎坷或困难,内在小孩会发出求救、或者受伤的信号,而内在父母会努力识别信号,想方设法努力解决问题的人,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时,我们的情绪越稳定哦。


    祝好~加油~


    0评论 2023-03-26 09:44: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