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怨恨(父母)太多的时候怎么办? 2个回答
我的“母亲”。我6岁的时候。我妈的朋友来做客。阿姨的孩子想要我的东西。我妈直接把它送给别人。我小时候有什么零食没吃。我妈想把这些零食拿给舅舅的小孩。我说“不要”。她就对我生气。舅舅的小孩来家里玩。我说“为什么来?我不喜欢他们来。”我妈对我生气。并且对我说“我那几天都不想理你”。小时候。我妈认识的一个姐姐父亲去世。姐姐大我九岁。我妈让她住我们家里。姐姐生我气的时候我妈让我道歉。早餐有好吃的让我等姐姐下来再吃。姐姐不高兴吼我的时候我妈笑笑就过去……我对姐姐不恨。对别人的小孩不恨。我非常非常非常恨我“妈”。我叫她“妈”都觉得恶心。一直在想她有一天死了我死都不会看她一眼……
匿名网友
2023-02-18 07:10:18
武海涛 向TA咨询 打赏
唐小奇 向TA咨询 打赏
楼主的情况其实很“平常”貌似大部分的中国式父母都是这样,有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客人”要的东西都会给出去,但实际上家里并不是富裕到可以给出去后再买一份回来给自己的小孩。
这个其实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分享”。大人们觉得只是分享出去了零食,早餐,玩具。但其实对我们来说不是分享,而是赠予,还是被迫赠予。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分享出去的东西我有两个甚至更多,或是给了之后妈妈会再晚上,或者下次购物的时候再买回来,是不是我们就不会感到生气了。
除了物品的分享以外,还有情感的分享。不管是舅舅家的孩子还是那位大姐姐,他们的到来就给了楼主一个信号,妈妈不在了。在他们的出现的那一刻我就像是“外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对让的一定是我。我们不会对“外来闯入者”出现“憎恨”情绪,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和他们就没有情感链接,即使有也是“负向的”,所以不会觉得是失去“外来者”而是失去“母亲”这个情感链接,长大后就会加深这样的情感导致我不喜欢母亲,觉得恶心。
这个表现就很像一句话“没有爱哪里来的恨”。
父母其实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的心里,他们占据了多大的重要性。楼主6岁前(或许更久,在与母亲发生隔阂前的幼年)是很喜欢母亲的,但是自己的喜欢没有回应,只要有另一个孩子出现,不管是比自己小,还是年龄大,都会“强走母亲”。6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即到了记事的年纪也还是不明白母亲行为的年纪,属于童年的疑问和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解答和缓解,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在不断加深。
我们许是永远也不可能原谅父母曾经的这些行为的。即便以后我们成为父母,长的记性也是: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体会这样的感觉,只要是属于我孩子的物品,我会经过他的同意是否赠送他人,需要分享的事物也会先让孩子得到满足后。
希望楼主可以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大人们吧,我们可以不赞同,不认可,不成为。对我们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阅历的学习。如果实在接受不了母亲,不喜欢她,也不是不可以不交流的。只要楼主内心觉得怎么和母亲相处对你来说是舒适的,合理的,就可以。
求助问答
每个女性朋友们心中都会有自己喜欢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们对于女孩都喜欢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比较关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
去看看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饰演的阿菲喜欢上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63。663刚失恋,前女友把他家的钥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钥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对面,举着酒杯,一饮而尽。这个男人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他看着我,借着酒劲,欲言又止,却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个人,驱车几千里,从小城到最遥远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破冰:我们为什么需要和陌生人说话》,作者是:小荻老师,本来当成一本沟通书籍来读,读完几遍之后,这本书实际上更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书中有
去看看试想,现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办公桌前,盯着面前的任务清单,想想周末前还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个人僵住,但心率却逐渐飙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也会从当下的朋友关系、同事/同学关系、夫妻关系、母(父)子关系问到成长过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