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怨恨(父母)太多的时候怎么办? 2个回答
我的“母亲”。我6岁的时候。我妈的朋友来做客。阿姨的孩子想要我的东西。我妈直接把它送给别人。我小时候有什么零食没吃。我妈想把这些零食拿给舅舅的小孩。我说“不要”。她就对我生气。舅舅的小孩来家里玩。我说“为什么来?我不喜欢他们来。”我妈对我生气。并且对我说“我那几天都不想理你”。小时候。我妈认识的一个姐姐父亲去世。姐姐大我九岁。我妈让她住我们家里。姐姐生我气的时候我妈让我道歉。早餐有好吃的让我等姐姐下来再吃。姐姐不高兴吼我的时候我妈笑笑就过去……我对姐姐不恨。对别人的小孩不恨。我非常非常非常恨我“妈”。我叫她“妈”都觉得恶心。一直在想她有一天死了我死都不会看她一眼……
匿名网友 2023-02-18 07:10:18
武海涛 向TA咨询 打赏
唐小奇 向TA咨询 打赏
楼主的情况其实很“平常”貌似大部分的中国式父母都是这样,有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客人”要的东西都会给出去,但实际上家里并不是富裕到可以给出去后再买一份回来给自己的小孩。
这个其实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分享”。大人们觉得只是分享出去了零食,早餐,玩具。但其实对我们来说不是分享,而是赠予,还是被迫赠予。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分享出去的东西我有两个甚至更多,或是给了之后妈妈会再晚上,或者下次购物的时候再买回来,是不是我们就不会感到生气了。
除了物品的分享以外,还有情感的分享。不管是舅舅家的孩子还是那位大姐姐,他们的到来就给了楼主一个信号,妈妈不在了。在他们的出现的那一刻我就像是“外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对让的一定是我。我们不会对“外来闯入者”出现“憎恨”情绪,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和他们就没有情感链接,即使有也是“负向的”,所以不会觉得是失去“外来者”而是失去“母亲”这个情感链接,长大后就会加深这样的情感导致我不喜欢母亲,觉得恶心。
这个表现就很像一句话“没有爱哪里来的恨”。
父母其实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的心里,他们占据了多大的重要性。楼主6岁前(或许更久,在与母亲发生隔阂前的幼年)是很喜欢母亲的,但是自己的喜欢没有回应,只要有另一个孩子出现,不管是比自己小,还是年龄大,都会“强走母亲”。6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即到了记事的年纪也还是不明白母亲行为的年纪,属于童年的疑问和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解答和缓解,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在不断加深。
我们许是永远也不可能原谅父母曾经的这些行为的。即便以后我们成为父母,长的记性也是: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体会这样的感觉,只要是属于我孩子的物品,我会经过他的同意是否赠送他人,需要分享的事物也会先让孩子得到满足后。
希望楼主可以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大人们吧,我们可以不赞同,不认可,不成为。对我们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阅历的学习。如果实在接受不了母亲,不喜欢她,也不是不可以不交流的。只要楼主内心觉得怎么和母亲相处对你来说是舒适的,合理的,就可以。
求助问答
我想邀请大家用5秒钟思考一个问题:你最希望给孩子什么?有的家长会说:我想让孩子自由自在,有快乐的童年给孩子买套房,让他未来无忧给他好的教育资源,去学外语、乐器、骑术……拓展高大上的技能和圈子爸爸妈妈们想到的东西全都很好,但恕我直言:这些全都不值得放在第一位。90%
去看看传统的中国人会认为中庸之道乃最佳的处世之道,以和为贵才能和谐共处,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同事来往,都会有利益冲突,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要和解,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在人情来往的时候,却要将就礼尚往来。和国人不同的是,外国人为了尊重人权,会注重保护个人
去看看医学上没有“微笑型抑郁症”这个词,但它是一种特殊的抑郁症,临床上存在很多这类人,他们表面上若无其事,面带微笑,给人以开朗、热情的假象,内心深处却常感压抑与忧愁。很多时候,他们的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而是出于“工作需要”、“面子需要”等。测试开始:你是否有以下
去看看或许你正处于青春期,每天无忧无虑,特别爱幻想;或许,你的青春期早已如鸟儿一般,飞的不知道踪影,只留在你的记忆中。青春真好!它是一个富有朝气的词语,让我们充满活力,敢于幻想;那个时期,在你脑海深处,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测试开始:我们都知道,青春一去不复返,如
去看看很多人总是说心累,有些人可能是矫情,但有些真的心累的人就需要注意了,总觉得心累可能是得了心理疾病,并且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累的心理学专业名词叫做心理性疲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劳累,现在很多人其实都会有心理性疲劳!什么是心理性疲劳?所谓心理性疲劳,它与
去看看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制造“情绪起伏”这个话题。女人天生喜欢浪漫,尤其是掉入爱河的女人,总是希望男人可以多爱自己一些,给爱情多制造一些浪漫。一旦关系进入平淡期,女人就容易失落,担心爱情从手心溜走。而男人天生少一根情感神经,你希望他幽默一些,风趣一些,浪漫一些,可能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