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作者:岩读 2021-05-16 19:52:19 心理百科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几年前江苏卫视的一档由郭德纲主持的综艺节目《非常了得》?

每期节目中,挑战者会面临八位来自各行各界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士。有些人的经历上写着“我是曹操后人”,也有人声称自己是一名“暗器高手”。

而挑战者的目标则是需要选择其中一位,通过对话方式判断他的身份是真是假。这其中,往往有的说假话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人很容易就对其展开心扉,抛出信任的橄榄枝;也有说真话的人语句简短,让人一时间无法轻易下结论。

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当观看节目时,观众往往也随着挑战者一同分析判断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士身份的真假。或许每个人对于虚假信号的判断都是不同的。那么,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判断谎言的规则呢?是否真的有方法欺骗人们去相信自己经历过根本就不曾发生的事情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探索的旅途,共同寻找谎言背后的真相吧。

01、什么是谎言?

谎言指的是在了解真实情况下说出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话语。这被学者们认为是一种集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复杂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人类最纠结的行为之一。除了人们熟知的善意谎言以及恶意谎言之外,说谎的目的也被部分学者分为以下三类:

(1)开放谎话

伤害他人,方便自己

(2)开解谎话

迫于形势,出于妥协目的的善意伪装

(3)开心谎话

单纯为了娱乐目的说谎

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02、怀斯曼教授的电视台实验

生活中,很多人都自认为是谎言的优秀鉴别者,而怀斯曼教授则对此表示出怀疑态度。为了真正测试人们是否具有判别真假的能力,1994年,他邀请了当时BBC杰出的主持人参与了一项实验。

实验中,主持人被要求分别用真话以及假话回答同一问题,紧接着让公众猜测具体哪一次的回答才是他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仅有52%的观众猜对了——这一数据与随意猜测作出的决断几乎差不多。但当他将这次实验的文字版本和录音版本分别投放到报纸和电台中时,这是公众的正确率则分别提升至64%和73%。这或许从某种层面说明,视觉是具有欺骗性的,往往聆听更能察觉事情的真相。同样的,研究者也对目光接触、肢体语言等其他方式识别谎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目光接触和肢体语言容易被说谎者利用和控制,而控制遣词造句和说话方式则要困难得多。

在怀斯曼的后续实验中,他曾录制了一段由两部分组成的模拟面试。其中一部分里,面试者表现得很优秀,而另一部分中,他则表现的十分糟糕。当他将两段视频出现的顺序颠倒时,观众对于面试者能力的判断竟出现了8.6%的显著差异。这说明,仅仅改变顺序,大众对于个体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或许这也是难以判断谎言的部分原因。

如此看来,与其费尽心思猜测话语背后的虚实,不如抛硬币来决定真假,两者准确率或许都八九不离十。

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03、谎言真的无懈可击吗?

在现实生活中,难道我们就真的无法判断真假吗?具体有哪些细节能够揭露出谎言或是真相呢?

以下几点或许能够在鉴别谎言中帮上忙:

第一,说谎者的话一般没有说真话者那么多,因为说谎给的信息越多,越有可能自找麻烦。民间俗语常说,说多错多。往往编造更多信息量时,其中某些细节会自相矛盾,导致更容易被判断出撒谎的行为。

第二,说谎者一般很少提到自己或个人感受,因为说谎者不自觉地将谎言与自己保持距离。例如,在怀斯曼的实验中,主持人在说谎时很少提及个人感受,而在说真话时,则多次提及自己对事物的好感。

第三,说谎者被问及细节时能够随时杜撰回答,而说真话的人在被问及忘记的某些细节时往往乐于承认。这是因为,在说实话时,人们往往更加坦诚,自信,因而对偶尔记忆片段的遗忘也并不会特别在意。但说谎者由于习惯了编造,并且整段话语都是基于欺骗,即便被提问了具体的某些细节也可以随时信手拈来地杜撰。

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曾有统计显示,大部分人在一天内三分之一的话语都会含有某种程度的欺骗意味。可以说,谎言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带有善意或是恶意的言论。然而,即便谎言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认为真理,但客观横亘于真假之间的桥梁,则注定了谎言终不可能成真。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一种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只有透过了表层虚假的幻象看到内在的框架,才有可能打破真假间的那面镜子。

文末小测试

怀斯曼教授曾提出一个小实验,用来判断个体的撒谎能力。大家不妨来自测一下,试试是否准确。

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平常写字的手,在额头上画一个Q的字母。

接下来,请大家判断,你画的Q是正对着自己,亦或是正对着他人?

研究结果表示,后者画法的个体更善于说谎。实验人员解释,Q对着他人的人自我监控能力更强,他们喜欢成为人群中的C位角色,所以更善于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Q对着自己的人相对而言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即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看上去也是同一个人,这使得他们更少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也因此更少撒谎。

文中的小实验“击中”你了吗?快带上家人和好朋友们一起试试吧!

骗术识别指南:如何突破谎言的围墙?

参考文献

[1]贾佳. “谎言”的述真与辨伪———一个符号学命题[J]. 2020,43(5):13-19.

[2]羊芙葳.谎言的多视角分类体系及其意义[J].语言研究,2012,32(2):122-126.

[3]Wiseman, R. (1995). The MegaLab truth test. Nature, 373, 391.

[4]Wiseman, R. (1996). `MegaLab UK’: participatory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5(2), 167–169. https://doi.org/10.1088/0963-6625/5/2/006

[5]Wiseman, R. (2007). Quirkology. London, UK: Pan Macmillan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洁癖焦虑症产后抑郁测试情商测试心理职业性格恋母情结心理学家焦虑性取向男人心理社交恐惧症心理效应社交恐惧症亲密关系绿帽爱情挽回心理健康测试人际关系回避型人格咨询师自卑依赖型人格障碍悲观主义心理治疗负面情绪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