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作者:一叶舟 2020-02-15 18:20:48 人际心理

1.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牛津大学曾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而超过四成的人每天会吹牛超过三次。

听朋友讲,一个男人吹牛差点把婚姻吹走了的事儿,他在年饭上吹牛说年终奖五万,恰好亲戚急需用钱,硬着头皮借了之后被老婆发现了,气得当场要离婚。

不仅大人,吹牛的事儿也常发生在小孩身上。

五岁的小侄子跟我讲,

“姑姑,班里的Jenifer跟我们说她爸爸给她买了一双两千万的运动鞋,只要穿着那双鞋就能跳到月球上去呢!”

我听着好玩,就问他,“那你们都怎么说的啊?”

“然后Sunny说她妈妈的衣柜里有一套穿上就会变成仙女的裙子, Jacob还说他昨晚跟迪迦奥特曼一起在太空巡逻呢……”

那神采奕奕的样子,还挺像真的。

听罢又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两个小朋友吹牛的段子,

“我哥敢吃屎,你哥敢吗?”“我哥也敢啊!他每天都要吃!”

跟一个做幼师的朋友聊起吹牛这个话题,她说幼儿园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吹牛大赛,听多了就像进了“精神病院”。

2.怕孩子爱吹牛,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之前也有一些家长来找我咨询,他们想知道,孩子爱吹牛,是爱撒谎吗?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吹牛是在幼儿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自恋的发展有关,吹牛与撒谎,有着本质的区别。

撒谎的目的在于改变已存在的真实去欺骗别人,而吹牛其实更多是基于未来的幻想,对别人的伤害程度相对低。

其次,小男孩和小女孩在吹牛的内容、形式、意义上也有不同。

小男孩的吹牛中更多包含着对自身力量、能量的夸大,就像说到的跟迪迦奥特曼一起在太空巡逻,其目的更多是想表现出自己优于、强于身边个体的部分,甚至常常表达出对其他个体的蔑视、不满。

这里可以用柏拉图和霍布斯的优越论来解释。我们人类在长久的相互竞争中,惯于采用一些嘲笑、夸张、蔑视的语言,夸大自己的长处,寻找别人的短处,以达到在竞争中打败对方的目的。

而小女孩的吹牛中则更多内容是与夸大所拥有的资源有关,就像说到的妈妈的衣柜里有一套穿上就会变成仙女的裙子,其目的更多是通过想象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奇妙渴望。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这里可以用阿德勒的补偿论来解释。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卑心理,一些人面对自卑会退缩、会消极抵抗,而另一些人则会用一些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段来补偿这些自卑带来的消极感受。这些手段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出来。

所以,孩子们爱吹牛,算是正常的成长现象。

3.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

我想从心理学中“言语”和“语言”的角度来谈谈。

语言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就像我们都学英语这种语言,为的是跟世界上更多的人去沟通交流,我们也通过语言,把我们的认知成果保存下来。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简单说,开口吹牛这种行为和动作,是言语,而吹牛时运用的词语和语法规则,是语言。尽管二者不可能单独存在,但我们在日常的引导教育中仍然有区别。

° 别被孩子们吹出的牛所吓到

因为无论他们是在说自己有多棒还是说自己能获得的资源有多可观,那大多都只是由一系列无意义的符号构成的一种语言。既然没什么实质的指代意义,也就不必要谈“牛”色变。

° 吹牛的过程值得重视

我们要注意引导的,是孩子们有关吹牛的言语,也就是把吹牛当作是交际过程去分析,包括跟谁吹、为什么吹、吹的结果怎么样。

比如,吹牛是否满足了他们的自恋、产生了愉悦感;吹牛是启发了幽默感、发展了想象力;吹牛是否提高了他们的宜人性,让他们更受欢迎。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假如,这个言语过程、结果并不美好,甚至是让他们受到了一些伤害,包括可能吹牛过度遭到同伴质疑继而引发自卑,或者总是习惯高高在上而被同伴排斥等等,就意味着吹牛的行为到了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程度。

我们可能需要反思:

日常的养育中是否有一些限制或者匮乏,让孩子体会到了相对多的自卑、空虚;

日常的激励中是否存在“夸结果不夸过程”的情形,比如肯定了孩子“你很棒”,却没有肯定孩子“你真用功”;

父母日常的言行中、与孩子的互动中是否常常存在夸大事实、不兑现承诺的现象等等。

4.吹牛的成年“孩子”们

成年人吹牛的场合其实比孩子还多,而且吹牛有时恰恰就发生在那些悄无声息的崩溃之前。往往会吹得高,跌得惨。

对父母,我们吹自己获得的成就,也吹自己遭遇的苦难。

《都挺好》中的苏明哲,通过吹牛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孝顺。当他在妹妹的帮助下回到上海找了一份工作、张罗大家一起吃饭时,他夸下海口,说自己的薪水比之前还翻了一倍,要给父亲买一套房单独住。吹得妻子都听不下去了,抱着孩子愤然离席。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但其实很多成年人内心的苦就在于:作为父母一直以来的骄傲,他们不能允许自己让父母突然没了指望。

当然我们中还有另一些成年人,他们未曾被当作骄傲去培养,也不擅长向父母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望,他们成了跟父母“夸苦”的成年人,有的跟父母说自己买房欠了很多外债,有的告诉父母自己给孩子请的保姆有多贵又有多不靠谱,等等。

其实他们就是想说,因为父母没能搭把手,而让自己的人生多出了许多艰难,父母该有一些亏欠感。这其实也是缺爱的成年“孩子”们渴望爱和关注的方式之一。

同样是大型吹牛现场的,还有同学会。

你说你买了120平的房子,我就委婉地说我买了150平而且还觉得不够住;你说你已经是科长了,我会小声说我目前还得谨慎点,因为正好是提副处的考察期;……

假不假?累不累?为什么要这么干?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因为扯下面子,成年人美好的世界就会瞬间被撕裂了。

我们是支撑一家老小的钢铁战士,却会因为关不上的冰箱门、脚趾撞到桌角、临出门找不到手机而嚎啕大哭。

5.让我们有苦不妨幽默地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10208名受访者所做的调查显示:59.5%的人认为吹牛的原因是可以增加自信和面子,有51.0%的受访者认为吹牛的原因是获得人际交往中的优势。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我们长久地习惯于从吹牛、夸大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后果就像吸食毒品一样,身体习惯了从这些情境中去释放多巴胺,一旦停下,严重者甚至会产生不适感。这便对我们的身体机能和人格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我们的人际形象,也会失去被信任的基础。

那解药在哪里呢?恰好,还是“吹牛”。

但这时的吹牛,是一种基于精神分析中的释放论所进行的自我排解。不是为了虚荣和夸大去吹,而是为了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面对恐惧去吹。

弗洛伊德的阐释中,这样的自我排解通常是一种高级幽默,是能够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压抑感、紧张感、焦虑感通过夸张、嘲讽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也通过吹牛的夸张表达,给自己目标、力量和信心。

面对孩子吹牛怎么办?吹牛有时是一种人际交往

曾奇峰老师说,

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不妨幽默地吹起牛吧,就算为了填满空虚、遮盖自卑、掩饰痛苦,也比空虚、自卑和痛苦强,你说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树洞绿帽情节焦虑MBTI测试恐惧症心理治疗思维反刍存在主义洁癖产后抑郁症咨询师男人心理回避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孤独症心理测试心理负面情绪PUA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智商测试依赖型人格叛逆无性婚姻抑郁症智商